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盐农已不足百位!探寻舟山岱山岛手工制盐的千年奥秘

编者按:择一事而终一生,干一行而专一行。工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制造业前行的源泉。浙江制造的背后,多的是数以万次的重复和不断改善以至达到对产品的完美追求。5月1日国际劳动节,潮新闻特别推出五一特辑,以初心,敬匠心,记录浙企制造业的瞬间,致敬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
一头牵着竹竿,一头绑着一根长长的绳子,随着一双大手猛力推开竹竿,盐田里的水发出悦耳的撞击声,咕咚——咕咚——,如同自带节奏感的音乐,在徐徐吹动的海风中,飘散于广阔的盐场中央。
图片
这是浙江省盐业专营有限公司旗下浙江绿海制盐有限公司位于舟山岱山岛手作盐场的其中一幕,名为“打花”,目的是为了让粗大的盐结晶体变得更细腻均匀。正在操作这个步骤的是盐农李国祥,在祖辈和父辈的影响下,他从18岁就开始制盐工作,如今已经坚守了46个春秋。
据介绍,浙江绿海制盐有限公司目前负责生产浙盐雪涛鲜晒自然盐、岱山日晒盐等10余个品种,年产量达4万吨。其中,鲜晒自然盐刚被评为2022年度“浙江省名特优食品”称号。
图片
如果看盐农打花是一种美的视觉感受,那么制盐的其他步骤却是另一番复杂繁琐和辛苦的景象。凌晨1点,当岱山岛的天空还泛着点点星光,李国祥已经穿好了工作服和长长的筒靴,开始去盐场收盐。在这面积一公顷的结晶滩里,他用盐耙将盐结晶体像稻谷一样堆拢到一个角落,然后用铁锹把盐铲进盐担,一趟又一趟挑着盐担,把盐倒在盐坨上储存起来。
图片
直到早晨五点多,天空开始泛白,李国祥才结束两个结晶摊的收盐工作,白天的活又即将开始。“制盐主要分为纳潮、沉淀、制卤、结晶、打花、推盐、收盐、归坨、沥卤等九个步骤。每年的6-9月份是制盐的旺季,也是决定盐产量的关键期。”李国祥告诉记者,制盐其实是一门看天吃饭的工作,日照越好,盐产量就越好。但夏天就怕刮台风,因为下雨会影响盐的浓度。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机器逐渐取代了过去一些传统的制盐步骤。例如,在归坨这一步骤中,泵抽机械化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了30倍;还有结晶滩下面埋了管道,卤水能够通过管道进出,不用再人工运来运去了。
图片
从空中俯瞰,白天的盐场结晶滩如同一幅巨大的抽象画,勾勒出盐农们的艰辛。而盐农李国祥的故事正是浙江不足百位盐农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岱山的盐场仅存12位盐农,平均年龄60岁,并且断档较为严重。他们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对千年工艺的守护使得手工制盐技术薪火相传。
图片
从唐朝史书上记载的铁板煎盐到清朝的板晒,再到如今的摊晒,制盐的传统工艺已经历了1200多年,但绵延不变的是盐农们的匠心。从每一滴海水到每一颗盐花,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也有盐农们的持续坚守和创新。
“马上产盐旺季就要到来,希望今年少点雨水,能有更多收获。”李国祥黝黑的脸上绽放出了微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