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师公开祝融号重要信息!唤醒后续命动作要尽快安排,还有机会

祝融号火星车进入休眠状态以来已有11个月,原本预期在去年12月前后火星北半球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自主唤醒,然时至今日仍未醒来。
图片
祝融号在火星自拍车影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祝融号的讨论一直非常热闹,它目前究竟是什么状态,还能不能醒来?
在第八个航天日活动上,官宣定调祝融号仍处于休眠状态。紧接着就是在央视节目中,行星探测工程总师张荣桥披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点:
图片
基于以上表述,我们目前还不能宣布祝融号的最终结局,因为其所处区域还没有迎来太阳光照最强的时候。
太阳直射两次过顶,自主唤醒仍有机会
火星与地球一样都有南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才有了火星的四季之分。
去年12月,太阳直射点自南向北经过赤道移动到了火星北半球,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射点还将持续北移,祝融号所处区域预计到今年7月8月就将迎来盛夏,此时太阳光将从祝融号头顶近乎90度方位角照射,到那时就是光照最强的时候,届时如果祝融号仍然无法自主唤醒,就可以宣布“退役”这一结果。
图片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过程中,着陆平台监视相机拍到的夏季太阳。
值得一提的是,祝融号选择的着陆点拿捏的很到位,该着陆点纬度是25.102°N,而火星北回归线是25.19°N,我们几乎是贴着北回归线登陆,这种指哪落哪的能力也是值得赞叹的。
图片
祝融号着陆坐标
图片
着陆过程(画面有快进)
图片
分离相机拍摄的火星车与着陆平台两器合影
太阳直射点将在短时间内先后两次经过祝融号的头顶,两个纬度间距很小,也意味着祝融号沐浴火星盛夏阳光的时间是连贯的。
祝融号火星车极富个性:自主决策的智能体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辆纯粹的太阳能火星车,在大家的印象中,好像NASA的旅居者号、勇气号、机遇号这三辆火星车也是太阳能,但事实上它们并不纯粹,因为它们都配置有同位素核热源,热能供应并不完全依赖太阳能。
图片
同位素核热源
祝融号则不同,它没有配置同位素核热源,而是首次在地外天体表面巡视任务中应用了基于填充正十一烷相变储能材料的集热器,这种集热器在白天吸收热能,到了夜间,或者低温环境就能释放热能,进而维持全车的热量平衡。
图片
我们在祝融号车体上可以看到两个近乎透明的圆形装置,那就是由薄膜覆盖的集热窗,集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蔬菜大棚是相似的。
火星车进入休眠模式后,热能供应渠道不止集热器这一个,在全系统断电条件下,太阳能电池板虽然无法为车载设备供电,但它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通过唤醒负载电路为火星车加热。
祝融号的个性还体现在高度的自主能力,就是自主休眠与自主唤醒功能的设计。
在祝融号之前的太阳能火星车,一旦遇到强烈的沙尘天气,地球上的测控人员通常是爱莫能助的,因为地火通信时延来回需要几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火星车将遭遇这样的情况:发电能力骤降,而载荷设备持续耗电,结局就可能是耗尽关机再也无法醒来。
图片
天问一号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的火星沙尘
针对这一攸关生死的大问题,祝融号设计了自主休眠与自主唤醒功能,就是通过检查电池电量进行自主决策,比如电量较低时,自主规划可工作的载荷设备,电量若继续降低,则全系统断电自主进入休眠状态。
火星车的自主唤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车舱内的温度要高于零下15摄氏度,注意这里的温度是设备温度,并不是车外的环境温度,车内温度有加热与保温措施,与车外温度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个条件就是,太阳能电池发电功率达到140瓦,这是祝融号全天最小耗电量。
图片
可以这么说,祝融号自去年进入休眠模式后的每一天每一刻,它都在不断地进行唤醒尝试,这是由它的工作机制所决定的。
集热器与太阳能电池板持续在为车体加热,它在等待着蓄电池温度达到零下15摄氏度以上,然后温度继电器闭合,之后电源控制器内部继电器回路接通,唤醒电阻产生的压差作用在唤醒继电器线包两端,当太阳电池发电功率达到140瓦后,火星车得电唤醒。
祝融号火星车当前可能的两种状态:
1.祝融号车舱内温度已经达标,温度继电器闭合,太阳能电池发电线路也已经接通,但是由于沙尘覆盖还没有满足发电指标;
2.由于沙尘积累过多,太阳能电池线路加热与集热器温度平衡功能双双受限,车舱内的温度指标没有达标,太阳能电池发电线路也没接通;
图片
祝融号休眠前全景相机拍摄画面
不论哪种可能,都需要等待今年七八月份火星北半球盛夏的到来,到那时才能宣布最终结局。
自主唤醒后的续命动作:抬升太阳电池板,主动除尘
如果七八月盛夏到来后,祝融号火星车不负众望成功唤醒,到那时它将有一个动作需要尽快安排,就是抬升太阳能电池板,主动除尘。
作为一辆纯太阳能动力火星车,祝融号针对沙尘沉积问题也早已做了功能准备,比如太阳能电池板的超疏基结构,可以使得沙尘颗粒的粘着性降低,被动防尘功能效果自然不会是立竿见影,所以我们准备了主动除尘功能。
就是火星车车体两侧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对电池板本身就可以针对太阳高度角进行角度姿态调整,在进行主动除尘时可将两侧太阳能电池板调整至竖直姿态,通过调整过程中的振动与火星引力将沉积在表面的沙尘倒掉。
图片
进行主动除尘后,祝融号的发电能力将显著提升。
天问一号任务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圆满成功
话说,为什么祝融号要成为这样一辆有个性的火星车呢? 比如,它为什么不能配置类似机遇号与勇气号应用的同位素核热源?
