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良师成长指南

《教育家》“良师成长指南”栏目,长期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专业成长方面遇到的困惑、问题,并从中选出代表性案例,由学校教师、教育专家等进行回答,分享有效经验,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每周一期,每周日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学习强国号推出。投稿被选用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产品。文末附下期征稿话题,欢迎投稿。
本期分享主题为:如何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落实到真实的教学实践?
提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凝练了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育人,就必须把核心素养科学完整地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懂得如何挖掘核心素养,不同的核心素养需要辅以怎样的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从而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请教各位老师,如何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落实到真实的教学实践呢?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七小学 刘老师 李老师
核心素养落实要注重学科育人
重庆市开州区歇马小学 谭唯  郑伶俐
核心素养的落实既要注重课程建设,也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把握学生发展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科全面育人。
学科化实践。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学科的方式来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不能简单定位于知与不知、知得多与知得少,而应注重学生高阶思维下的迁移与运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复杂、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胜任挑战和实现自我。教师的教学则应当是以学习支持、脚手架的方式,推动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通过亲历运用实践,促进新知的建构与核心素养的生成。
整合化思维。核心素养不是各素养成分的简单叠加,只有各具体素养汇聚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才能生成自己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在保留学科边界、差异的同时,要基于情境、问题的驱动,注重单元之间、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与问题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识别、构建学科内部、学科与学科、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结点,让学生形成更深的知识理解力和运用力。
情境化体验。核心素养的培育应以真实性问题情境为依托。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在大观念、大任务和大项目的统摄下,根植于真实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驱动下,通过分析情境中的问题、项目与任务,进行深度思考、知识运用和问题探究,运用高阶思维展现自己的所知、所学与所悟,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生成。
项目化任务。项目化学习任务是立足学科实践的一种育人方式,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围绕完成“大项目”,设计若干“子项目”学科实践活动,比如观察、考察、实验、调查、设计、策划、创作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撰写植物观察日记,就是融合科学和语文的实践性项目。
层次化要求。要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学中,就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而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差别,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方向、有动力、有规划地学习。基于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分层次教学,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坚持素养本位,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科育人,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真正拥有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品德和关键能力。
促成核心素养课堂的四个维度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镇金小学于伟 
我从以下四个维度简述核心素养课堂的建构思路。
以教学目标引领性,使核心素养规范化。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正所谓“蛇无头不行,兵无主自乱。”如果教学目标中不能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就不可能引领课堂走向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来。以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改变, 来引领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向,将使课堂教学策略更加符合核心素养相关要求,会呈现围绕培养学生六大目标素养而教和育的规范化局面。                                                                                                             
依教学内容整合性,增核心素养真实化。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来实施,一是纵向的前后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大单元教学,它不再是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而是围绕一个教学主题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整体思考与设计。二是横向的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项目化学习,它是围绕一个大问题,整合多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教与学,培养学生整合与创新能力。有了教学内容的纵向与横向的整合,不让核心素养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落实到内容上落实到行动上,必然增加核心素养的真实化发生。
用教学形式情景性,促核心素养生活化。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入情入境的教学必然是好的课堂,教师将晦涩的教学难点巧妙地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生活情境在课堂中被重现,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真实经验,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体积》时,物体体积不变,由正方体变为长方体求长或者高时,我创设在家搓汤圆的情景,正方体的面团变成了长方体或者球体,但是面团的体积没有发生改变,让课堂上抽象的东西与生活中形象的事物建立起来了联系,拓宽课堂教学的宽度,促进核心素养在学生生活中再现。
使教学评价全面性,让核心素养形象化。首先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提高教师教学变革的容错率。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能,虽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极其片面。学生学习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基础素养极具差异就是其中之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分开评价,要以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让教师敢于改革与创新,不至于被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束缚手脚。其次把学生学习能力加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习能力不等于解题能力,它包括感知力、表达力、判断力、思考力、归纳力、创造力为主的诸多能力。对核心能力评价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要更注重过程而轻结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可让核心素养落实情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导向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秦超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正式发布,反映着历时三年之久的义务教育学段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完成,新课标开启了从“知识”走向“素养”的新时代。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线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深刻把握住三个导向。
情境活动导向。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智慧,让教学更加有效。情境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生活性,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通过情境教学,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当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聚落”章节内容时,设置“寻找世界文化遗产”情境主线,让学生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茅草屋、日本的合掌造、中东的厚墙小窗房屋、东南亚的双层木楼、青藏高原的石砌碉房、新疆吐鲁番的平顶晾房进行全面分析,学生会分别从地形地势、气候类型、水源、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区域典型民居所使用的材料,学生能通过各式各样的特色民居理解“特色民居是当地人们适应环境的典范”。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能深刻领悟到初中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其地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关素养得到提升。
评价先行导向。常规学科教学采用的一般思路是: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虽然可以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但未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不够,与核心素养的落实相去甚远。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逆向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强调评价先行,根据评价设计教学活动,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这无疑给落实新课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气候”章节内容学习时,可以设计如下评价标准:能有效分析中国气温南北差异和东西干湿差异;能够分析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能够精准分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明确了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我去小小旅行家”情境活动,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析从冬季海口到漠河、夏季上海到五道梁的旅行活动,通过虚拟人物的直观感受,理解中国南北气温差异和东西干湿差异,从而树立“气候是各类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理学科大观念,以达到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得到有效提升。
学科实践导向。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形式,突出学科的育人价值。专家学者的课程研究表明,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可见,开展学科特色实践活动将极大地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例如,在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章节内容时,开展“地球运动测量专家”校园实践活动,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记录学校旗杆和教室影子的长度,准确地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从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影响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解释旗杆影子的变化,并形成完整的实践探究报告,不同学习小组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分享,达到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动手操作、联系地理知识的本领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要求;同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互相促进、凝聚团队的过程,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得到历练。因此,实践导向不仅发挥学科的特点,更能将学科的育人效能发挥到最大。
下期征稿话题
话题1:
话题2:学生不喜欢我所任教的科目,怎么办?
作为教师,我清楚地知道,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我所任教的学科,这对所有老师来说大体都是成立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我想,再优秀的学生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忍受这种不喜欢。可也有一些学生,因为不喜欢你教的学科,而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课堂上不听讲,做其他的事情,不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他人作业。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对不喜欢这一学科的学生,该以怎样的标准去要求,对他们严格要求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教学中困惑不解的地方。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欢迎指正。
——河北省邯郸市庄营乡北豆公学校 张老师
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邮件主题注明“良师成长指南”投稿)。
截稿日期:5月3日
话题2: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实践导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颁布时,提出三个导向:素养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无论是对于哪一门学科,实践都是促进理论深化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树立“实践导向”的理念,开展适合学情,又彰显学科本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呢?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秦超
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邮件主题注明“良师成长指南”投稿)。
截稿日期:5月10日
征稿要求:请就以上教师的提问,任选其一,结合您的经验,给出合理的建议、方法等,1000 字左右。文中注明单位、姓名、电话。同时,请参照案例,在文章后附带提出一个让您困惑、期待与同行交流的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问题,字数500 字以内(此为必选项,问题被选中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礼品一份)。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编辑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教育家》2023年征稿启事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