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似乎成为一种新潮流。依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4月,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
与父辈不同,这些重新返回农村的年轻人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拥有更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善于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形式。他们以“新农人”的形象集体出现在各大媒体中。
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存在相当一部分返乡青年,又再次离开乡土。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农人返乡的现状是什么?他们返乡之后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让更多愿意回乡的青年留得下并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关系到乡村发展进程的必答题。
抖音公益发起“共益Insight”栏目,希望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助力社会公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共创美好。
恰逢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共益Insight对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和他聊了聊“返乡青年”这个话题。
雷明教授长期研究乡村振兴领域,在他看来,年轻人无法在农村扎根的原因在于农村的劣势,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单一等硬件问题,也包括职业认同等传统意识问题。要让年轻人扎下根并发展好,除经济回报外,精神上的综合性激励也同样重要。
以下是雷明教授部分观点节选:
年轻人回乡现状
共益Insight:之前农村学生想依靠教育离开原本的环境,但当下,恰恰相反,很多已经走出去的年轻人又重新回来。依据您的观察和研究,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有这样一个选择?
雷明:返乡缘由有着内心驱动,或者外力引导。过去农村青年要改变自身命运,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把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这是他们想要拼命离开的原因。
当时有一个现象,一个人能够由农民转成工人,那他在村里无上光荣。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随着经济发展,现象出现逆转,农村户口反而成了香饽饽。
对于这个现象,首先要站在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下看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迅速提升,产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
过去,我们所有产业基础都很薄弱,唯一看起来规模比较大的只有农业。所以以农复工,从农业积累下来的资源支持其他产业发展,农业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实力强大、城镇化发展迅猛,民众进城务工、上学、居住、工作,城镇化率一下子提升,到现在超过60%。
在这种情况下,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弱势性就凸显出来了,与城镇在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上的差距都很大。
三农实际上成为“三弱”,农业是弱势型产业,农民是弱势型群体,农村是弱势型区域。
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需要调整和转型。所以近些年,我们国家正由“以农辅工”转向“以工辅农”,以城市反哺乡村。
具体来看,这些年农村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打赢脱贫攻坚之战,将近1亿人、13万个村、832个贫困县、14个片区实现了脱贫。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了极大提升和改善,在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说赶不上城镇,但与乡村过去相比,无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还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都已经能够满足在这个地方生活和发展的基本诉求,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
经济学说要素的流动,生产要素主要还是人。当这些基础设施改善后,为生产要素回流创造条件。
各地的政府、村组织也出台了很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措施,不仅让他们承担一些经济性的工作,也吸引年轻人加入到基层政府治理工作里面。
我们调研时看到很多年轻人“双肩挑”。问他为什么回来,他说村干部专门跑到我打工的地方,跟我说返乡除了带动创业,帮助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可以参与村里治理工作,比如当个村民村委会的委员。
这方面实际上也是对他的一个激励,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一个亮点。
最后还有一点,现代农业已经由纯粹的农业发展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业态。产业链既有横向融合也有纵向延伸。从传统的养殖扩展到农产品加工,再到仓储运输,再到电商销售,以及一些新型的科技农具,助力我们产业形态发展。
综合这四点,农村成为希望之地、潜力之地,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就上来了。
共益Insight:据您的观察,年轻人返乡有什么特点或者新趋势么?网上有个说法很有趣,他们把回去的00后称为“新兴农人”。
雷明:“新”主要体现在新农人、新技术、新工具、新理念。“新农人”是相对于传统“老农人”来说。所谓“老农人”,就是传统的从事种植、养殖这些农民,他们用传统方式耕田、种地。
但是随着产业业态的延伸拓展,现代农民不能只懂田间育苗生产,还要懂加工、懂经营、懂管理。
互联网为农业的进一步延伸提供了空间,再加上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加持,使得农业迅猛发展。在这过程中,又出现机器设备更新、新农具的迭代。
可以看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和传统农业的理念完全不一样,传统农业理念,一亩三分地,一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小农经济中农民最大的生活追求。
但现在,传统小农经济认知正在打破,逐渐形成一个现代农人的观点——农业要面向市场经济,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
所以说,农业的概念实际上是拓展了。“新”字首先就体现在人身上,随着产业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新农人,他具备从技术到管理的综合能力,能有效地整合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运营当中。
