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江苏|朱元璋为何选陵址紫金山,明孝陵神道又为何拐弯?

明孝陵气势雄伟、工艺精湛代表着明初建筑艺术最高成就,开创了明清帝王陵寝新规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2003年明孝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来过明孝陵景区参观的朋友会发现,跟其他皇陵神道以统一南北中轴线笔直构建的方法完全不同。明孝陵主体自大金门开始,然后是安放“神功圣德碑”的四方城,拐了个弯是石象路神道,又折弯,才是立有文武官员石雕像的翁仲路,进入棂星门前行并再折弯,以后跨过金水桥方进入主墓区,打破了此前历代皇陵传统对称、规整的旧制。
图片
为什么要这么建呢?
开创五百多年的陵寝制度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陵墓修好了,洪武九年开始着手筹建,洪武十四年开始大规模的工程修建,陵址就选在南京城东的紫金山,也称钟山的阳坡(南坡)。它与前代的皇陵不同,像汉代的皇陵建在比较高的黄土高原上,老远就能看到,而明孝陵是建在山坡上的。
历朝历代的皇陵选址都有固定的规则,每个朝代的规则都不同。
明朝皇陵的选址规则要“四神俱全”:背靠玄武山,比较高大;两侧有小山环绕,分别叫青龙山,白虎山;前面有个小案山,叫朱雀山。
朱元璋就是按照这个规则来选陵址,最终定在紫金山。陵墓所在的位置本来葬的是一个南朝高僧宝志和尚,宝志和尚是有名的高僧,很多人到此游玩过,宋朝的王安石退休后就住在半山园,离这里很近,在此题诗“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相传这个宝志,就是人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他一生多在南京度过,七岁时便出家当了和尚,成年以后常赤足行于街市,并且预言多有应验,因此深得梁武帝的赏识。宝志故去以后,梁武帝便将其埋葬于独龙阜,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还出资兴建宝公塔,至次年,梁武帝又在塔前建起开善寺。
明末清初的大才子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蔫。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位居东边的钟山,巍峨壮丽,远远望去好似一条“盘”(同蟠)曲在平畴沃野之上的巨“龙”。东晋时因北坡广泛出露的红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紫金色的光芒,所以又称紫金山,钟山上冒紫气是帝王之气。高皇帝(朱元璋谥号是“高”)与刘诚意(刘基),徐中山(徐达),汤东瓯(汤和)三个人定寝穴,把看好的位置写好藏于袖中,然后拿出来一看,三个字人选中的是一个点,随即就确定了这个位置,当然这只是传说,因为刘基在洪武八年已经去世了,孝陵是洪武九年才开始筹建。
这些传说无非就是说这是一个风水宝地,朱元璋的陵址肯定是风水大师确定的。
既然朱元璋看中了这个地方,那就请宝志和尚搬家。他下旨将宝公塔迁往山之东麓,岂知开善寺方面竟然不买帐,拒绝搬迁并决定死扛到底。于是龙颜大怒,不惜动用司法机关实施强拆。然据传,在强迁宝公塔的实施过程中,宝志和尚的真身端坐于对合的两只缸内,“指爪绕身数匝”,士兵们实在是无法搬动。
见硬的不行,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怀柔政策,不顾血本一再放宽“补偿”条件。于是,朱元璋放下身段亲往赔礼,并当场许以金棺银椁厚葬,再另建灵谷寺,还赠庄园360顷供奉香火,让寺僧时时祭祀他,如此软硬兼施,才请动了这位普济圣师。
图片
神道为何拐了个弯?
明孝陵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在洪武中叶完成,包括洪武十五年孝慈马皇后病故,葬入孝陵,这一系列的陵墓和祭祀制度都是在洪武时期初步完成的。
明孝陵和以前的陵墓包括凤阳皇陵有很大的不同,孝陵的规模很大,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前面是神道,后面是陵宫。先具体的说说前半部分:大金门,神道,神功圣德碑,然后石像生拐了个弯绕过梅花山。
神道往南还有一个下马坊,牌坊有碑,就是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另外还有嘉靖、崇祯时候立的保护孝陵的碑。
其实整个孝陵的外围还有一座大城把它包围起来,这座城不是四四方方的,而是弯弯曲曲的。城的正门是大金门,现在的大金门上面没有顶子了,其实当初有黄琉璃瓦顶子,被毁了,现在只剩下三个门券洞。
这个大城的外围两侧环绕陵宫的还有其他的门,现在都不存在了,外围的城墙也都没有了,只剩下这个正门大金门作为标记了。
朱元璋选陵址的标准是“四神布列”,而梅花山就是在孝陵的前面,就相当于孝陵的小案山。
梅花山传说是东吴大帝孙权葬在这里,据说修建孝陵的时候,主持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曾经进言,将位于孝陵南边,正对孝陵大门的小山(梅花山)上东吴大帝孙权的墓移走,可是朱元璋就是不予准奏,他大度地说道,“孙权也是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上述传说进行了考量。明代晚期《陶安梦忆》记载:“门左有孙权墓 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条好汉子,留他守门’。”南京出版社出版、明孝陵博物馆点校的《明孝陵志》指出,早在此一二百年前,明代郎瑛《七修内稿》中《国事类•南都二墓》即明言:“孝陵城西之内有吴孙权墓,筑城者奏欲去之,诏曰:‘孙权亦好汉子,留为门生。’遂止。”云云。
个中奥秘究竟怎样呢,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有“风水”说,说是朱元璋担忧开挖孙墓会破王气。还有“北斗星座”说,航拍时专家发现,整个孝陵的布局是北斗七星形状。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头。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总体规划,追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因此,朱元璋将孝陵主要建筑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布局,从而使表现“斗身”的神道围绕孙陵岗环行呈“ㄈ”状。
以后的明皇陵神道都不是直的,多多少少有一些弯曲,就因为孝陵的神道是弯的。
图片
依照地形调整施工
上述论点却面临严峻挑战,遭到一位专家的质疑,这位地质专家的客观分析,道破天机,颇具很强说服力。
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对梅花山下面的岩层做过探测,发现下面全是坚硬的砾岩,以朱元璋时代的施工水平,想要“摆平”它,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正是因施工的难度大,让朱元璋望而却步,唯一选择只能绕道。
他举例说,朱元璋在独龙阜修建玄宫时,就曾因为遇到坚硬砾岩无法啃动,被迫让墓道向东转了一个大弯。而梅花山上的砾岩与独龙阜上的砾岩同样,都是坚硬无比。据此张先生推测,朱元璋可能也已经意识到,想把梅花山夷为平地绝非易事,与其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倒不如绕个圈子。
朱元璋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开天辟地成为开国皇帝,行事多不拘泥于旧法,在陵寝设计方面也多有革新之举。为了达到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神道完全依山势作迴转曲折的布置,也暗合其曲折人生的经历。因此,这位务实的朱皇帝,断然放弃了平掉梅花山的念头,(将墓道)向西拐了一个弯。
结果,这个弯曲的神道就成了困惑后人数百年之久的难解之谜。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通过,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谷万中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