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入选昆明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十种“实践模式”暨典型案例

近年来,嵩明县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通过强化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协作帮扶、乡村建设等,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嵩明小街五条沟、积德、牛足三个村委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模式更入选昆明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十种“实践模式”暨典型案例,下面就随小编来了解一下:
美美与共
抱团发展,一村富更要村村富
06
突出跨村联合、连片提升,变单打独斗为集约共建,变各自为政为优势互补,实现共享优势资源,推动一村富走向村村富,一处美变成一片美。
嵩明县小街镇五条沟村针对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成立嵩明五条沟创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共投入资金2345万元,与3家养殖场签订粪污清运协议,日收集处理沼液尿液100吨,流转土地种植巨菌草328亩,年产青贮饲料1000吨,与养殖公司签订牧草饲料销售合同,实现年收益85万元,形成“牛场沼液、尿液处理—有机肥产品—巨菌草种植—牛场青储饲料”的种养循环发展产业体系。2022年4月,五条沟村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开办有机肥厂,年产固体肥6万吨、液体肥5千吨,每年预计新增收入100万元。同时,以五条沟村为示范带动,小街镇组建了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联盟,积德村参与粪污收集,牛足村参与青储饲料仓储和转运,两村均新增集体收入5万元;从人居环境改善入手,完成污水管网建设4000米,硬化道路6100米。目前3个村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实现了产业兴、村民富、环境美。
其他9种“实践模式”是:
产村融合
产值变颜值,“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01
坚持颜值和产值一起抓,统筹布局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既做靓美丽“面子”,又做实产业“里子”,推动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形成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强劲律动。
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利用产地优势,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村企互利共赢合作模式,引入云南艾蔷薇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月季种苗研发和人才培训,致力打造“一村一品”。流转土地184亩建成月季种苗研发基地,现已研发近2000个品种的月季种质资源,现代月季品种1000余个,环保月季新品种10余个,并具备每年优选3-5个优异月季新品种的能力,种苗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月季村”。村庄以月季文化为主题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1500余平方米,打造“月季”品牌,提升了知名度。村集体以万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发展农旅观光、餐饮、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5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48.3万元。村民通过劳务和入股土地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分享收益,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0.8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2.1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楼、买上了汽车,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都市驱动
以文育人,面子美更要“里子”美
02
坚持以文育人,深挖乡土文化内涵,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充分唤醒村民的乡愁记忆,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发展注入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呈贡区万溪冲社区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呈贡宝珠梨”的核心种植区,以独具特色的宝珠梨产业发展为基础,全面推进宝珠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昆明首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文旅小镇”。以“梨文化”为主题,将村街打造成近400米的特色商业步行街,村集体每年的商铺租金增收近8万元。开发梨膏、梨冻、梨干、果冻、梨酒等食用和户外运动、旅游观光产品,利用闲置房产销售特色小吃和经营茶馆等方式,深挖价值链,带动村民经营增收。打造呈贡区首个校外劳动实践和创新创意基地布局创新链,创新丰富“梨花节”“采摘节”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万溪冲梨文化知名度。统筹整合各类到村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战略,盘活资金链。建设万溪乡创馆,做好宝珠梨文化,推动剪纸、菱角、刺绣、板凳龙、滇戏、花灯、豌豆粉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展“一院一景”美化大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实现“依梨而富、因花而美”。 
要素激活
改革创新,让资源要素“动”起来
03
通过改革打通要素流动通道,让资源要素“动”起来、沉睡资产“活”起来、外来资本“引”进来、新产业新业态“融”起来,形成“人、地、钱”的良性循环和高度集成。
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让闲置资源“活”起来。聘请智库专家指导乡村建设,聘用返乡青年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选举优秀青年人才担任村小组干部,动员专业人士以志愿者身份参与麦地冲实验区建设,流转29间3500m2闲置农房用于建设“乡村学舍”和民宿,自2021年运营以来综合收入达76万余元。出台项目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开发“返乡青年创业贷”“民宿贷”等产品,金融“活水”直接进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彩色水稻种植为抓手,打造农业生态旅游融合特色项目,整合周边村庄山林、土地资源,与云南百方香业公司合作,流转乐利村1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优质水稻和打造玫瑰示范园,实施稻鱼共生种养示范项目200亩,举办九乡帐篷火把节、七彩梦乡彩色水稻插秧节等活动,让乡村产业“旺”起来,资源要素“动”起来。
农文旅融合
产业融合,让乡村火起来
04
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传统民族文化,发展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盘活村庄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闯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之路。
西山区团结街道律则社区核桃箐村属纯彝族村寨,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总体要求,投入1225万元对进村公路、景观大道、停车场、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养殖小区、绿化及水景观、墙体美化、民族文化广场等17个项目进行了建设和完善。村庄2019年从浙江大学引进5种颜色的水稻品种,流转土地168亩进行彩色水稻创意种植,设计具有西山特色的睡美人、海鸥、金鱼、国旗、党旗等图案。打造民族寨门、建成民俗文化广场,组建民族文艺队,开展“火把节”“娘娘节”等民风民俗民情体验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最高日接待量超1万余人次。实行“集体+农户入股+公司经营”模式,动员全村42户村民共筹集资金600余万元入股,引入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建设核桃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6万元。村内开起“农家乐”6家,特色小吃店12个,农产品摊点15个,带动富余劳动力1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吸引了20余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
