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和文化印记 都在西安的这些路名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路名
反映着一城一地的
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色
作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西安
条条道路又有何特殊之处
一起来看看吧
日前,西安外国语大学三名大四学生在网络平台发布了用数据创作的可视化作品《路名中的“长安味”》,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图片
作品以路名变更折射时代变迁,通过搜集西安市28662条道路信息,在可视化中找寻条条道路中的“长安味”,用两万多条阡陌联通起历史和当代的长安城记忆,讲述西安路名的故事。
图片
命名的长安智慧
西安路名巧思琳琅
作为常驻人口超千万量级的特大城市,西安的两万多条道路纵横交错,沟通了城市的角角落落,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注脚。
图片
图片
根据“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勘界处”官方解释,西安路名主要从五个方面采词:
从汉唐文化中采词
从汉唐建筑中采词
从描写长安城的诗词中采词
从古老村落名称中采词
从反映西安市城市建设发展
新阶段的新特色中采词
图片
比如,“贞观路”“元朔路”“永淳路”“未央路”等路名采词于汉唐文化
“太白路”“朱雀大街”“兴庆路”“含元路”“玄武路”等路名采词于汉唐建筑
“云景路”“云光路”“云盛路”“柳翠路”等路名都是从描写长安城的诗词中采词
“鱼化寨街”“香湖湾路”“江村路”“狄寨路”等路名则是从古老村落名称中采词,为市民留下了光阴的故事
“港务大道”“电子正街”“航天大道”“纺北路”等路名是从反映城市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新特色中采词,体现了古都对于新生的希冀
图片
道路的命名绝不只为寻址,路名和道路一样,都是城市的公共产品的交流中介。西安路名常用的“兴、新”等字及大量“祝福、品德”等词饱含着对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中市民的真挚情感。
此外,按照类型分,西安的路名还可以分为数字类、祝福类、五行类、品德类、年号类、动物类、植物类、味道类、姓氏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流变的城市记忆
西安路名变迁简史
西安是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其建城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对西安道路布局影响最大的是唐代的坊间制度,整个长安城呈规整的近正方形,城市内部被南北、东西走向交错有序的道路分成108坊,总体规划整齐合一,布局严谨,功能划分清晰。
经过多次朝代变迁与建国后的朝代规划,现在的西安道路以钟楼为中心,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对称而分,布局上仍然具有横平竖直、规整延伸的特点。夜晚从上空中俯瞰整个城市,如同闪耀的围棋棋盘。
图片
来源:西安地图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结合西安市发展规划的文件和相关文献,西安的道路发展与命名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初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伊始,西安城市建设百废待兴,1953年底编制的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将西安分成五个核心功能区。这一时期的路名系统发挥了城市治理“传声筒”的社会功能,道路命名反映各个功能区特点:西部电工城(“电厂东路”“电厂西路”等),东部纺织城(“纺一路”“纺北路”等),南部文教区(“大学东路”“大学南路”等),北部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景路”“红庙坡路”等)以及明城墙内部商住区(“东大街”“北大街”等)。
调整:
特殊社会发展期
西安市规划部门1959年重编城市发展规划,对旧城采取“继续利用,严格限制,积极改造”的方针。此时的路名规划以新城、碑林、莲湖为重点,多集于老城区。道路更名的整体特征与当时“又红又专”的社会文化取向相吻合,“工农二路”“抗美路”“红旗路”“四新巷”等路名的出现突出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回归: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期
1980年-2000年间,西安经历着高速发展的蓬勃希望与转型过渡的阵痛。该时期城市规划延续发展工业的主线,同时向科技、文化领域延展。东部纺织城恢复建设、西南部电子工业区形成、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和南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安注入活力,此时的道路命名也主题明确。工业发展主题路名:“纺建路”“纺南路”“电子正街”“开元路”等;科教主题路名:“科技路”“科创路”“育才路”“博文路”等;文化旅游主题路名:“兴庆路”“阿房路”“含光路”“雁塔寺路”等。
图片
创新:
21世纪的增速期
千禧年以来,西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经济发展进入新模式。城市空间随着产业园建设持续加速向外延展,航天城的“航天西路”“神舟一路”等,白鹿原现代农业园区的“樱园路”“农安路”等在此时期出现;高新区的“上林苑”“定昆池”路名群,灞桥区的“广运潭大道”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贯穿西安城市建设的始终;城市扩大化的进程中“地标式路名”应运而生,曲江新区建设覆盖了春临村、北池头村等传统村寨,由此产生了“北池头路”“新开门街”“春临一路”等新道路。
图片
流变的城市记忆
西安路名变迁简史
路名变迁
呼应城市规划
西安经历了“建设西部重点工业城市”“保持明城、彰显唐城”“突出科技、旅游、商贸发展要点”“打造国家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和西部中心城市”四次城市规划。其中文化方向上发力时突出了朱雀门对于古城的重要价值,这里曾是玄奘取经归来迎接仪式的举办地。
图片
路名变迁
标记城市空间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的城市空间经历了向东、西、南三面的三次重要拓展,每一次的延展都有相应的路名起到标记作用。环城路就是围绕西安城墙的一圈,也被称为西安市一环路,标志着城市外扩的最早期。这条全长约15.1公里的道路共有两层,一层是人行地下环道,二层是地上车行环道,与护城河、环城公园、古城墙互为一体,互相映衬,是欣赏宏伟明城墙的不错视角。
图片
路名变迁
折射城市转型
经历了工业化和服务产业两次转型的西安,道路命名上也显示出鲜明的阶段风格。上世纪90 年代初,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了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位于高新区的科技路,创造了“一条科技路,半部高新史”的辉煌成就,见证了“科技兴城”的奇迹。
图片
路名变迁
呼应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经由路名群得以呈现,城市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往往带来范围内路名的集体变化。上世纪50年代初,棉纺工业在西安城东扎根,仅仅十年间这里就落户了10余家顶尖的行业相关公司,繁华一时,甚至有了“小香港”的别名。与此同时,首个与纷织城相关的路名“纺北路”出现,此后“纺织家族”路名群发展到了十多条,也成为了西安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片
两万条阡陌联通了
城市这一文化共同体
西安路名中的
“长安味”既有着历史的厚土
也有着厚土上新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