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茶圣陆羽惊叹又遗憾的“韶关茶”,我们带您细细品

风拂嫩叶琉璃软,雨沐新芽翡翠香。清明、谷雨这段时间,粤北山区茶青飘香。对于茶农来说,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对于茶客们来说,当下也是抢“鲜”品尝新茶的好时节——挑选一款心仪的春茶悉心冲泡,呷上一口,唇齿间满满都是盎然春意。
图片
春茶正是采摘时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其中“八之出”一章列举当时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优劣,其中有“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的表述。《茶经》成书年代有公元761年、公元764年、公元775年和780年四种说法。但无论采用哪种说法,1200多年前韶关有茶树种植的历史是确凿无疑的。
《茶经》成书前的陆羽行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对于包括韶州在内的黔中、江南、岭南三大茶区十一州的茶叶虽有“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高度评价,但更具体的产地情况只是用“未详”两个字来略过。无论对于茶圣本人还是后世爱茶者,这都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图片
陆羽《茶经》相关表述
陆羽在岭南乃至韶关考察,是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之后了。此时他应好友、岭南节度使李复之请,在其府内当幕僚。《粤东金石略》等史籍有“乐昌县泐溪‘枢室’为陆羽尝水至此而得名”的记载。此时《茶经》已付梓刻印并广为传播,茶圣没有来得及对岭南产茶区的情况进行“增补”,或者有增补而未能流传于世,这是另一重遗憾。
赞誉也罢,遗憾也罢,1200多年来的每个春天,南岭南麓的韶关都会用那满山春色、一路茶香犒赏着爱茶之人。伴随着一茬又一茬的新芽在枝头萌动,多彩多姿的茶文化在这里慢慢沉淀,朴实趣致的非遗技艺在这里有序传承。
图片
仁化白毛茶芽尖 摄影/吴颂丹
如今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韶关一大支柱产业,2022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8.39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六大茶类皆有生产,乐昌沿溪山白毛茶、仁化白毛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款茶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个茶叶产区被评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今年“五一”假期不妨到韶关,你可以探秘韶关八大茶叶产区,到茶园里看满山春容、在茶桌旁嗅满室清香,于茶杯中品满口春意;可以前往韶关市博物馆参观“茶中故旧是韶关”韶关茶文化展,感受“韶关茶”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可以体验非遗制茶技艺,欣赏粤北采茶戏等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感受茶与韶关人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的独特魅力。
源远流长:
北宋名臣为家乡“带货”
陆羽《茶经》中对韶州一带生产茶叶的具体情况知之“未详”,与他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诗人柳宗元,则有诗记载了韶州刺史周君巢以韶州生黄茶一封相赠的事。说明当时韶州生黄茶是可以作为礼品相互赠送的珍贵茶品。
《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
衡江夜泊得韶州书
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
唐·柳宗元
丘山仰德耀,天路下征騑。
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
凝情江月落,属思岭云飞。
会入司徒府,还邀周掾归。
图片
乐昌白毛茶
北宋名臣,“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是土生土长的韶关人,曾多次写诗为家乡韶关茶叶“带货”。《游水南寺》一诗中“双刹耸浮云,层轩绝世尘。松溪千盖雨,茶圃一旗春”描绘仁化县水南寺僧人开辟茶园景象。《和伯恭自造新茶》一诗则描述他与时任韶州知州的潘夙(字伯恭)一起采茶、煎茶的过程。
《和伯恭自造新茶》
北宋·余靖
郡庭无事即仙家,野圃栽成紫笋茶。
疏雨半晴回暖气,轻雷初过得新芽。
烘褫精谨松斋静,采撷萦迂涧路斜。
江水对煎萍彷佛,越瓯新试雪交加。
一枪试焙春尤早,三盏搜肠句更佳。
多谢彩笺贻雅贶,想资诗笔思无涯。
图片
曲江罗坑春茶采摘
资料显示,明清时期韶州府是广东重要的茶产区之一,韶州府所辖六县均有产茶,其中四县所产之茶被明朝廷列入贡茶。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到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以粤北山区为主的广东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浙、闽、湘,居全国第四位。民国时期,韶关还有茉莉花茶窨制的相关记载。
1949年以来,广东茶叶产业组织在粤北山区、粤东、粤西建立茶场,茶叶种植面积逐步增加。近年来,韶关出台多份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文件,韶关茶叶品牌数量和名牌产品显著增加,茶叶品牌创立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茶园探秘:
走进春天里,细品“韶关茶”
韶关茶叶资源十分丰富,主产区包括乐昌、仁化、曲江、翁源、新丰、乳源、南雄和始兴8个县(市、区),六大茶类皆有生产,以绿茶、红茶为主。
乐昌:乐昌白毛茶是国家级优良品种,也是韶关最具特色的优质茶叶品种之一,以形肥、色清、香郁、味鲜而闻名。白毛茶以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分布在粤北山区的高山密林之中,为乔木或半乔木大叶种,树势高大,自然生长高达3至6米。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乐昌有白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
