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怀川丨看万千世界 传大爱无声

 天气预报
5月5日(星期五)
多云到阴天,13℃~25℃
偏东风4级,阵风6级~7级
金牌读者王玉泉:研读《山阳城》 圆了文学梦
4月2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焦作日报》金牌读者王玉泉来到解放区都市花园小区一处爬满葡萄藤蔓的长廊下,与记者一起翻看一张张泛黄的报纸,追忆小城故事,回味青葱岁月。
1977年参加工作后,因为喜爱文学创作,王玉泉边工作边学习,参加了专科、本科教育,修完了研究生课程。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他与这张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认真研读《焦作日报》副刊《山阳城》版上的文学作品,学写作,交朋友,经风雨,受磨炼,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文风,提升了文学创作能力。在王玉泉看来,《焦作日报》是文学青年的精神家园。
1985年11月5日,《焦作日报》刊发了王玉泉的散文诗《晨读的少女》,这篇处女作为他敲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从此几十年如一日,他辛勤笔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新乡、焦作等地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如愿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县城到市区,工作岗位的变化丝毫不影响他对《焦作日报》的喜爱。他说,这份报纸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感谢焦作日报社的编辑老师帮他圆了文学梦。
幸福不仅在于实现追求的目标,更在于追梦的旅程。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梦爆棚的时代。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报刊上的文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记得,为了拜师学艺,三四个年轻人,一人一辆自行车,从博爱骑行到市区,十几公里乐此不疲;为参加热风文学社的活动,几个人搭乘一辆面包车,一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车灯一照,宛如电影《今夜有暴风雪》的场景。
王玉泉写文章,用心用情,写到动情处,也会唏嘘不已、伤感流泪。为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他曾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晚上打来饭菜放在桌上,等想起来吃已是第二天清晨。他牵头撰写的调研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多篇文稿被录入知网数据库。
1996年,省委组织部推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典型事迹,安排王玉泉牵头采访。历经几天几夜深入采访,他夙夜难眠,挑灯夜战,用汗水、泪水凝成《太行公仆——记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一文。妻子在帮他抄写时,也被感动流下热泪。最终,这篇通讯在省委组织部部刊发表,为新华社记者组团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素材。他说,通过采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王玉泉亦是如此。写作初期,他订阅许多文学报刊,研究作品立意构思、语言表达。遇到触动心灵、引发共情的作品,他爱不释手,反复揣摩,剪贴成册,学以致用。他惜墨如金,时常将文稿录音,一遍一遍听,一次一次改,绝不多用一个词、一个字。每一篇文稿都是他文学创作成长的阶梯,也是对家国情怀升华的一种激励。
多年来,王玉泉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他看来,《焦作日报》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焦作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他希望《焦作日报》四十不惑,扬帆远航,服务大众,再创辉煌!
老年记者沈玲娜:老年记者团的“金话筒”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今年66岁的沈玲娜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两场的主持活动,让她充实而快乐。
2019年从焦作粮食系统退休后不久,她就加入焦作日报老年记者艺术团。“加入焦作日报老年记者艺术团,让我有了精神家园。通过看报、读报,参加活动,让我精神愉悦的同时,还能传递正能量,收获很多!”沈玲娜说。
艺术使人年轻,的确如此。作为焦作日报老年记者艺术团的“金话筒”,她特别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从报纸中汲取知识营养,丰富自己的主持文稿,同时注重锻炼身体保持仪态,让自己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主持好活动。闲暇之余,沈玲娜还参与微电影拍摄,主演的小品《一碗饺子》曾在全省小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除了物质生活,我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丰富,焦作日报老年记者艺术团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沈玲娜说,五一前夕,他们还为焦北康养中心的老年人送上了慰问文艺表演。
“《焦作日报》《焦作晚报》将党的声音传递给千家万户,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都非常喜欢,衷心希望《焦作日报》《焦作晚报》越办越好!”沈玲娜说。
王长安:通过报纸看世界
都说:“唯有心怀爱好,方可抵御岁月漫长!”今年70岁的王长安退休前是焦作制革厂办公室主任。他的爱好是摄影,算起来,他已经在《焦作日报》《焦作晚报》上发表300多幅新闻和艺术摄影作品,是位高产老年记者。
“自从加入焦作日报老年记者团,经常参加各种摄影采风创作活动,在摄影方面收获不少乐趣!”王长安说,通过近年来在摄影方面的探索和提高,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摄影不单单是按按快门,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为了弥补文化方面的缺憾,王长安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焦作日报社内部刊物《焦作报人》上,品读了由焦作日报社资深记者刘金忠老师写的一篇长诗《壶口瀑布》,让他领教了文化人的渊博、思想者的浩瀚。
从此,关注《焦作日报》,从《焦作日报》上学文化、长见识、求提高,成了王长安成长中的有效途径。“每天早上到公园遛弯散步或采风创作,我都会走到《焦作日报》的报栏前,认真品读。”王长安说,今年是《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在此祝愿《焦作日报》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深入人心。
