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笋子梁十二勇士:万源保卫战中的“狼牙山五壮士”‖王发祯

图片
笋子梁十二勇士
万源保卫战中的“狼牙山五壮士”
王发祯
1933年秋末,四川“剿赤”总司令刘湘在蒋介石大力支持下,纠集各路军阀,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制定了“收紧阵地,伺机反攻”的战略方针,采取节节抗击,诱敌深入,最后集中在万源山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万源保卫战”。
图片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中的红军塑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万源保卫战是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坚守在万源主战场的红四方面军40个团8万多指战员,在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指挥下,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140多个团26万余人的围攻,歼敌6万多人,俘敌2万余人,取得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成为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战。
图片
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反六路围攻战略部署图(蓬州闲士 摄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在万源保卫战中,涌现出堪比狼牙山五壮士的“笋子梁十二勇士”。在弹尽粮绝之际,他们相互搀扶,高呼“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从花萼山的万丈悬崖上纵身跳下。
图片
笋子梁十二勇士牺牲处(图片来源:万源电视台)
笋子梁,位于万源市花萼乡境内,东为甑子坪、板凳角,与八台山、大罗山相望;西为花萼山。三面临深沟,南北两坡高达百丈,悬崖绝壁,陡峭险峻,恰似一根巨大的石笋屹立在群山之间,故名“笋子梁”。
图片
万源保卫战主战场之一——笋子梁(图片来源:罗兴明著《我要去万源》,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1933年10月,红四军攻占了万源城,扫清残敌,占领了军事要地。花萼山是矗立万源东北的巍峨大山,是万源城的屏障。11月,红四军12师34团2营1连谢连长率一连人驻防笋子梁,指挥所设在苏维埃代表周德六家,挖战壕、筑木城,作战斗准备。白沙区“苏维埃独立团”3个连分别驻在两侧的何家梁和喂猪凼,配合防守。村苏维埃组织群众冒风寒、踏积雪,给红军送粮食、盐巴、猪肉等食物,帮助挖战壕、筑木城,从山腰到山顶筑起七道木城。2营熊营长从邱家坪赶到笋子梁阵地视察,称赞他们工事筑得坚固。1934年2月,敌警备第四路第一纵队司令王三春勾结曹家、白沙、城口双河等地民团、“神团”千余人,连续数次向笋子梁阵地偷袭和进攻,均被红军和白沙独立团击溃。
图片
花萼山,主峰海拔2380米,为万源境内第二高峰,也是大巴山第二高峰(图片来源:文旅万源)
敌见硬攻失败,又施新的诡计。曹家团正全植堂威胁拉拢“独立团”刘、邱、陈三位连长和部分战士叛变,派奸细扮成给红军送食品的群众,侦察红军虚实。白沙“独立团”的3个连长在全植堂的威胁利诱下,变节投敌。以邀请打牌为名,将带队的红34团特务连杜排长杀害,并向特务排发起突然袭击,除罗指导员带领唐映月突围外,其余尽被杀害。随即王三春,苟伯当、全植堂分别从团包梁、冉家坪、贺家坪分三路向笋子梁进兵,成包围之势,迫使红军背对悬崖三面迎敌。敌人漫山遍野向山上涌去,红军依托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英勇阻击敌人,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从拂晓战到傍晚,敌人未能前进一步,在木城下留下了遍地尸体。
图片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万源人民的巨大贡献(蓬州闲士 摄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敌人三面进攻,红军弹药得不到补充,粮食无济,只好用大刀、长矛和石头与敌人进行肉搏。这时,团包梁的敌人见机诈败退走,红军前往追敌。敌退至周家口又返杀回马枪。此时,全植堂的儿子全泽和率领的贺家坪一线的敌人抢占了红军正面工事。红军兵力逐渐减少,被围在山顶不足800平方米的狭小范围内。英勇的红军指战员面对险恶处境,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把剩下的几枚手榴弹扔向敌群,然后手握大刀,如下山猛虎,冲向敌营。敌人鬼哭狼嚎,片片倒地,人人心惊,个个胆寒,不敢近前,只能在远处用大炮向山上轰击,顿时,硝烟滚滚,炮声隆隆,整个山顶处处焦土,斑斑血迹。谢连长根据敌情带领战士冒着战火向坳平垭方向突围,留下12名战士担任掩护。
图片
2021年4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抖音首期刊发笋子梁十二勇士
担任掩护的12名战士与敌人展开生死决斗,把枪膛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把手榴弹扔向敌群,敌人仗着人多,继续向山上冲。这12名战士英勇顽强,毫无惧色,用刺刀、枪托与敌人拼杀、肉搏。为了不被敌人俘虏,伤痕累累的12名战士高呼“红军胜利万岁”,毅然纵身跳下悬崖,牺牲在笋子梁的山梁下,至今没有他们的姓名,甚至一张照片也没有。
图片
笋子梁十二勇士塑像(蓬州闲士 摄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让我们记住笋子梁十二壮士!他们是为新中国牺牲的,是为我们牺牲的!
学习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花萼山笋子梁的故事世代流传!