仁化:仁化素有“中国白毛茶之乡”的美誉。仁化白毛茶是中国特种名茶之一,具有芽头肥硕、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四大特色,以红山、城口两镇为主产区。红茶、白茶、绿茶为仁化白毛茶主要的加工方式。仁化传统白毛茶产品一般按嫩度和茸毛分为5级,其中特级称为仁化银毫(白毛尖),一级俗称白毛茶。
图片
仁化红山茶园 摄影/曾义
曲江:曲江区罗坑镇是“广东十大茶乡”之一,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目前已发现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4万多棵,最高树龄达800年以上。罗坑茶条索紧结,色泽红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醇回甘,是南岭地区最早的熟茶。近年来,罗坑茶成功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广东名牌产品目录。
翁源:翁源县属中亚带风型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茶叶种植,产茶历史悠久。种茶主产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昼夜温差大。近年来,当地精心打造茶叶品牌。所产的茶叶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因品质出众受到浙江茶商的青睐,茶叶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
图片
翁源茶场 摄影/赖庆龙
新丰:新丰县茶叶核心区黄磜镇有“小洞天”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为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新丰茶浓郁醇香,气韵悠长。当地海拔710米至1000米的高山茶场常年云雾缭绕,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
图片
新丰高山茶园
乳源:乳源生态环境优良,茶树资源丰富,茶叶产区主要在洛阳镇、东坪镇和必背镇等地。洛阳镇深洞村至今仍有古茶树被陆续发现。近年来乳源结合野生老茶树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瑶山高山茶产业。瑶山白毫茶外形紧直匀齐且满披白毫,汤色浅黄清亮、滋味鲜爽。
图片
乳源乡村茶园 摄影/李新华
南雄:南雄市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拥有粤北地区连片种植面积较大的生态茶园。南雄茶叶一般使用绿茶的加工技艺进行加工,其中南亩镇出产的绿茶尤为出名,茶汤口感细腻滑润,十分绵柔。流传至今的“南亩采茶戏”“南亩茶花灯”等独特的茶俗文化活动。
图片
南雄山与山间茶园
始兴:始兴茶场主要分布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及太平镇北山高海拔山区,山峦叠翠,生态资源禀赋好,孕育了众多优质名茶。始兴茶具有清香淳朴、耐泡、无污染、生态有机等特点,曾多次获奖,“始兴绿茶”于2021年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图片
始兴高山茶园
不只是“茶”:
叹茶赏“非遗”,亮点逐个睇
2022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韶关,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也有不少。如果“五一”假期来韶关开启一趟“品茶之旅”,那么这些非遗项目一定不能错过。
【粤北采茶戏】
采茶戏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来的独立剧种,最初便是茶农在茶田间辛勤劳作时为了缓解疲劳而创作的山间小调,其内容主要是山水风光以及茶农的劳作活动和感情生活。目前,韶关地区采茶戏的传承、保护、研究、创新展示主要由韶关市粤北采茶保护传承中心负责。2011年,粤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灯舞(茶花灯)】
南雄茶花灯是一种灯类的传统舞蹈,又称为“唱花灯”“夜灯”“鲤鱼灯”,起源于南雄南亩镇里溪村一带,最初是当地茶农在种茶、采茶时哼唱的茶歌小调,以此来活跃劳动氛围,激发劳动积极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图片
南雄南亩茶花灯 摄影/李子亮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祖祖辈辈在长期劳动中产生的民间歌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茶事是客家山歌重要的内容之一。翁源客家山歌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歌谣《月光华华》中即形象描述了客家姑娘从小到大、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茶事活动一直伴随左右。
【粤北传统民间制茶技艺】
粤北山区茶叶产品以不发酵、全发酵的高山高海拔的绿茶、红茶居多。作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传统民间制茶技艺项目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其中乐昌沿溪山茶、仁化白毛茶制作技艺、乳源瑶山茶制作技艺、曲江罗坑红茶制作技艺均被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乐昌沿溪山茶制作技艺
【曲江柴烧陶艺】
在古代粤北地区饮茶工具以陶瓷大壶大罐居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精美茶具随之诞生,其中不乏名窑精品。韶关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是由曲江柴烧陶艺烧制的茶具。2018年,曲江柴烧陶艺被列入韶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柴烧茶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对重发酵重焙火的茶类使用上有较为柔和顺口的特色,对储藏陈茶的后发酵也有较佳效果。
图片
曲江柴烧陶艺茶具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 通讯员 梁杰灵
图片 | 除署名外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部分文本根据“茶中故旧是韶关”韶关茶文化展
编辑 | 木言
校对 | 周勇
审签 | 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