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是五一休假,许多人在传播这么一个截图,说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袁钢明教授,为确定今年五一放假方案,该院30多号人整整调查研究长达半年之久。期间出了100套方案,最终经过论证,评选出了目前的5天方案。”
这个说法,自然让很多对“只有1天假,硬调休到5天”感到不满的人,更加不满,尤其截图中还有“恳请广大网友不要吹毛求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么一句让人气愤的话。于是,许多人质疑这工作是否太轻松,是否经费太多没地方花,更有人要求“袁院长”把100套方案给拿出来让人瞧瞧。
理解很多网友的心情,但首先还是应该质疑一下网传说法的真实性。这张网传的截图,至少有两点是明显不靠谱的——
第一,袁钢明并非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该院院长是李稻葵。
第二,这个方案并非今年才有的,而是2019年五一就是四天小长假,2020年开始固定为五天小长假,2021、2022都是如此。比如2022年的劳动节休假方案就是“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上班。”只不过由于疫情的原因,前几年的五一放假并未引起今年这么大关注而已。
深入考察的话,还能发现,袁钢明的确曾发表过关于五一放假的意见,但他支持的并非五天方案。2019年他曾多次表示,“恢复五一7 天长假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旅游业发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袁钢明虽然发表过对五一放假的看法,但这并不代表他曾专门领过研究五一怎么放假这个任务。所谓“30多号人整整调查研究长达半年之久,期间出了100套方案”没有任何报道、资料可佐证。袁钢明大概率是因为先前接受某财经栏目采访时,表达了“五一调休是动了脑筋的做法”(如截图中所示),才被人如此“编排”。
其实,五一放假近年来为何要执行“五天方案”,是有迹可循的,“30多号人调研半年出100套方案”云云一听就不靠谱。
我国法定节假日原先是10天,即元旦1天,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各3天,并分别形成7天长假。2008年开始,劳动节放假变为1天,同时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各1天,总共11天,少了一个7天黄金周,但出现了五个3天小长假。只不过,这些小长假,往往要通过调休来形成,如果法定节假日落在了周二、周四,调起来还相对简单,挪一个周六或周日即可。但如果落在周三,那就麻烦了,周六、周日都得上班,即连上7天班才能凑个3天连休,很多人觉得不划算,太折腾。
2013年时,类似情况出现了三次,引发大范围的怨声载道(流传广泛的那英吐槽即发生在这年端午),于是当年11月,当时的假日办(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公布了3个法定节假日调休备选方案,并做了民意调查问卷,来解决这一问题。方案一最彻底,即除了春节仍然会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外,所有节日都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遇周末休假顺延。方案二、三比较近似,都是法定节假日落在周二、周四时,会调借一个周六或周日形成三天小长假,落在周三则不调,区别在于国庆是调借成五天长假还是七天长假。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方案三的支持率大概是55%,即还是保留国庆黄金周。但落在周三的法定节假日,不再调成三天小长假了,成为此后的定则。
那为什么后来五一又改了呢?这是因为2019年的五一,恰好落在了周三,本来是单独休1天,结果当年两会前后,就有人表示五一连小长假都没有了,引发议论纷纷,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了把五一假期恢复为五天乃至七天的建议,有些人看中要拉动旅游经济,有些人则提出“休一天往往无法落实,不如恢复长假”。总之,这个问题递交到了当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并且,过了若干天,国务院就紧急修改了当年的五一放假计划。到2020年之后,五一就固定调借前后两个周末(避免连上7天班),形成五天小长假了。
很显然,只要确定放五天假,这个方案就是现成的,不需要“调研半年出100套方案”。只不过这个方案到底受不受欢迎,得时间来证明了,或许过几年再度调整,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