扩展阅读
四岁那年
红军笋子梁“十二勇士”住在我家
 笋子梁,位于万源市花萼乡境内,山势十分陡峭险峻,是万源重要门户之一。1929年,周启云就出生于此。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兄长。父亲周德六是苏维埃代表,帮助红军储备物资和扩军。
图片
图片
 1933年,红四方面军攻占了万源城,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2营谢连长率一连人驻防笋子梁,将指挥所设在了周德六家中。那一年,周启云4岁。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周家人和红军们朝夕相对,彼此陪伴。
图片
 1934年2月,敌人发动进攻,红军被围在了山顶,谢连长根据敌情带领战士突围。担任掩护的12名战士,在尽力拼杀后毅然跳下了悬崖。
图片
 那时,随12名战士消失的,还有周启云的父亲周德六。不知是哪一天的清晨,周起云醒来,父亲已不见踪迹,任凭她如何哭闹,父亲都没有再出现。后来,周启云逐渐明白了父亲可能永远不会回来,可能像那12名战士一般,客死他乡。 
图片
 随着父亲的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敌人的打击报复。那些年,一家人被迫躲躲藏藏,偶尔在家被敌军的人抓到,罚款、被打,自是免不了。虽然周启云一家因此遭受打压,但是说起这些往事,周启云的家人都是一脸自豪。
图片
 近90年过去了,当年年仅4岁的周启云已从稚童到了耄耋。如今90多岁的老人,听力和沟通能力下降,已无法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图片
 失去父亲又被敌人欺压,她的一生满是风霜。或许,在某个被欺凌的时候,周启云会怀恋当初被某位红军抱着,在简陋的屋檐下,听他讲述红军的故事。调皮的哥哥,被谢连长叫去给他“抠脚板”的时光;又或许,会想象自己被父亲保护起来的样子,也可能会质疑父亲当初的选择......
图片
 时间流转,当年的故事因历时弥久已无法还原,只有那张张破旧的烈士证明书和牌匾,还可瞥见当年的踪迹。在和平年代里见过红军的人多数已到暮年,能够和战斗中的红军一起生活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们祝福周启云老人能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1934年,花萼山笋子梁12勇士
纵身一跳,血染巴山……
又是一个冬天,
刺红籽又红了,
大巴山上那些斑斓的色彩,
在讲述谁的故事?
89年前的那个冬天,
一定比今天冷,一定有雪。
图片
在一座山梁,
一群勇敢的红军纵身一跃,血染巴山。
图片
 我是肖椤娜,是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的讲解员,90后的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讲红军的故事,长大后的我,成了一名专门讲红军故事的人。故事散落在千里巴山,闲暇时,我试图擦亮那些蒙尘的记忆,试图走进公元1933年的那个冬天。
图片
图片
 奶奶叫周启云,那一年,她才3岁。那一年,家里突然来了好多人,他们都特别喜欢抱3岁的小女孩,逗她玩。
图片
 那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当地人听上辈人说,那一个连守笋子梁为的是不让敌人进入万源城。而敌人纠集了川军、民团 、土匪,一千多人,从三面围攻谢连长的90多个人,战斗异常惨烈。子弹打光了,石头也扔光了。粮食没了,山上的刺红籽也吃光了。
 烽烟早已散去,但是记忆不会消散。当地人说,就是那一年之后,这片山下每年都会长出格外红的刺红籽,从那个冬天开始,这种刺红籽有了新的名字:红军果。12个人跳崖的那天夜里,天下起了大雪,大雪之后,这片土地上突然冒出了12个石头包,当地的人们相信,是天地有灵,这12个石头包就是12个无名烈士的墓碑,每个冬天,旁边漫山遍野格外耀眼的红军果,就是对他们盛大的祭祀。
图片
我今天来这里,就是祭奠他们,
祭奠笋子梁十二勇士。
无名的他们,故事散落在民间。
图片
而在大巴山,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还有多少无名的英雄,
还有多少散佚的故事。
英雄的故事远去,
而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图片
 无名的英雄,无声的誓言,凝结着红军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的使命就是讲好红军故事,传递好红军精神。我是90后,平凡的我,因此不平凡。
作者系列文章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扶贫路上贴心人‖王发祯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爱洒扶贫路‖王发祯
【巴蜀英烈】红色理财专家——郑义斋‖王发祯
【红色记忆】徐向前: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的楷模 ‖ 王发祯
【红色记忆】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艺术探索‖ 王发祯
【川茶】万源茶:茶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王发祯
【红色记忆】红军十勇士血战万源石窝字库梁‖王发祯
【红色文化】生动诙谐的活报剧——刘湘自叹歌‖王发祯
【红色记忆】蒲李氏:一位普通农妇积极支援红军的英雄事迹‖王发祯
【红色记忆】万源保卫战: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决战‖王发祯
【红色文化】信仰的力量——四川万源籍老红军、原宁夏军区副司令李凯国妻子赖清林扶贫济困的爱心事迹‖王发祯
【红色记忆】大巴山上不老松——万源市花楼乡老红军高维魁护林造林先进事迹‖王发祯
【人物】董必武夫人何连芝‖王发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