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黑马!克里斯•米勒的《芯片战争》简体中文版终于来了!

这几年,在经历了种种管制、制裁后,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芯片已经成为当今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它就像石油一样,是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
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力量都建立在芯片的基础上。从制导导弹到微波炉,从智能手机到股票市场,一切都离不开芯片。长期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以图赢得这场立足于科技之上的战争。
图片
1958年,TI的杰克·基尔比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制造了多个电子元件——第一个“集成电路”或“芯片”。(来源:《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
图片
20世纪80年代,日本挑战美国的半导体主导地位。索尼的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率先推出了像索尼随身听这样的革命性产品,这证明了亚洲公司不仅可以有效地制造产品,还可以赢得利润丰厚的消费市场。(图源:索尼)
图片
面对来自亚洲的压力,美国芯片制造商在创新方面展开竞争。在英特尔,接替戈登·摩尔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安迪·格鲁夫,20世纪80年代初与比尔·盖茨结盟。40年后,微软的Windows软件和英特尔的x86芯片继续主导个人电脑业务。(图源:保罗·萨库马(Paul Sakuma)/美联社)
如今,谁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谁就能在科技和经济等领域产生巨大的优势。而近几年中美芯片竞争愈演愈烈,美国政府打定主意在芯片上卡中国脖子,也让我们迫切地希望尽快解开种种谜题,看清当下形势,远观未来趋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知道:芯片很重要。但它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重要?乃至于为什么常常被称为“卡脖子技术”?
今天,一本读者朋友们期待已久的重磅新书《芯片战争》简体中文版终于来了,它会用最直白、最易懂的文字,为你讲述这场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年度图书
一部芯片的发展史与竞争史
如果说,作为普通读者,想要快速了解芯片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各国为了它又经历了何种“厮杀”,那么,这本《芯片战争》或许就是最佳选择。
这本经济历史学家克里斯·米勒的重磅新作,完整地描述了各国为控制芯片技术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历程,解释了半导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美国是如何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军事系统的。
图片
书中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分析了芯片崛起的历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业的未来为目的的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对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和和科技至关重要。
该书英文版屡获大奖,赞誉无数,是《金融时报》2022年度最佳商业图书、《经济学人》2022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2023年专业出版商杰出作品奖,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上,该书更是长期高居TOP1。
图片
亚马逊网页截图
它的版权更是销售至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各版本《芯片战争》
在《芯片战争》还未引进出版时,已引起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腾讯研究院更是将其列入了2023年新春书单,推荐给广大读者。
图片
《芯片战争》简体中文版
如今,简体中文版终于引进,半导体专家蔡树军倾情翻译、科学作家万维钢作序推荐。
书中每一章都干货满满、清晰好读,将芯片历史融合经济、技术、战略分析,即使是非专业读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正如知名半导体产业专家冯锦锋所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产业、经济、战略图书,让我们得以一窥美国专家乃至美国政府、企业家和智囊团的真实想法,是大家了解和思考当前芯片局势的上佳读物。”
它为我们正经历的“卡脖子”难关找寻历史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当前芯片局势、当今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简体中文首版,作者特别作序
图片
作者:克里斯·米勒
写于2023年1月18日
我很高兴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希望本书能帮助中国读者了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政治和军事的关系。过去几年表明了半导体在国际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因为芯片短缺,欧洲、亚洲和美洲的汽车和其他产品生产不时中断。同样,很多领导人开始将半导体视为不仅是繁荣的关键,也是未来的关键。
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将拨款520亿美元用于激励美国芯片制造,同时拨款数百亿美元用于未来的科学和研发投资。白宫发布了一份新闻稿,承诺这项立法将“降低成本”“创造就业机会”“加强供应链”,但这些都值得商榷。美国国会通过这项立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提供额外的芯片制造能力,作为战时保险。
520亿美元的政府激励措施是吸引新投资的一根有意义的“胡萝卜”。美国商务部计划通过一系列资助和贷款担保,直接向芯片制造业提供390亿美元,以补贴建造新芯片厂的巨额成本。此外,《芯片和科学法案》提供了超过12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创建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和资助其他举措,以促进芯片行业的研发。
除了资金政策,美国政府也在准备新的“大棒”。《芯片和科学法案》包括一项条款,规定任何接受《芯片和科学法案》资金的公司都不得投资中国,技术落后的芯片厂除外。大多数主要的全球芯片制造商,不仅包括三星或台积电等亚洲公司,还包括美光(Micron)和英特尔等美国巨头,这些公司都在中国有芯片厂或封装设施。美国政府向这些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
与此同时,在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导致了一系列半导体新设施建设的启动。台积电并非唯一一家宣布在美国建新工厂的非美国公司。据报道,三星正在考虑在得克萨斯州建立一个新的工厂。生产原材料硅片的中国台湾的环球晶圆(GlobalWafers)也计划在得克萨斯州新建一座价值50亿美元的工厂。而阿斯麦正在扩建其在康涅狄格州的生产设施。
图片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芯片制造商也宣布了一系列扩建计划。美光承诺在纽约新建一座价值200亿美元的工厂,该工厂距离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历史悠久的纽约州生产中心不远,该中心还承诺进行耗资200亿美元的升级。英特尔表示,将在俄亥俄州的一家新工厂投资类似的金额。TI、科锐(Wolfspeed)和格芯(GlobalFoundries)等芯片公司也有新的投资计划。当然,并非所有这些新设施都是因为《芯片和科学法案》而兴建的。即使没有它,这些设施还是会建造一些。也不确定一份承诺投资200亿美元的新闻宣传,是否能保证这笔投资会真正到位。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达数年,在此期间,市场条件和优先事项都可能发生变化。尽管如此,《芯片和科学法案》对美国制造业的激励很明显,这将促进美国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
这让其他拥有主要芯片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感到紧张。欧盟正以自己的“芯片法案”做出回应,承诺提供数百亿欧元的资金,但该计划的细节还没有公布。在韩国,政府正在计划出台一套新的税收激励措施,以与《芯片和科学法案》竞争。在日本,政府成立了一家名为Rapidus的新公司,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是生产低产量的尖端芯片。与此同时,在中国台湾,政治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投资是否会“掏空”台湾地区最关键的产业。
美国不关心低端芯片的过剩,由于芯片制造的离岸化,现在美国生产此类芯片并不多。然而,中国台湾不一样。一方面,虽然台积电的大部分收入通常来自其最先进的节点,但生产5纳米或3纳米芯片的成本非常高,制造这些芯片的设备和设施都是全新的,台积电支付了昂贵费用。另一方面,台积电仍在生产20年前“尖端”的芯片,这些芯片使用的工具是几十年前购买的。因此,用会计术语来说,这些工具已经完全折旧。换言之,中国台湾地区的公司生产低端芯片并不需要成本,所以销售这些芯片的业务利润很高。如果中国大陆企业能够凭借政府支持或补贴赢得这一市场,那么这些台湾地区的芯片制造商将面临损失。
当然,不能保证中国会继续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发展芯片产业。2014年优先发展芯片的决定是一个政治决定,因此,中国的新政治风向可能会导致优先级的转变。中国企业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功,比如中芯国际的先进逻辑生产或壁仞科技令人印象深刻的GPU图形处理器设计。但几乎每一项中国的重大进步都遭到美国新的出口管制,这使得中国推动半导体自给自足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对实现北京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要,但也更加困难和昂贵。因此,芯片行业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应对芯片战争的最新升级:退缩还是加倍努力?
重磅新书上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