晚报专家团徐世保:心存大爱的骨科“微雕工匠”
“徐主任认真负责,还给我们留下电话号码,随时给予用药等指导……”2021年年底,《焦作晚报》专家团首次活动走进解放区丰源社区,这是小区居民的夸奖。
“徐主任来到村里义诊,不仅提供便利,还特别耐心……”2023年3月,《焦作晚报》专家团走进修武县七贤镇,这是村民的心声。
群众一致点赞的“徐主任”,名叫徐世保,是焦作市人民医院创伤显微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焦作市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主任委员。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作为第一批《焦作晚报》专家团成员之一,近年来,徐世保走进社区、来到乡村,每次活动除了调研、座谈外,他更是坚持义诊,奉献爱心。殊不知,热心公益的徐世保,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显微外科手术是一种高度精确的重建手术形式,将超细的血管、淋巴管连接起来,使其恢复健康功能,可以说是超级显微镜下的“针线活”。能够高水平完成这类手术的医生,可以说是骨科的“微雕工匠”。
无论是城区还是各县市,甚至外地市,如今很多骨科患者来到焦作市人民医院,正是慕名来找徐世保的。要服务更多的患者,要扛起更多的责任,一名优秀的医生自然会更辛苦、更忙碌。
患者的信任,当然来自于精湛的医术和过硬的实力。
翻看徐世保的“成绩册”,确实令人赞叹——
2000年开始开展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手术,目前已完成600余例;2011年完成8指完全离断伤再植手术,手指全部成活;201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UC Davis医学中心学习脊柱畸形矫正;2014年组织科室内医生,联合上海华山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翻译专著《手和上肢功能重建》;2016年带头成立显微外科实验室,主持焦作科技攻关项“Webster技术在儿童多指切除术中的应用”;2017年设置小儿骨科门诊后不断攻坚,在小儿膝内外翻等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20年担任市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培训骨科基地教学主任,经常参加国内COA会议、显微外科及手外科年会、好医术组织专题会等会议,在专业疾病的诊断、规范化治疗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多年来,徐世保一次次站在手术台上,透过高倍显微镜,缝合着那些细如发丝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在高精度、高强度的“微雕”手术中,完成了一例例高难度挑战,挽救了患者濒临残疾的肢体,帮助他们重拾劳动能力,回归社会。
对徐世保来说,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早已习惯。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徐世保,从来不缺乏暖心的微笑、无私的奉献。
在科室,徐世保一直坚持“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作为科室主任,他以身作则,在不断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同时,科学加强科室管理;对科室人员,从基本知识和技能抓起,尤其重视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团队人员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下不断丰富新知识,增长新技能。
此外,徐世保更是长期为困难患者送温暖,很多暖心故事被传为佳话。家住我市北部山区的王某前几年遭遇事故,幸好徐世保第一时间为其做手术才保住了右腿。其间,徐世保得知王某家境贫寒,于是在科室带头为其捐款。王某出院后,徐世保和科室医生排班,定期上门开展康复指导,遇到节假日还上门慰问。
近年来,随着《焦作晚报》专家团活动的举办,“德医”双馨的徐世保更是让这种大医精诚、医者厚德的温暖走出医院,送到了更多群众身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徐世保说,治病救人是天职,他将永远不忘初心,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尽其所能坚定地走下去。同时,他也会继续支持《焦作晚报》专家团活动,奉献微光,照亮公益为民路。
校园小记者李国徽:“小记者”夯实人生根基
“祝贺《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4月26日,当就读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李国徽接到记者采访邀约后,第一时间向《焦作日报》表示祝贺。
李国徽称,在市实验小学就读时,他就和焦作日报小记者团结缘,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小学时,他曾是校园黑板报更新的“主力”。后来,到市实验中学就读,他被挑选到学校广播站播报校园新闻,并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多次担任领唱。如今,他更是参加并主持了厦门大学乃至厦门市的大型活动,这些都离不开在小记者团的锻炼。
虽然早已离开了焦作日报小记者团,但李国徽时刻关注着小记者团。他说,小记者团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贴近生活,提升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作为了解学校和教育的最佳平台,小记者团是小学生成长期间的良师益友。”李国徽说,“推荐大家阅读柴静的《看见》,去看见、去接触、去感受这多彩的世界。同时,希望大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在追梦的路上不忘初心,创造更多精彩。”
浮喻然:“小记者”圆了我的写作梦
“加入小记者团,让我最开心的就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更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丰泽园小学六(6)班的浮喻然说。
在妈妈的影响下,浮喻然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一年级时,当得知加入焦作日报小记者团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加入小记者团至今,他已经跟随这个团队走过了5个年头。5年来,他积极参加小记者团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源源不断地获取写作素材。渐渐地,他的写作热情越发高涨,写作能力也稳步提升,自身也变得更加自立、开朗。
一年投稿30余篇,连续5年不曾间断,每年都有数篇被发表。在小记者团所有成员中,浮喻然算得上“高产”小记者。
“在每次学校组织的考试中,我的作文都是优秀。”浮喻然说,“是小记者团圆了我的写作梦,让我受益无穷,让我对记者这一职业充满了崇敬与憧憬。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冰、杨景鹏、杜挺勇、王春芳、贺珺/文 吉亚南、宋崇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