他还需要拥有新理念,会运用诸如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工具。我们经常说的乡村职业经理人的群体正在形成,他们实际上就是新农人这一块。
农村劣势难留优秀新农人
共益Insight:那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雷明:虽然我们在搞农业自动化、智慧化,但无论大棚多么自动、机械多么先进,总需要有人在一线劳作,不可能完全无人化,比如浆果采摘、复杂地势的播种、中草药的除草等这些相对精细的工作都需要人工。
也就是说,劳动力要素投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离不开传统老农人。
在农业一线干活,需要很大的体力和巧力,需要老农人的的经验。
但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线田间的主力军一代农民因为年纪太大已经逐渐退出,二代农民五六十岁有的还能在地里干活,但到了三代、四代人,也就是80后、90后、00后,他们经过劳务输出离开乡村去到市区务工,已经很少愿意下地在一线干活。
你看,返乡的1100万农村年轻人,他们大多有在东南沿海工厂打工经历,凭借在工厂的工作经验,回乡后继续办个农产品加工厂,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但对于一线的田间生产,很少有人去干。
据我们观察,高达60%以上的返乡年轻人,从事的都是新型产业业态,对于传统一线农业,目前还是欠缺人手。
所以在农村,你能看到一个现象,返乡创业找不到工人,找不到愿意下地的农民。新农人回去后,发现用工成本非常高,一个劳动力一天200多块钱很正常,这跟城里的用工成本差不多。
从这一方面来说,老农人的技艺传承,以及培育愿意下地的新农人对现代农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共益Insight: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雷明:虽然说传统农业正在向融合性的新型农业发展,但相对于城市里的产业体系,农村的产业还是比较单一。
这种单一,一方面表现在相关的企业数量不够丰富,另一个表现在收益回报比较低。一个智慧化农业的回报率比你从事电商、金融行业的回报率要低得多。这使得很多年轻人会望而却步,所以首先要解决他的经济问题。
其二,生活方面。我们已经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农村的硬件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
我们曾经到贵州的贫困地区考察,坐着大巴从贵阳往黔东南难走,一路高速,直接通到这个贫困村的村口,无论是道路、路灯、生活广场还是易地搬迁的房屋都做得非常好。但即便这样和城镇相比,他们还有很大差距,这就是农村的弱势地位。
并且即便硬件上去了,软件还有很多改进空间。很多年轻人已经习惯城市的生活,比如夜生活,而农村基本上9点后就非常安静,大家都要睡觉了,再比如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回到农村后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咖啡。
这种带有现代化的生活元素,有时候恰好能成为影响年轻人到村里的一个关键。
其三,相对机会。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年轻人的选择性少,特别是生产端的育种、田间管理,可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会弱一些。
其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农民”的职业偏见。目前,我们社会虽然农民这个职业的认知有很大的改观,但总的来说,提及农民还是会和“脏“”乱“”文化程度低”“落后”等负面词汇划等号,这导致年轻人很难有职业认同感。
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并行
共益Insight: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雷明:刚刚提到,这些劣势可以通过其他一些优势来弥补,比如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不仅有经济回报还有比如政治性的社会回报,从精神上给到一些综合激励,激励他扎根农村推动农村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认知中的弱势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他的潜在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目前我们竞争激烈程度、工作强度大的地方不在农村、农业领域,全在年轻人挤破头想要进去的城市,比如互联网行业、科技行业、金融行业,这些领域的年轻人工作强度和压力程度和农村领域来说,不是一个数量级。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农村虽然是弱势区域,农业是弱势产业,但这本身也是他的一个潜力所在。
共益Insight:对于想回农村创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雷明: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农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长期经营的工作。很多初创型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前期也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研发,回报很少,只是农业的生产周期更长。
然后,把握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律,不能按照工业化的思维去从事农业。比如一个简单的农产品定价。
农产品的价格,往往是今年的价格决定明年的产量,但明年的价格又是由明年的产量决定的。这是一个动态价格,不能用当期需求和价格去判断市场。
用西瓜举例来说,今年西瓜很贵,很多农民都去种,但西瓜不是今天种明天就结果,它要到第二年才能量产,结果第二年由于市场上西瓜太多,价格十分便宜西瓜又滞销。见不赚钱,第三年农民又不种了,西瓜价格又上去了。
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经营者发现价格上去了,立马加班加点提高产能就能把握住市场,但农业完全不同,我们要充分认知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它,也利用好它。
共益Insight:在新农人群体里,有很大一部人正在用短视频来发展自己的业务,您怎么看这种方式?
雷明:直播带货正在成为主流,这是年轻人进入乡村生产首选的介入渠道。它本身有很强的优势,一方面提供了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传播的快速性,另一方面也拉近了田间地头和消费者的距离。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他们投入乡村生产的一个重要抓手。
但从长远来看,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各类主播都在用同质化不可避免,那你怎么能打出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再比如,如何让带货更加高效,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对农业生产有一些加持?再一点,如何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接地气?
很多网红直播带货,产地和销售地完全割离,产地在乡村,卖货在城市,对于农产业也不了解。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如何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找到自己的产品优势和特色抓牢消费者,是年轻人在农业这个赛道上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