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专访新任香港天文台台长陈柏纬

2023年3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现年53岁的陈柏纬接替退休的郑楚明,出任香港天文台台长。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表示,陈柏纬能干而敬业,在气象和科学研究方面实力非凡,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深信他能带领香港天文台迎接未来的挑战,继续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1970年出生的陈柏纬,籍贯广东海陆丰,1994年4月加入香港天文台,任职科学主任,并于2019年6月晋升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长。履新后,陈柏纬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的专访,畅谈自己与气象科学的“缘分”,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
记者:请您简要向内地网友介绍下自己?
陈柏纬:我本科就读于香港大学,主修数学及物理学;1994年,取得香港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加入香港天文台工作,至今差不多三十年。在香港天文台,我主要参与过的工作,包括制作天气预报产品、主持电视天气节目、研发气象仪器,以及开发了香港国际机场风切变及湍流警报系统。我从事航空气象服务的二十年里,开发、应用了多个气象系统,其中,包括在民用机场首次应用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开展风切变预警。
记者:您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职业道路?促使您从事气象工作的,是爱好吗?
陈柏纬:是的。气象学是一门饶有趣味的科学。目前,它仍有许多未知且亟待探索的知识,却又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非常享受探知、发掘的过程。每当我在气象科学和应用上有新的发现,常为此感到兴奋莫名, 也因此相信自己能在这个领域作出一点点贡献。
图片
陈柏纬早年间主持电视天气节目的场景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记者:在您看来,香港天文台未来最为紧要的工作是什么?您有何规划?
陈柏纬:目前,我有两个主要的想法:
一是在气象科学研究和天气预测上, 引进并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我个人预计,人工智能会在这10至20年间, 彻底改变我们开展天气预测的方法,并优化我们为市民提供的服务,我想,应当趁着这个大趋势,抢先机,为香港开发一些新项目。
二是进一步提升现有气象仪器的效能,以掌握更多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期望能对恶劣天气的预测,诸如暴雨、台风等,做得更好。
图片
陈柏纬在2023年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中与市民交流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记者:在您过往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内地气象同仁有过哪些交流?
陈柏纬:我与内地和国外的气象学家经常有联系、接触、交流。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把国外一些新概念带给内地气象同仁,同时把内地同仁的优秀工作经验介绍给国外气象专家。
近年,内地气象部门及学术机构投放了大量资源在气象软硬件升级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及应用成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成果、经验,只有内地同仁才知晓。我希望能把内地的这些经验带出来,也把外部的反馈带回来。
图片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中心(香港)3月29日正式启用。陈柏纬主持开幕典礼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极为关注、重视的事情。在恢复通关的大背景下,香港天文台在服务大湾区发展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陈柏纬: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中提及,特区政府正筹备在香港的西北部兴建一个“大湾区空气质素实验室及气象监测超级站”。站内将配备高效能计算机。该计算机将用以支持覆盖大湾区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我们期望可以将数值模式精细至街道,甚至楼宇的尺度。研发这种精细程度的预报模式,也符合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譬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就计划采用类似的项目。
同时,与广东省气象局及澳门、深圳、珠海气象部门携手合作,在大湾区建立一个密集的气象传感器网络。这当中,可以实现快速扫描的天气雷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雷达数据的快速更新,更进一步地提前发出暴雨警告信号,更好服务大湾区民众。
图片
陈柏纬在2023年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中与市民合影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记者:您平时来内地的次数多吗?如果选择一个内地城市作为您旅行的目的地,会选择哪里?
陈柏纬:正如我所说,我与内地同仁有许多联系和接触,所以经常到访内地。我喜欢很多地方,皆因每处均有其独特的文化。最近,我到过珠海和佛山,那里拥有良好的空气质量,美丽的绿化景观,较慢的生活节奏,对喜欢写意生活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地方。
北京的发展一日千里,人才众多,是学习新事物的好地方,在首都,我们能与许多气象同仁多多交流。
我也曾到过兰州,探访在气象科学领域久负盛名的一所大学,这次旅程令我眼界大开,对我国西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片
陈柏纬介绍“香港天文台一百四十周年”专题网页及今年将出版的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听风.观雨.说故事》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记者:作为新任香港天文台台长,如果让您对网友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陈柏纬:天气现象成因复杂,且瞬息万变,因此天气预测的工作,尚不可能做到100%准确无误。要对天气存恭敬之心,同时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图片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鸣谢:香港天文台
作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段昊书
责任编辑崔国辉
审核冉瑞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