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案例|河南省登封市垌头村乡村文化合作社: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图片
河南省登封市垌头村地处登封市大冶镇西部,位于郑州市和洛阳市一小时经济圈中心地带。全村现有 5 个村民组,410 户,1800 余人。垌头村不靠山不临水, 没有旅游景点,不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村里人以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2008 年,垌头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决定用文化的力量带动全村建设,实施“文化兴村”战略。2020 年 8 月,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垌头村以原有合唱团为基础成立了文化合作社,建立了宣传、外联、后勤等 6 个工作组,设立农民合唱、少林功夫、实景演艺、河洛大鼓等四个专业分社,吸纳社员 603 名,被誉为“会唱歌的村庄”。
图片
河南省登封市垌头村
图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幸福垌头村
作者 | 马艳霞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书记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垌头村文化合作社的
主要做法
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垌头村在文化合作社的建设上形成了“3+3”的发展模式。一个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为合作社筑牢可持续根基;三大依托:依托支部加强阵地建设,依托专业力量提高专业水平,依托文化走产业兴村道路;三大内容:以创(创作)、演(演艺)、产(产品)为重点内容,全面提升文化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一)支部强引领,发挥掌舵作用
垌头村文化合作社从建设伊始便十分注重发挥党支部的举旗领航作用,支部书记亲自担任社长,党员、文化能人和文化积极分子是文化合作社的骨干。村两委班子积极将新时代基层党支部工作融入文化合作社各项活动中来,从走家入户发动群众,到义务劳动组织演出;从最初的第一首歌,到后来的大型实景剧,支部一班人始终冲在最前面,以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文化合作社的建设发展。
图片
(二)人人有专业,建设学习型村庄
针对部分村民不会唱、不敢演、不愿跳,以及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问题,合作社建立起了农民艺校,号召全村“人人爱学习,人人有专业”,并从村干部自己及家属开始率先学唱、学演、学跳。同时,合作社积极与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河南豫剧院豫剧三团、郑州大学等专业艺术团体和高校联系,建立起了声乐、艺术文创、少林功夫、地方戏曲、曲艺教育等 5 个专家工作室,聘请专家、专业文艺人员对村民进行指导培训。社员们从学习出发,由实践认知,在“参与—学习—演出”中与合作社形成正反馈,与专业人士形成良性互动,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村民的创作和演艺能力。
(三)产业为核心,带动合作社发展
垌头村在文化合作社的建设中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作用。2020 年 10 月,河南垌头红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 3800 万元建成了垌头大剧场,文化合作社创作排练了大型沉浸式实景体验剧《再现朝阳沟》。目前,大剧院每天演出 2 场,单月接待量超一万人。仅此一项,就为就业社员每人每年增收 24000 元。垌头村还与多家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确保剧场有长期、稳定的客流。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垌头村又提出了“文化合作社+N”的模式,形成了集手工艺加工车间、河南小吃街、特色乡村民宿、研学基地等为一体的产业结构,拓展出手工艺生产、曲艺小剧场、农民古乐交响乐团、农民自制微电影、传统豫剧大展演等多种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以文化产业反哺、支撑文化事业,有力保证了文化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
垌头村文化合作社的
主要成效
(一)以文化人,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自从 2008 年选择以文化发展破解乡村振兴局面之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垌头村十多年之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守的垂暮老人开启了新的生活,家庭妇女爱上了唱歌跳舞,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干部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在基层文化活动中无形化解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干部群众一起义务劳动,关系日益紧密,垌头村文化气息日渐浓厚,每天都能听到歌声在村子上空飘荡。垌头村 12 年来无一起治安案件、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起上访案件,成为闻名乡里的乡村治理典范村,并且被授予美丽乡村称号。
(二)自发自觉,群众自办文化能力显著提升
2008 年建立的垌头村农民合唱团,是垌头村文化合作社成立的第一支文化队伍,有着极大的示范效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后,村两委和群众一起又相继组建了少林书画团、农民豫剧团、半边天表演团、花儿舞蹈团、垌头厨艺团、垌头手工艺团等多支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合作社各团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不同的文艺表演形式时有碰撞和融合。另外,村两委主动联系省市专家到垌头村来为社员培训提升,各社员在每年垌头村的乡村春晚舞台统一展示汇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村群众投身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80% 的村民参与到文化合作社中来。垌头村大剧院演员除个别演员外,大都是本村群众。垌头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村民幸福感满满。
图片
