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考古新玩法!番禺莲花山、南汉二陵博物馆入选新“广东考古游径”

考古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岭南大地
又有新的考古游径发布啦!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向社会公布了“广东考古游径”
在本次新发布的考古游径中
包含了位于番禺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
与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
跟着小番的脚步
一起来“考古”吧~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多渠道提升岭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广东考古故事,创新考古成果利用手段,让散落在广袤田野中的考古成果活起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4月17日向社会公布“广东考古游径”。本次共发布4条新游径,涵盖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共涉及12个地市24处重要考古资源点,大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次发布后,广东省游径的总量增至118条
图片
1
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
图片
图片
番禺莲花山
因石生花
因石建塔建城
石、塔、城、花,多处名胜古迹
书写了千年山海恋
也是岭南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图片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城,并派人找寻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国人在珠江口狮子洋畔发现这一片连绵上千米的红色砂岩,它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气势恢弘的宫殿的最佳选材。自此,一场开山劈石的人与自然之旅拉开序幕
图片
图片
石砺山(今莲花山)上的采石活动,自秦末西汉开始,明清之际,采石场历经屡禁屡开多轮反复,最终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勒碑永久封禁。
图片
此山(莲花山)纯石,色赭质坚,人多贵之,称曰砺石,石工往往开采。——《番禺县志》
明清时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城乡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州城的建设和乡村宗族营建聚落等对石材的需求剧增。明代中后期,莲花山砺石等红砂岩曾在珠三角城乡备受青睐。石材开凿后,通过水路,由狮子洋运输到珠江三角洲城乡各地,充当建筑材料,用于堤围、庙宇、祠堂或墓地等的修筑。省城广州和广州府属各县的公共建筑也大量以红砂岩修筑。如广州城内北城墙(镇海楼)的基址,岭南第一楼基址、海珠炮台基址等都是红砂岩砌筑。
1991年,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对莲花山岩石、西汉南越王墓石料展开碳14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比对、考证,得出结论:西汉南越王墓建筑石料主要来源于莲花山古采石场
图片
摘自朱照宇《南越王墓建筑石料及其原产地的鉴定研究》
图片
莲花山古采石场,采矿方法是以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式采矿法相结合,工具是铁锤、铁钎、铁凿,附加绳索木架,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采矿技术。
图片
人工无意夺天工
南越先民取石方法讲究,切割规范,无论开采高度与纵深,一致依水平方向取石。开采工艺精细,各个保留面修饰得平坦而规则,造型美观大气。
图片
累累钎痕,是历代南越先民开山劈石、建设城乡、实干兴邦的铁证。形成孤峰丹壁、奇岩异洞、宏伟瑰丽的石景奇观,更是令人赞叹,催人奋进。
图片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现有大型矿坑16座,有直指云天的石柱,有出类拔萃的石笋,有岿然而出的石屏风,山势险峻,层次跌宕。
图片
莲花石、狮子石、白象山等是大智大慧、幸福美好的载体。宏船犹如巍巍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
图片
图/莫老爷也有春天
南汉二陵
是五代十国时期
南汉国烈宗刘隐的德陵
和高祖刘岩的康陵,
其中康陵是全国首次发现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陵园建筑,
亦是迄今所发现的
此期仅存布局完整的陵园。
南汉二陵是五代南汉国的标志史迹,
亦是回溯广州城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图片
图/Hunk
南汉是唐宋之间,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岭南的一个地方政权,前后持续了55年。刘隐、刘龚兄弟二人分别是南汉政权的奠基人与开国皇帝。南汉二陵,就是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南汉高祖刘龚的康陵。
今天,考古专家们已经认定,俗称刘皇冢的陵墓是德陵,而在800米外大香山中的陵墓是康陵。但是在此之前,刘皇冢却一度被认为是康陵,真正的康陵却又被认为是一座祭坛。
在小谷围岛北亭村村东,有一处被村民称为“刘皇冢”的地方。查阅史料,考古队员们在不少方志类文献中发现了关于“刘皇冢”的记载。
其中,在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中,就有这样一个玄幻的故事:
大明崇祯九年,一阵雷声过后,南汉康陵被打出了一个大洞。里面的种种奇珍异宝遭遇民众哄抢。地方官员得到报告亲临现场,不仅将剩余的文物带走,还记录了墓志上的文字。上写“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指明墓主人是南汉开国皇帝刘䶮。
图片
门户洞开的刘皇冢
当地人说,因为坚固耐用,刘皇冢曾经被当做防空洞和牲口棚使用。虽然历经盗扰和破坏,人们依然能看出墓室的营造十分考究
图片
发掘现场
图片
发掘的器物箱全貌
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大批高规格的官窑瓷器出土,眼前的刘皇冢被确认为南汉开国皇帝刘龚的康陵。
图片
官窑瓷器
然而,接下来的发现却推翻了这一结论。
再次查阅史料,考古队员发现,康陵附近还应该有一座德陵,墓主人是刘龚的哥哥刘隐。刘龚称帝后,将南汉国的奠基人刘隐追封为皇帝,德陵就是他的陵墓。
发掘之初,考古队员以为遗址是一处小型砖室墓;随着发掘不断推进,队员们发现它的形制越来越像一处大型建筑群。遗址中心发现外方内圆、三环嵌套的奇怪建筑。
结合实地情况与礼制规定,考古队员认为,他们发现的是类似北京天坛一样,南汉政权祭祀天地的郊坛(修建在郊外的祭坛)。
图片
大香山陵墓圆台
郊坛的推测,正好与“刘皇冢”是康陵的结论对应,两组建筑恰好成为与文献对应的配套皇家设施。
然而,随着发掘越来越深入,在所谓的郊坛祭台之下,人们竟然发现了一座帝王等级的超级大墓
图片
大香山陵墓地宫
陵墓前室正中垂直树立一块刻满文字的大石板,第一行“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九个清晰的文字,赫然出现在眼前。
图片
刻有“高祖天皇大帝”的碑文
哀册文碑的出现,说明大香山陵墓才是康陵。再结合大香山陵墓拥有地面陵园的事实,之前对于“刘皇冢”是康陵的结论被彻底推翻。
图片
康陵出土的陶器“岭南佳果”
史料记载,刘隐直到死后,才被称帝后的刘龚追谥为南汉烈祖,所以刘隐的德陵规模应该低于刘龚的康陵。再结合南汉二陵之间位置、形制和实物资料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刘皇冢其实是德陵,大香山的陵墓才是康陵。
至此,
两座历经千年风雨的陵墓,
身份终于明确。
方寸之间,
承载着广州上下几千年。
掀开历史的画卷,
在沉默的考古文物中
感知珠三角从新石器时代
到近代的数千年沧桑巨变,
感知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
及其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
再现湾区人民共同的城市记忆,
守护大湾区厚重的城市根脉。
来源:广州莲花山旅游区、文化广州
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许兴尧
校对:孙轶英
审核:胡普甜
复核:胡璐斯
签发:李文峰
图片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