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台州|章安港:海疆都会的自然变迁史

开栏语
《潮起台州》,是全国首部地方水文化系列丛书《浙水遗韵》的分册,是一部讲述台州治水故事,弘扬台州水文化的专著。全书以台州水利遗产为主体,以流域治水历程为主线,讲述台州儿女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治水故事。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筑塘精神、浙东千里海塘建设精神、长潭水库建设精神等,与“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相通,它们进一步丰富了“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城的朝气”的台州城市精神。
图片
全书共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水主沉浮”,选取标准海塘、台州府城、金清新闸和长潭水库4个工程,从多个角度介绍台州治水历程。第二部分“水利苍生”,以流域治水为单元,介绍始丰溪、永安溪、官河网、章安港、漩门湾、三门湾和大陈岛治水历程。第三部分“水艺载道”,介绍套井回填、潮汐发电、坝工技术等治水、用水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台州人民的治水智慧及其对推进行业发展的贡献。第四部分“水脉经注”,精选介绍历代台州治水文献,直观再现古代治水的真实故事。第五部分“水韵厚德”,介绍富有地方特色的涉水民俗,从精神文化角度展示台州人民对自然生态、水世界的感性认识,以及先进治水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今天起,台州水利微信公众号特节选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图片
椒江入海口,素在“六邑咽喉“之称,向得山海之利、舟楫之便。顺流而下,可入东海劈波斩浪;逆水行舟,可达内陆商贸往来。历经千年,纵使卫温船队远去,纵使高宗行程恓惶,纵使章安古港踪迹难觅,金鳌山却仍然静静守候,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听渔歌晚唱、盛世繁华。
图片
古章安港图
椒江,古为越族,古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过着原始的农、牧、渔生活。西汉始元二年(前 85),置回浦县,县治回浦(今椒江章安),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年间(25—56),回浦县改名章安县。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章安县治故地改为临海县章安镇。自唐朝至中华民国时期,今椒江境域分属临海和黄岩两县。自西汉时起的700年间,一直是浙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海疆都会”。章安古港因此得到快速发展,鼎盛时与成山(今烟台)、海州(今连云港)、明州(今宁波)、番禺(今广州)并称五大古港,其水运繁忙一直延续到宋代。
椒(灵)江水系内河水运发达,是沟通台州腹地的黄金水道。椒江区域居温黄平原北部、台州湾入口处。境内多河渠,以椒江为界,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干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千米。除椒(灵)江水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纵横交错,与广阔的海洋构成了江、河、海贯通的水上航运网络。上游,通过永安溪可达仙居皤滩,将食盐、海货发往金华、衢州等内地;沿始丰溪往北则与唐诗之路连通,辗转可达扬州;而永宁江则是黄岩西部山区水运大动脉,“才向鉴湖乘钓艇,又来椒浦狎鸥行”,描绘的正是从黄岩鉴洋湖坐船到椒江的情景。
章安古郡,位于椒江出海口北侧,东濒东海,其北、西、南三面环山,椒江直奔东海,百里大河穿城而行。据最新考古资料发现,秦汉时台州湾古海岸应在梓林山麓一带,现状地貌所在其时江湾曲折,湾中有湾,水面相对平静,是航船停泊避风的理想场所。因此,当时处于通江达海交通要道的章安,自然成为发展水运的首选。据对章安出土的古船板、古钱币等综合分析,夏商时期章安古港已有雏形,春秋越王勾践元年至战国周贞定王介四年(前 496—前 465)已初具规模。《台州府志》载:“灵水汇其趾,海门峙其旁,东西列街市,浦叙会经商,潮头送船舶,入境榄千樯”,可见其造船发达、海上商贸兴旺。
图片
章安古港
章安古港发达的造船业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孙权派使经略台湾提供了可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230)孙权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是最早记载大陆与台湾来往的正史资料。两晋之交“衣冠南渡”时,北方贵族大量聚集到章安城及其周边,章安渐成繁华之地。据《太平御览》载:“章安古城北有风景优美的大湖,曰:章安湖。湖侧有山,山顶平展,可容三四百人相聚,每逢秋日重阳,郡县长官、文人、士子相聚湖山,行乐优游。”寄情山水、乐享章安湖,已然是古人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章安古港的发展,带动了台州陶瓷业的发展。三国、两晋时期,为了运输瓷器,专门挖通了一条从埠头堂青瓷窑到章安城的河道。今天椒江境内的永宁河,就是当年从埠头堂运输瓷器到章安的水路,是台州官河的发端。此后各地不断开挖官河,沟通温黄平原内河航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水网。便捷的水路又促进了台州陶瓷业的发展。到唐朝时,已形成了黄岩沙埠、温岭下圆山两个工艺水平非常高的窑群。沙埠窑生产的青瓷、温黄平原的精美丝织品,多从官河抵永宁江、灵江运到章安港,再从章安港出发,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南亚各国。沙埠窑,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而章安古港也成为古代“海上丝路”重要的贸易口岸。
