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铁吴王山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晋城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冶炼文化,其中尤以冶铁为盛,而丰富的煤炭和铁矿储量则为冶炼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深厚的土壤。
早在传说时代,晋城地区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有关冶炼的传说,虽说不足为据,但是也从某种方面证明了晋城地区冶炼起源年代之早。在《山海经》当中有“虎尾之山,其阴多铁”的记载,而这里所说的“虎尾之山”,就位于如今泽州县的大阳镇。这就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晋城地区就开始进行铁矿开采的工作。
到金元明清时代,晋城地区冶铁行业则愈发蓬勃。在晋城民间就流传有“九头十八匠”的说法,即有九个以“头”命名,十八个以“匠”命名的村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晋城地区冶炼行业的发达。十七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晋城地区考察时重点关注了南村镇和大阳镇,并且留下了关于当时煤炭开采和冶铁行业十分珍贵的文字记录。而南村镇的不少村庄,诸如牛匠、裴圪塔等村就都属吴王山一带。这些村庄居民在古时都大多以冶铁为生。
如今的市区西封,吴王山公园为大多晋城人所知。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闲来都结伴来此健步锻炼,热闹非凡。而在百年之前,吴王山一带的冶铁行业兴旺发达,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本文即欲从关于吴王山的一些地名来阐述该地与冶炼行业密切的关系,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晋城地区独特的冶炼文化。
图片
明《泽州志》中关于“宝山”的记载
山川
 “吴王山”这个地名,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当然是指如今的吴王山森林公园这一范围,即包括吴王山、宝山、籽留山、凤凰岭等诸多山脉在内的这一范围。而狭义上,则是专指吴王山公园内某一相对独立的山丘的名字。本文所指的吴王山即是前者,这一为人们所广泛认可的地名。
沿着凤台西街一路向西,进入吴王山公园内行不久就能看到一座尚未完工的寺院。这座寺院叫作“宝山禅寺”,而这座寺院所处的这座山丘,就是宝山。
宝山之所以称为宝山,就是和当地繁荣的冶铁行业和文化密切相关。清 • 雍正《泽州府志•山川》记载“宝山,县西南五里,即碧落之支,有宝山寺,下有冶家河,以铸,山得名。”  这些文字交代的很清楚,宝山之所以为宝山,就是因“铸”而得名。而翻开晋城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泽州志》,我们会有关于宝山更为清晰的介绍。文中记载 “宝山,城西南五里,山产铁矿并炭,故名。有宝山寺、冶家河,熔铁成器。”这就说明了,宝山的“宝”,即是指山下所埋藏的“铁矿并炭”。煤炭素有“乌金”之誉,而铁矿为金属一类,还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足以让当地群众谋生。因此,称此山为“宝山”,当然名副其实。
清朝雍正年间编纂的《泽州府志•营建志》“寺观”一节当中记载“宝山寺,在城西南五里,唐建。”在清•乾隆《凤台县志》卷第十二当中则这样说,“宝山寺,在城西南五里,唐建,碑碣无可考”。而实际上,原先在宝山寺附近的庞圪塔玉皇庙就存有五代时期后汉天福五年所立的“继光和尚石幢”和宋代元符元年所制的“三宝和尚经幢。”由此可见,《泽州府志》当中对宝山寺建寺时间的判断,应当是准确的。在尚没有新证据出来之前,我们还是应该以此时间为准。
宝山寺建造年份在唐代,则说明此山在唐代就叫作“宝山”。所以,我们说,宝山一带在唐代时期或者至少在五代时期就应该有比较兴盛的冶炼行业。而曾经流经宝山一旁的冶家河则更加说明了这个判断,虽然冶家河因为煤矿开采的原因早已断流。冶家河当中的“冶”字,以及地方志当中“熔铁成器”的文字都证明了此地铁器铸造的繁荣,以至于这种行业文化地方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到地名当中。
村庄
吴王山横亘在如今城区和素有“铸造之乡”的南村镇的交界,虽然将南村和城区割裂开来,但是也为环吴王山一带村庄的群众从事冶炼行业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吴王山、宝山、凤凰岭一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为冶铁行业的产生提供前提。
吴王山一带口耳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即“菜不菜,擓回篮来”。即是说,不管能不能买回菜来,回来的时候至少要把你所拿的篮子拿回来。实际上也就是说,开煤矿做生意,先不管挣钱与否,至少都要先保住本,这才行。这句俗语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在古时人们将开矿、开铁匠铺作为从事行业的一个选择,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吴王山南麓的牛匠即属晋城地区“九头十八匠”当中的一“匠”。且不说“牛匠”村名当中的“匠”是否得名于“头匠制度”的“匠”,或者这一村名是否与冶炼行业有关。但是牛匠村中很多人从事冶炼行业,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吴王山一带可以确定的与煤矿有关的村庄名字当中,还可举“窑坡”一例。窑坡位于吴王山东北,西环路和红星街交叉口。在建国之后编纂的《晋城县地名录》当中对窑坡村名作如下介绍:“窑坡,地处丘陵,在县城西南2公里,因位于岭坡,过去开有煤窑,故名。” 也就是说,窑坡的确是因煤窑而形成的村落。当然,也可以看出,晋城地区那时煤炭行业的兴盛。煤炭和冶铁总是联系在一起,冶铁行业兴盛的地方,总是需要有相当产量的煤炭。
图片
吴家沟村景
在吴王山东麓的吴家沟、叶家河一带流传“七大件,十三店”俗语。这里面的“件”和“店”,指的是冶铁的炉子和从事售卖的店铺。也即是说,古时仅在这两村,能称得上名号的就有二十家从事与冶炼行业相关的店铺。这些店铺主要是从事铁器的铸造和经销等有关工作。现在仍然能够为人能记住的店铺还有“永顺祺”、“泰顺和”、“一心齐”等铺号。
根据1948年《晋城细铁碎货调查》的记载,二十世纪初,吴王山一带的吴沟(吴家沟)、十字(叶家河)、裴圪塔、鸦河、牛匠等村庄大都经营铁器成品,也逐渐在此区域内形成铁货集散地。而上述的几个村庄的铁炉,也主要是锅货炉为主,而这些店铺所经营的产品,也大多是锅货为主。
庙宇
民间信仰具有朴素性、功用性。也就是说,一种信仰能够在某地流行开来,一定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晋城地区广泛分布的李卫公庙,汤帝庙即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因为当地百姓相信,供奉李卫公和汤帝,可以调节当地的降水情况。同样,从事冶铁行业的群众也有自己所相信的神灵。
吴王山东麓,吴家沟西建有老君庙,庙中所主供的太上老君即为冶铁行业的行业神。该庙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庙中勒石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的《重建大殿碑记》即记载道:“自修(老君庙)之后,两村康宁,财源茂盛,风调雨顺 ”。这里面所讲的“财源茂盛”,即是指与冶铁行业有关的各行各业的财源茂盛。而且,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所标注的时间也基本上和冶铁行业兴盛的时间吻合。
叶家河村的祖师庙所供奉的祖师,牛匠的静乐宫,都是以道教偶像为崇拜对象。于此种种,都充分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把生产生活融入到了民间信仰当中。
地名是一个城市特色的独特展示,不同的地名反映了当地不同的风貌。正如北京的各种胡同,上海的各样弄堂,晋城的九头十八匠等等。这些都展示了各个地方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乡土人情。煤炭开采,冶铁行业几乎始终伴随着我们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早已融入到这座城市当中。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有义务把我们历史悠久的的地名文化继承下去,融入到我们城市的生命当中。
来源:锦溪苑
原标题:吴王山与冶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