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创新机构百强发布,上海第一梯队机构最多,江苏总量第一

图片
今天,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上海技术交易所、科睿唯安、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了《2022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呈现4个新变化:一是质量提升,百强机构总体创新质量提高;二是结构优化,创新方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数字化与绿色转型专利布局更加明显;三是主体优化,新兴创新力量有所凸显;四是全球化布局更加显现。此外,协同指标有待提升,表明未来长三角协同创新需继续发力。
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研究员介绍,2022年度报告在4年研究基础上,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基于总体5个维度不变,补充了科技奖励、发明总量同比增幅、欧美日专利总量3个指标。经过调整,5个维度各包含2个指标,指标体系更加丰富合理。报告致力于描绘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的坐标系,建构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服务网。
从综合创新表现看,2022百强机构总体水平较2021年全面提升。发明总量、发明质量、影响力、协同创新、全球化5个维度的10项指标值中,有9个指标均比2021年基数有所提升。不足之处是专利转让指标有所下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短板。
图片
从主体结构看,百强中高校仍居于主要地位,总数为60家,科研机构入选数量40家。居于第一梯级的25家机构中,高校有16家,与上年持平。科研机构中,中国科学院所属单位表现亮眼,共有15家机构入选,较上年减少1家。地方所属高校院所的转化表现优于部属高校、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且发明总量增速较快,表明地方科研力量逐步成长。
从地区分布看,上海第一梯级机构有11家,跃居首位;总体入围数量共31家,比上年减少1家,位居第二,在全球化、影响力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江苏总量第一,入围机构共40家,比上年增加1家,但第一梯级机构减少1家,在协同创新、全球化方面表现更优。浙江总量第三,有22家机构入围,比上年新增3家,机构在发明总量上表现较好。安徽总量比上年减少3家,第一梯级机构有2家,与上年保持一致,总量排第4,在发明总量和发明质量方面表现不俗。从城市分布来看,百强机构分布在21座城市,呈现以上海为集聚中心,三省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各家机构在长三角都市圈和科创走廊“圈层结构+连廊布局”的特点。
从发明总量看,百强机构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平均为3035件,同比增幅平均为10.2%。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同比增幅超过一倍的机构有两家,分别为之江实验室和上海电机学院。
从发明质量看,百强机构的整体表现优于上年,发明专利授权率和授权专利存活率两个指标的增幅均超过5个百分点。部属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的发明专利授权率表现突出。
然而在协同创新方面,百强机构的表现偏弱,合作专利数量占比较上年稍有增长,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占比较上年有所下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合作专利数量占比最高的机构。
从全球化视角看,百强机构在重点区域进行专利布局的数量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在整体专利布局中仅占据很小的比例。这些机构的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数量为53件,较上年增长34.4%;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占比为1.3%,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增长有待加速。在国际专利布局方面,部属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具有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