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章安县治故地改为临海县章安镇。尽管郡治地位不再,但章安古港依旧是中国沿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仍是海上丝路之要津、文化交流之都会。中国佛教天台宗,大多依托章安港和台州沿海港口,向日本、高丽和东南亚传播。黄岩青瓷器、台州的丝绸织品,仍然通过章安港向外输出。对外贸易频繁,为加强管理,唐朝开元年间,章安设“市舶”主营海外贸易,宋代设有“市舶务”,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章安古港的繁华忙碌,一直延续到宋代。
南宋建炎四年(1130)正月初三,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追赶,率宰相吕颐浩、参政范宗尹等一行 16 人,乘船自昌国(今宁波象山南)经海路进入章安,暂住章安金鳌山。宋高宗在山上的大中祥符寺驻跸近半个月,赐名该寺“善济院”。其间,宋高宗还在寺壁题诗云:“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合烟。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诗中所提当年取水泡茶的井即金鳌山井,始掘于汉代,白石整块砌成圆形井圈,直径为 1.09米,井壁由块石甃砌,至今仍可取水饮用。是年元宵佳节,宋高宗泛舟赏灯,见无数橘灯自永宁江顺流而下,堪比京中鳌山灯,心情大好。于是命人购得两船橘子,“令食橘取皮为碗,贮油其中,点灯随潮放之”。无数橘灯在水中飘荡,“恰如星斗落寒江”,章安居民“皆登金鳌山望之”。自此永宁江有了放橘灯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一代才女李清照,为躲避战乱,一路追随高宗足迹,至金鳌山而不遇。作词《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然后“弃衣被、走黄岩”,继续流亡之路。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自元营脱险,从海上航行经台州湾时,写下《乱礁洋》一诗:“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崖玉界中。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云气东南密,龙腾上碧空。”“海山仙子国”之誉自此而日兴。船至金鳌山下,他又写下《椒江夜潮》:“雨恶风狞夜色浓,潮头如屋打孤蓬。飘零行路丹心苦,梦里一声何处鸿!”“椒江”之名始见于此,成为“椒江”地名最早文献资料。登临金鳌山,他哭拜当年高宗驻足处,感慨写下了《入浙东》一诗:“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漠漠长淮路,茫茫巨海涛。惊魂犹未定,消息问金鳌。”一段恓惶逃亡路,却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印记。
食盐、瓷器、海产品从章安港出发,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内陆用地,山区的桐油、竹木、山货顺流而下到达章安港,然后运往沿海各地。“山海之利、舟楫之便”,成就了章安千年郡治、海疆都会的繁荣富庶。然而,随江水、潮汐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泥沙。据考古研究,距今 2500—2000 年间,椒北海岸线位于临海杜桥至前所一线。始丰溪、永安溪等山溪性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不断在章安港口堆积,在波浪和潮汐的顶托作用下,距今 1000年左右,自然海岸线基本稳定在古沙堤附近或略向外移,再加上人为促淤造地,天长日久便成为新增的陆地,椒北平原逐渐形成。章安港通航能力也随之下降,宋代以后,章安古港几乎完全失去了港口要求的水文条件。元明以降,椒江北岸泥沙淤积愈甚,章安古港已不再繁华。
图片
椒北海岸线演变图(彭连生供图)
在椒江北岸,新兴的杜桥逐步取代章安,成为椒北沿海的经济中心。南岸的港口也随之兴起,章安港慢慢被葭沚、海门港替代。自隋唐以来,葭沚、栅浦港埠开始兴起。五代时期,栅浦居民渐聚。宋《嘉定赤城志》记载的“津渡”就有栅浦渡。元代,椒南港埠自葭沚东拓至严屿,为台州漕粮北运的始发港。明弘治年间(1488—1505),曹衡“疏凿栅浦一泾,以便南河趋之”。栅浦河段,使椒南平原西部的排涝自此可从栅浦直排椒江,也沟通了内河与江海航运的对接。随后,栅浦港埠兴起,成为内外江转运和水陆交通枢纽,外江、内河皆建有成排石砌埠头(道头)。上游大量竹木排顺江流运至栅浦,经拆分后转运内河各埠。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栅浦闸,“高阔皆一丈四尺,翼水各长六丈,底五仓”。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帆樯云集,商市渐兴”,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葭沚、栅浦港为海门港取代,发展至民国,海门港已获“小上海”之誉。“回眸海上丝绸路,放眼港航日月新”。如今,一个以头门港为中心,以三门健跳港和玉环大麦屿港为南北两翼,以海门、龙门等港区港点分层次特色发展的组合型港口,以台州港之名列入我国现代化大港之列。
千年郡治、海疆都会的辉煌荣耀不再。一个港口的兴起与衰落,原因错综复杂,但椒江河床变化、泥沙沉积,导致港口水文状况渐趋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自然因素。试想,如果当时能加强管理,勤于治水,防微杜渐,这样的局面或许可以避免。“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但如果人类只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去呵护它、照顾它。它一定会离我们而去,或早或迟。
来源:《潮起台州》
编发:奚巧芝
校对:王俊
审核:陈旭初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