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银行动荡,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卷土重来?

图片
2023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两份重磅报告:《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这是IMF今年首次对世界经济、金融态势给出诊断报告。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自去年10月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面临了一系列严峻考验,金融稳定风险迅速上升。报告指出,近期美欧银行业动荡,警示货币政策、金融环境收紧与积累的脆弱性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挑战,凸显银行在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失败,也暴露出监管失误。这些脆弱性使得金融稳定风险居高不下。报告敦促政策制定者采取果断行动,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影响市场对全球金融体系韧性信心的系统性事件。
没有两次危机是一样的,但是会押着相同的韵脚。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吸取过往金融危机的教训,有助于规避和应对下一次金融危机。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前首席经济学家缪延亮多年专注于宏观研究、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在他的新书《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一书中,以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通过复盘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尝试总结爆发危机的风险点。
图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欧美银行动荡,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卷土重来?
文 | 缪延亮
来源 | 《信心的博弈:
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
推演金融危机面临一个悖论:事前很难被预测,事后回看则又是必然。如果事前甚至事中能被预测,市场主体和监管机构就会采取措施,消灭危机于无形。正因为危机事前难以预测,才会有极度的疯狂和上涨,相信“这次不一样”。但危机事后看又是必然的,那么多错误的假设,不可理喻的乐观,膨胀的杠杆率和资产价格,起高楼、宴宾客直到轰然倒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眼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很难预测和防止。但也正是由于2008 年的教训,金融机构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得到控制,2020 年新冠疫情虽然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仍能有惊无险。
金融危机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出人意料的时刻爆发。预测不了危机是因为观察者想象力的匮乏。引发危机的扳机和恐慌时刻都难以预测,但基本面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放大机制可以观察和推理。危机演进一般会遵循如下三条路径:一是遵循阻力最小原则绕开监管,产生金融创新和新的影子银行。新的危机往往是为了逃避上次危机后的强监管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危机—加强监管—金融创新—新的危机”,如此循环往复。二是脆弱性的积累,其标准配方是“三位一体”:高杠杆率、期限错配和被挤兑的可能,总结起来就是“可被挤兑的短期杠杆融资”。三是金融市场和基本面相互作用,直到发生标志性事件,引发恐慌效应。
01
金融的内生不稳定性 
危机的根源首先在于金融的内生不稳定性。金融是建立在信心之上的,没有了信心,金融也就不复存在。金融一定会做久期转化:银行借短投长,负债是短期存款,资产是长期贷款。一旦存款人都来提取现金,就会出现挤兑。为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银行大楼一般都是当地最好的,还喜欢用花岗岩和大理石等坚固材料传递信心。为吸收贷款损失和应对可能的挤兑冲击,银行要有资本金和流动性准备金。
各国还成立了存款保险机构,由银行同业缴费集中管理,保障储户一定额度(通常是10 万美元,我国是50 万元人民币)以内存款的安全,降低挤兑的风险。
金融一定会做的另一件事是杠杆,用借来的钱赚钱,杠杆放大本金的收益率,当然也会放大损失。银行表外资产如“特殊投资实体”(SIV),还会增加银行的实际杠杆率。投资银行不受资本金约束,杠杆要高于商业银行,贝尔斯登年报显示其2006 年末杠杆率为29 倍,雷曼同期的杠杆率也在30 倍左右。同时负债都是最短期的隔夜融资,因为成本比长期债券低。
图片