(三)双轮驱动,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垌头村由文化兴村到文化兴业,特别是“文化合作社+N”的提出,已逐渐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文化产业链条。文化合作社各团队吸收了绝大部分村民,很多村民不仅是合作社的文艺骨干,还兼顾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相关事项,譬如管理、营销、生产等。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使得文化事业有了源头活水,让垌头村文化合作社在不依赖政府投入的情况下,真正做到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实现了乡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四)由点及面,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垌头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河南省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一频道以《会唱歌的村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头版《听,垌头在唱歌》、学习强国等中央及省市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CCTV 音乐频道邀请垌头村农民合唱团赴京参加《歌声与微笑》节目录制,《垌头村村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朝阳沟新唱》等荣获央视“优秀特色奖”。文化合作社合唱团走遍全国 51 个城市乡村,开展文艺活动超过 700 场。
图片
垌头村乡村文化合作社的
基本经验
(一)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垌头村以乡村文化互助合作组织的形式,用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引领发展,不仅壮大乡村文化组织和文化人才队伍,而且扩大文化服务供给,繁荣活跃乡村文化,对于巩固拓展乡村文化阵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带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垌头村走出了一条依靠文化发展乡村,实现经济富裕、精神富足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乡村建立文化自信、进行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基层创新典型案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农民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所在。垌头村农民文化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使垌头在没有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托的情况下,村民硬生生闯出了一条依靠文化发展乡村,进而振兴乡村的路子。不仅解决了基层农村地区文化工作被动接受、各自为战、水平不高、效能低下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创造力,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真正主导者。
图片
(三)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建设呈现正循环
垌头村从合唱团起步,用文化破题,在文化合作社的引领下,根据自身特色和本地实际加强与旅游、农业、文化、教育、商业等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在前期已成立的 5 个专业工作室的基础上,文化合作社积极谋求同梨园春、武林风、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计划用“文化合作社+N”的方式拓展出功夫展演+村民健身、河南曲艺小剧场、乡村古乐团、农家微电影、传统豫剧展演等线下演艺,嫁接梨园春、武林风等线上媒介建立乡村分会场,搭建城乡融合的桥梁,带动文化合作社队伍建设及功能完善,以吸引更多的专业艺术团体和人员到垌头村进行教学、指导、培训,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挖掘乡村底蕴、传承乡村文脉,使文化合作社能创作出更多紧跟时代、贴近人民、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
文化合作社是以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为依托,由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农村群众自愿自发成立、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的群众文化合作组织。为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增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振兴,2021 年河南省在全省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登封市垌头村是河南省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按照河南省委宣传部推进“八大工程”的任务要求,根据年度工作安排,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力度。到 2021 年底,全省推出 10 家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 500 家较为成熟的文化合作社;到 2022 年底,全省各县(市区)都建设有较为成熟的乡村文化合作社;2023 至 2024 年,各乡镇都建设有乡村文化合作社;到 2025 年底,力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都建设有乡村文化合作社。最终在全省形成以“文化合作社”为依托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繁荣活跃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和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
研究院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为使命,广泛集聚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打造“平台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创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顶层设计、评估督导、资源导入和项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智库机构,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业界好评。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号文路229号万象企业中心MT2楼304-305室
联系方式:
研究院座机:021-54308008;021-54308018
研究院传真:021-67281277
编辑部:028-62848586
邮箱:1016801207@qq.com
声明
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