大批中国年轻人,正在成为“假性不婚族”

一颗多肉 | 作者
内容来源:壹心理
最近,一个新词引发了网友热议——
「假性不婚族
图片
不婚,还有分真假吗?
实际上,和真正的「不婚主义者」不同。
「假性不婚族」指的是那些嘴里常常喊着“我不结婚”,但内心并不坚定,一旦有合适的时机和对象,也可能会选择结婚的人群。
不少人表示「这就是我没错了」……
“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没遇到对的人。”
“曾经受过伤害,现在想结也不敢结。”
“我和男友因为没钱拖着没结婚,但又爱面子,只好对外说我们不想结。”
虽然我们一直在鼓励大家,无论单不单身、结不结婚,只要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足够了。
但「假性不婚族」,似乎正处于一种“有违内心”的纠结状态:
想一直享受单身自由,却又害怕自己孤独终老;
内心十分渴望婚姻,却又不敢承认;
看到身边的朋友陆续步入婚姻,心里发慌......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
「假性不婚族」背后,隐藏了什么心理真相?
图片
1
「假性不婚族」,
到底“假”在哪里?
“不婚主义者”和“假性不婚族”,虽然都是不婚人群,但ta们对婚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先说说我身边的一位“不婚主义者”:
我的前同事,一位35岁的女生,已单身10年。
她刚参加工作时也交过男朋友,甚至有结婚的打算,但同居后发现自己并不习惯和另一个人长久生活,便选择了分手。
从那时起,她便没有再谈过恋爱,更是一名坚定的“不婚主义者”。
她全身心投入工作,靠自己努力打拼,实现了想要的生活。
她说,“如果遇到对的人,可能会谈恋爱,但绝对不会结婚。”
因为现在的她,很享受独立和自由的单身状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梦想,完全不需要婚姻来束缚自己。
所以,真正的不婚主义者,往往更了解自身的处境与需求,自愿不结婚,享受独立生活。
ta们认为独身是适合自己的选择,坚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不会一味否定异性和婚姻。
ta们平和、守己,有着清晰的独身生活规划。
一项发表于《婚姻与家庭》杂志的访谈研究(Reynolds & Taylor, 2005)发现:
坚定不结婚的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人生描述成一个内在成长和变化的故事。
ta们比同龄人更加关注在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人生目标上的成功。
比如个人能力的提升、心理和情绪上的发展成熟等。
图片
与之不同的是,「假性不婚族」们内心是渴望婚姻的,并没有做好永久独立生活的准备。
所以,在「假性不婚族」身上,可能会出现下面这几个特征:
1.有结婚意愿
假性不婚族一直都在等待对的人,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才没有选择结婚;
2.情绪波动大
有时享受单身状态,有时又羡慕别人能够结婚;
3.自我怀疑
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怀疑加深,内心开始动摇;
4.自我提醒
经常反复提醒自己不要着急,总有一天会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5.内心恐慌
看见身边一个个朋友都结婚了,内心不自觉地感到恐慌;
6.情感孤独
有时孤独感会特别强烈,并且难以排解;
7.焦虑、失眠
偶尔还是会为自己目前的单身状态,感到焦虑、失眠;
8.缺乏归属感
找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内心还是渴望一个家。
可以说,“假性不婚族”比起“不婚主义者”,缺乏一种「自我价值感」
ta们不确定自己一个人会过得好,同时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
于是,只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
假装自己要很坚定地单身下去,但内心仍有一些矛盾和疑虑。
由于不是发自内心地坦然接受这种生活状态,长期以往,「假性不婚族」可能会把自己困在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情绪牢笼里,越来越自卑、焦虑和孤独
2
「假性不婚族」,
其实也有很多“无奈”
对ta们来说,明明内心想结婚,却不能承认,背后其实有许多无奈,也很令人心疼。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原因,可能有3个:
a.在“从众心理”下,产生了「结婚羞耻症」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很想恋爱或结婚,却从不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这种想法。
这很可能是一种「结婚羞耻症」
在流行“独立大女主”人设的当下,不婚,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会让一部分渴望结婚的人,产生「从众心理」
当ta们出现“好想恋爱”、“好想结婚”的念头时,就会不自觉地审视和批判自己:
“我这样说,会不会被朋友们看扁?”