更重要的是衍生品带来的复合杠杆(synthetic leverage)。根据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数据,衍生品名义价值从2001 年的70 万亿美元猛增至2007 年的445 万亿美元,其中信用违约掉期(CDS)从不到1 万亿美元猛增至62 万亿美元。信用违约掉期的三个特点导致其伤害性很大。第一,巨大的复合杠杆。信用违约掉期最初是提供保险,后来直接变成了对赌的工具。赌赢的人,以小博大,赌输的人赔付。第二,写保险的人风险敞口大。赌博有输赢,愿赌服输,没问题,但如果输的人赔不起怎么办,谁来保险这些写保险的人,如最大的信用违约掉期发行人美国国际集团?让它们倒闭?但倒闭有时后果很严重。第三,中间商的风险暴露。经纪商如银行撮合信用违约掉期对赌双方以赚取佣金,有的找到了买家,但是卖家还没找到,这些库存就砸在自己手里了。当然,有些觉得收保费也不错,干脆自己来写保险,没有认识到写这个保险的风险有多大。
除了衍生品,影子银行也会提高金融机构的真实杠杆率。非银金融机构干起了银行业务,吸收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放贷,但不在监管覆盖范围内,不受资本金、杠杆率和流动性约束。因为不受监管约束,影子银行的资金不受监管保护,没有存款保险的保护导致更容易发生挤兑,出现挤兑也不能去央行的贴现窗口借钱。
02
监管的碎片化
美国的银行受美联储、财政部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储蓄机构管理局(OTS)等多家机构监管,各家机构之间责任界限不分明,存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套利。银行可以自己选择由谁监管。比如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Countrywide)是一家银行,之前由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等监管,它把名字和组织架构改成储蓄机构(Thrift)就改由标准最松的储蓄机构管理局监管。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更是形同虚设。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在华盛顿的政府支持企业(GSE)很容易俘获其在华盛顿的监管者。投资银行由证监会监管,后者主要是做些投资者保护的事情,没有去监管投行的高杠杆和对短期融资的依赖。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家监管机构都是从微观层面出发,监管单个机构,没有协同,也没有一家机构为整个系统的稳定负责。直到2010 年《多德-弗兰克法案》生效,美国建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填补宏观审慎监管缺位。
图片
03
想象力的匮乏
危机前,监管者也一直担心,但想象不到危机会以何种方式剧烈爆发。影子银行虽然是短期融资,但都有担保,想不到有担保的融资也会发生挤兑,因为没想到平时看上去高品质的担保品在恐慌时会一文不值。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人要,就没有办法为这些产品定价,越没法定价就越没人要。
从2001 年开始,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鲁格曼教授就在《纽约时报》专栏上写文章批评美国存在房地产泡沫。至2002 年,房价扣除通胀后五年里实际上涨了30%,这是一个很大的涨幅。要知道如果以1890年为起点,把房价标准化为100,到1995—1997 年美国的真实房价指数平均在110,也就是说100 年的时间里年复合增长率只有0.09%(Blinder,2013,第32 页)。2004 年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鲁比尼也开始警告地产泡沫和危机。但是2004—2005 年房价还在加速上涨,认为房价是泡沫的声音反而变少了。伯南克2004 年在华盛顿买了房,2005年10 月发文称虽然过去两年房价上涨了25%,但是有基本面支撑。
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是在2006—2007 年,取决于使用哪个指数,但是房地产投资见顶则是在2005 年。喊房地产价格泡沫的人大多数都喊早了。即使有泡沫,破灭的时点也很难确定。市场不理性的时间可能要久于你保持流动性的能力。做空不能太早。总是喊狼来了,不一定是预判好,有可能只是运气好。一个停摆了的钟,一天还能准两次呢。IMF 以前有一位首席经济学家就开玩笑说:“我会一直预测衰退,直到它发生。”
图片
过去100 年里房价的平均涨幅不超过通胀,那为什么大家认为房价会一直涨呢?一种看法是住房抵押贷款不会集体赖账,以房贷为支撑的债券不会违约,即使个别区域房贷违约,但打包证券化之后的房贷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在20 世纪80 年代拉美危机之前很多人认为主权国家不会违约,在1998年俄罗斯拖欠债务之前也有人认为核武器国家不会违约。历史上,美国房贷违约率远低于1%,就是在经济衰退的2001年也只有0.5%,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才上升到3%。国债利率很低,购买MBS是为了追求高收益,看上去也没有什么风险。加杠杆买房,放大了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即使房价和通胀一起上涨,真实价格不涨,有杠杆仍然可以获利。杠杆让人迷失方向,忽视房价可能集体下跌的风险。
04
长期繁荣带来的自满