党建引领
共建共享,建宜业宜居和美乡村
05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党建+”为核心,“+党建”为引领,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增进民生福祉,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富民县永定街道石桥村探索“党建+集体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公司运营”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村集体从原来的“空壳村”发展到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74万元的富裕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7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2.5万元,实现了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一是党组织和党员“领着干”。村党组织主动寻发展出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11名党员带头入股资金229.2万元,成立富民南西桥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集体闲置土地、项目资金预计折价300万元入股南西桥公司,占公司股份约20%,推动“三变”改革。二是群众“跟着干”。54户村民积极筹措550万元资金,主动入股南西桥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三是能人“推着干”。充分发挥村里能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选出致富带头人徐建昌担任南西桥公司董事长。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集“采摘观光、温泉康养、农家美食、户外体验、农产品加工、会议培训”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每年可稳定为村民创造216万元工资性收入,形成公司、村集体和村民三方连责、连利、连心的利益共同体。
品牌引领
树标准创品牌,促销售更要增效益
07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农产品板块式、差异化发展,提升全域产品形象价值,撬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寻甸县围绕“产业做大、产值做多、链条做长、市场做宽、联农做实”的肉牛产业发展理念,既构建起了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又提高了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的创富能力,走出了一条以“牛产业”链起多方共赢的乡村共富之路。成立“双创”领导小组,依托“科技特派团”和“专家服务团”进行实地指导。推广标准化建设,开展现代肉牛养殖设施设备配套技术推广示范试验,购买肉牛冻精7万剂、开展良种提升,推广冻精改良肉牛3万余头,2021年全县肉牛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以肉牛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青储饲料等产业发展,全县收储青储饲料30余万吨,仅单户收储1500吨以上企业19家,实现订单户户均增收1.1万元。本土企业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听牧”牌牛肉系列产品遍及云南省及周边城市,餐饮品牌“听牧牛庄”成为云南省高端牛肉餐饮代表之一,2021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净利润突破2000万元,多次被评为云南省3·15消费者信赖品牌、昆明名牌产品等称号。
金融赋能
从“帮”到“兴”,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08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向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是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优化支农金融供给的题中之义。
盘龙区滇源街道联合嵩明农商行滇源支行,立足乡村振兴实际,突出金融支农重点,创新金融助农方式,推动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以“好支部+好村风+好信用”信用村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党建引领•优良家风•融惠农信”助推乡村振兴活动,运用“网格管理员+金融服务联络员+村干部”模式,采用实地走访、信用信息整体评价等方式,批量采集农户信息,结合农户家风指数情况,“背靠背”评议,推广“整村授信”。突出“外出守法、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规守法、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等品行优良的“良好家庭”,实现了“穷可贷,富可贷,良好家风更好贷”、“家风变信用变资金”。目前这一模式已在试点村374户建档立卡户中授信162户1747万元,发放贷款1002万元。通过开发最高授信额度30万元的“爱心贷”产品,利率由6.05%降至5.90%,给群众带来“一升一降”实惠。
链式发展
补短板、强弱项,完善产业结构
09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品牌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禄劝县转龙镇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六金富民”工程,实现致富项目多重叠加、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有序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发展高效林果种植产业,打造蓝莓、车厘子、糖心苹果等为主的“拳头产品”, 700余户种植户户均年增收达8000元以上。二是打造高原特色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发展青蒜、豌豆、西兰花等有机蔬菜种植,带动周边40余户蔬菜种植大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6万元。三是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成功打造“转龙小米糖”特色品牌,带动100余户种植户,实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四是打造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重楼、天麻、三七、黄精等林下中药材,带动周边4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五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露营地,全镇开设农家乐、乡村民宿酒店100余家,带动150余户脱贫群众稳定增收1.3万元。六是打造“轿子山泉”弱碱性自涌冷泉饮用水品牌,2021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七是设立新型共享设备扶贫生产车间2个,配备共享缝纫机80台,工人人均务工月收入2000余元。
能人经济
人才是推动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
10
通过一个能人带动一方发展,以关键少数辐射带动大多数,基层党委政府通过鼓励草根创业、大众发展产业、能人回乡做强实业,培育“能人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和新动能。
五华区积极搭建“校、政、企、地”青年合作桥梁,立足服务“三农”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城市新农人”团建联盟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新农人”团建联盟坚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初心,实践“党建引领、消费扶贫、共奔小康”理念,积极参与到西翥片区农业产业发展中,面向西翥片区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专业培训,发挥团建联盟在“种植、生产、宣传、推广、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对农特产品做好“一条龙”包装和销售服务。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等成员单位的专业平台,联合农业方面专家、电商带货能手、青年创业优秀代表等业务专家,通过抖音直播、快手直播、集中培训等形式,面向青年农人开展专业培训。组织开展“青年创业服务帮扶团”“青年创业就业沙龙”等活动,开展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等“四进”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培训服务活动等,着力提升青年的创新活力,孵化近10个青创企业,1个青创协会。
来源:昆明乡村振兴
编辑:苏应娜 卜圆圆
责编:李凌书|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