“ta们都说一个人挺好的,那我还结婚干嘛?”
ta们一边对婚姻存有幻想,一边又为渴望婚姻的自己感到羞耻。
基于这种羞耻感,只好对外宣称自己不想恋爱、不想结婚。
当然,这些选择本身并没有错,更是个人的选择自由。
但我想说的是:
假如你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对婚姻感到绝望、恐惧,假如你依然热切地渴望建立一个自己的家。
请不要害怕,试着勇敢地表达出来,你有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利。
图片
b.回避型依恋”人格,更恐惧亲密关系
「假性不婚族」通常是向往亲密关系的,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喜欢一个人。
但ta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维持一段亲密关系,从而感到恐惧。
这类人群,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莎士比亚有句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回避型依恋:
“你说你喜欢太阳,却在阳光明媚的时候躲进阴凉的地方;你说你喜欢风,却在刮风的时候关上窗户;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害怕你说:你也喜欢我。”
「回避型依恋人格」,通常是在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下形成的。
ta们没有感受到父母足够多的爱意,或者父母常表现出忽冷忽热的态度,让ta们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进而长大之后,不相信会有人永远爱自己,或者担心建立一段关系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于是开始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对亲密关系既渴求、又害怕的矛盾,就会一直纠缠着ta们,让ta们不敢在关系中表达真实想法。
我有个闺蜜就是这样的,因为从小是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导致她在感情上有一种“不配得感”。
每当她和对方的距离正在拉近,关着的心门逐渐敞开,就差临门一脚时,她却退缩了。
如果你也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现在,请你正视自己,勇敢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你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
c.对婚姻的“完美”追求,让自己产生焦虑
还有的人想要却不敢进入亲密关系,是因为ta们可能对于亲密关系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
所以,ta们在恋爱期间,通常会十分开心、富有激情。
但只要一谈及结婚,就会开始担忧和恐惧:
万一结婚之后这些都变了怎么办?
我们现在相处得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要更近一步呢?
这种完美主义,会让ta们对亲密关系望而却步
但其实,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与不确定性相处,看到其中的无限可能。
图片
总之,“假性不婚族”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既有自主选择的原因,也有社会压力和过去个人经历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们,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信他们也能更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3
「假性不婚族」,
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
那么,“假性不婚族”如何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幸福呢?
这里有2个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a.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价值感」
著名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谁。
婚姻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和优秀程度的唯一标准
就算是单身,也不能证明是你有问题,所以无需用“不婚主义”来隐藏这个事实。
你一定有独属于你的魅力和价值。
找到一个你擅长的、感兴趣的,并且能持续给你带来正向反馈的事情,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找回个人价值感。
或者通过发展友谊和人际关系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经验,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你重新拥有自信,便不会再去比较自己和别人的生活轨迹,也不会被外界的评判左右。
你会更加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而不再总是犹豫徘徊。
图片
b.其次,是建立「乐观型爱情观」
放弃对爱情和婚姻的完美主义幻想,勇敢走进真实的亲密关系,在冲突、争吵、磨合中,不断自我成长,慢慢成为彼此对的人。
心理学家 C. RaymondKnee 提出过「乐观型爱情观」的概念,并认为这种爱情观,是最靠谱的:
我觉得ta就是我的 Mr. / Mrs. Right,我们可以一起努力经营爱情。
汪峰和章子怡,就是一对“乐观型伴侣”。
他们刚在一起时,就遭遇了许多的困难,比如父母的反对、他人的闲言碎语......
他们也会吵架、闹矛盾。
但最终,他们还是顺利结婚、生子,婚姻生活幸福甜蜜。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2》节目中,汪峰表白妻子章子怡,说他们在生活中总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后来,她总能做到理解和包容。
如果他们总幻想心目中”完美伴侣”的出现,如果他们因为别人不看好就放弃,如果他们没有做好互相磨合的准备,就不会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图片
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最健康的爱情观,是假设任何人都值得你去爱
爱情不总是完美的,只要我们的爱是真诚且自愿的,你可以试着向前一步,勇敢地迎接它的到来。
4
渴望婚姻,
一点也不丢人
我想起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里的一个场景。
50岁的单身主义者百合酱,看着自己设计的广告牌被人夸赞,说了一句话:
“要让年轻的女孩子知道,即使年近50,即使仍然孤身一人,依然可以过得很潇洒,依然可以继续拼搏”。
但,即使是坚强了半生的百合酱,最后也是哭着说完这段话。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百合酱这样的人,在孤身坚持着自己的时候,仍然对爱情、对生活、对一切存有美好的期待。
相信很多女生,小时候也这样憧憬过:
20岁遇到白马王子,25岁结婚,30岁生儿育女......
显然,生活并不会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拥有完美的爱情。
但大胆承认想爱,仍然相信爱,一点也不丢人。
就像百合酱说的,“让总是被强行赋予的价值击碎的女性们,重获自由。因为自由才美丽。”
当你有一天能够真正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恋爱就说想恋爱,想结婚就说想结婚;觉得一个人更自在,就学会一个人生活......
你就是自由的,也是美丽的。
最后
希望大家永远都有自由选择爱或不爱的勇气,
也希望大家永远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