危机前,纽约联储让银行做经济衰退情境下的压力测试,没有一家银行的测试结果显示其资本金不足。事后看,压力测试的情景假设太宽松了,25 年没有发生大的衰退,银行的风险胃口越来越大,资本金的质量逐渐变差,普通股一级资本(common equity)减少。更重要的是,银行真正的杠杆在表外和衍生品,没有被计算进来。也不是银行故意隐瞒,它们也不知道怎么算。这种自满情绪不仅体现在金融市场的被监管对象,也体现在其监管者身上。伯南克2005 年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任上曾想加强“两房”的监管,保尔森2006 年来华盛顿更进一步,推动众议院通过了相关法案,但是在参议院被搁置。加强对住房贷款的监管来得太迟了,一直受到阻力,部分原因在于住房是“美国梦”的一部分,2005 年住房拥有率达到了最高点69%。危机后再加强监管,是亡羊补牢。
05
危机自我加强的循环很难打破
金德尔伯格说危机遵循“疯狂- 恐慌- 崩溃”(mania-panic-crash)路径。在危机集中爆发时刻会出现非线性放大的恐慌效应。伯南克、盖特纳、保尔森在《救火》一书里将这种效应比喻成“大肠杆菌传染效应”:某家汉堡店的某个汉堡里的牛肉有问题,恐慌的结果是全国消费者所有的肉都不吃了,而不是理性分析是哪个地方哪个分店的哪些肉出了问题。对某些资产的担忧会导致抛售,抛售让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追加保证金要求(margin call),保证金要求又导致更多的抛售,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和投资者净财富。保证金螺旋和净财富螺旋相互加强的反馈机制在危机的形成和泡沫破灭中都有发生,本章专栏8 对此有进一步的简述。
06
危机的终极根源在于人性
“太阳底下无新事。”危机的背后是人性,作为群居动物,恐惧和羊群效应在我们进化的基因之中。人的贪婪和恐惧交织,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交替。人性不可能被消灭,因而危机总会发生,繁荣和萧条是金融的固有形态。上一场危机的应对常常埋下下一场危机的种子。
从2001 年互联网泡沫到2008 年房地产泡沫,从大衰退后的量化宽松到资产价格繁荣。危机发生,应对危机,宏观刺激,形势好转,监管放松,志得意满,危机又爆发,如此周而复始,政策、市场和人性纠缠在一起。
现在来看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发了十万亿美元次级贷款、百万亿美元信用违约掉期对赌,整个金融市场泡沫化,发生危机是必然的。大家都把雷曼倒闭当作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如果没有雷曼事件,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美联储没有救雷曼,救了贝尔斯登。事实上雷曼总资产约7 000 亿美元,贝尔斯登约4 000 亿美元,雷曼比贝尔斯登大不了多少。如果把雷曼救了,也许不一定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历史无法假设。
图片
危机真正传染开来、引发恐慌是在货币市场这个看上去最安全的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主要储备基金(Primary Reserve Fund)大约持有雷曼1% 的商业票据,雷曼倒闭之后该基金出现亏损,投资者的1 美元只能给付97 美分,也称跌破净值。原来大家都觉得买基金是最安全的,与存银行一样,但基金毕竟不是银行,没有存款保险保护。亏损发生后,买了这只基金的人就开始集中赎回,结果引发了发生挤兑。
当时货币市场的规模是3.5 万亿美元,约有3 500 万人投资货币市场。巴菲特回忆说参加聚会,发现大家都在讨论货币市场是否安全。如果只挤兑这一家基金还行,但这个时候还会发生“大肠杆菌传染效应”。自从雷曼的商业票据出了问题,很多家货币市场基金都遭到了挤兑,因为货币市场基金持有很多大公司的商业票据,如通用电气、苹果、微软等企业的商业票据。平时大家觉得没有风险,不会破产,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这些公司的票据会不会也有问题?所以一家公司的商业票据、一个产品出了问题,市场就认为所有公司的商业票据和其他产品都有问题。危机一定有意想不到的、协同的、夸张的恐慌效应,从很乐观到恐惧再到崩盘。
危机的爆发也有可能是“灰犀牛”,即在一系列预警信号和危险迹象之后仍然发生的大概率事件。金融危机更多是“黑天鹅”,发生在事前没有想到和监管没有照顾到的角落。如果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把监管漏洞堵起来,同样的危机就不会再次发生,风险聚集和金融创新都符合“最小监管阻力原则”,发生在监管边缘地带。回顾以前发生过的危机,比如20 世纪30 年代的银行危机,为避免银行挤兑,推出了存款保险,银行挤兑就很少见。再比如2008 年出问题后,对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较为严格,2020 年新冠疫情冲击时,这些部门的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系统性风险。
没有两次危机是一样的,但是会押着相同的韵脚。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影子银行的问题,没有监管到影子银行有很多表外业务,成立了表外的 “特殊投资实体”,加了很多杠杆。投资银行也都依赖短期批发融资,杠杆率更高,再就是签了很多信用违约掉期对赌协议,内嵌有复合杠杆。监管没到位,杠杆率又很高。
THE END
图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