对于我们而言,配置同位素核热源并不存在障碍,不论是自研还是外购,都可以实现。
张荣桥总师说,实事求是讲,我们也是想作为一种尝试的项目,现在没有醒过来,也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图片
这里的“尝试”指的就是祝融号火星车一系列的个性化设计,比如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地外天体表面巡视任务中应用相变储能材料的集热器,以此替代同位素核热源。
以往人们总说,我们缺乏创新,要创新就要面对失败的可能,我们应该对此有足够的包容。正如同人们对马斯克在通往成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失败的包容性一样,在创新这个问题上,不能双重标准。
何况对于祝融号而言,这完全算不上什么失败,它已经在火星表面正常执行巡视探测任务长达358个火星日,整整一个地球年,而其设计寿命就是90个火星日,并且在火星表面的累计行驶里程达到了1921米。
图片
天问一号环绕器高分相机拍摄的祝融号在火星表面行驶1921米车辙
祝融号火星车是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组成部分,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的火星探测任务,它还是人类迄今为止进入火星轨道的最大规模探测器,在这第一次任务中,我们一步就实现了环绕火星、着陆火星、巡视火星,在此之前,不仅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其首次火星任务中都没有实现上述任务纪录,即便是现在,除我们以外,也没有任何国家在一次火星任务中,一步实现火星绕落巡。
图片
分离相机拍摄的天问一号环绕器
图片
着陆平台相机拍摄的进入舱减速伞
图片
祝融号踏上火星表面的那一刻:驶离着陆平台
提到“一步实现火星绕着巡”这9个字,不由得又想起七年前,张荣桥总师接受央视采访时的画面,那一年我们首次公开了此次火星探测任务,当时还没有天问一号这个名字,而是暂时被冠名为“火星一号”。
那一年,张荣桥总师说:
图片
当时他还说:
图片
最终天问一号如约实现了后墙不倒的成功发射,之后又成功实现既定的绕着巡火星三大工程目标与系列科学探测目标,这种执行力与效率放眼世界是极为罕见的。
图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本计划与我们一路同行的欧空局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他们就没有实现后墙不倒的如期发射,而且他们的后墙此后是一倒再倒。
图片
依旧趴窝地球的欧空局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最新的发射时间是不早于2028年。
不断拓展人类活动边际,波澜壮阔的太阳系探测图景
站在天问一号任务完美成功的新起点上,我们又有了新任务。今年还是张荣桥总师向大家介绍后续任务,其中在介绍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时,其表述与口气,和当年介绍首次火星任务时的情景可以说是相当神似。
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已经敲定又一个后墙不倒的发射时间节点:
图片
小行星探测我们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难的。小行星不同于行星,它的引力非常微弱,微弱到不足以捕获探测器使其绕飞,只能通过轨道设计进行伴飞,小行星的尺寸越小,进行伴飞与着陆的难度就越大。
天问二号要登陆的是一颗40米×100米的小行星,这一尺寸远小于以往人类的任何一次小天体采样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后,天问二号轨道器还将借力地球与火星前往小行星带探测一颗彗星,整个任务的时间跨度将达到10年。
在天问二号进行为期十年太空流浪之旅的同时,我们还将实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的月面科研站基本型建设任务、载人登月任务、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任务……
同时探测太阳系的多个天体,不断拓展人类活动边际,此情此景,只能用波澜壮阔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