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首艘!纯电动,可一次性航行300公里

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8日讯  5月6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自主研发的长江万吨级纯电动绿色智能散货船获得中国船级社授予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标志着武昌造船在长江绿色智能船舶自主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图片
万吨级纯电动绿色智能散货船样图
万吨级纯电动绿色智能散货船是针对长江干线散货船绿色智能发展需求,以典型航线散货运输为应用场景,设计的绿色、环保、经济、实用的超大容量纯电池动力船,可为长航程大型电动散货船在内河的可靠运营和大范围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该船拟取得中国船级社“绿色船舶-3”、i-Ship(N,E,C)等入级符号标志,采用节能低阻线型、船体结构轻量化、高效桨、纯电池动力等绿色船舶技术,实现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货物的管理,具备安全可靠、绿色、智能、高效的特点。
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技术人员张建波介绍,该船尾部露天甲板设置有12个集装箱式移动电源,装船电池容量约24000kWh,每个集装箱电池容量约为1500~1990kWh,每个箱式电源约25吨,共计约300吨,可通过在码头换电,为运营船舶持续供电。张建波说,根据装载量及长江流速不同,该船换电后可一次性航行200至300公里。
一般来说,一万吨轮船航行300公里要耗油12000公斤。按照每消耗一吨燃料产生约3.15吨二氧化碳计算,行驶300公里将排放二氧化碳37800吨。
与目前同类型运输船舶相比,万吨级新能源电动散货船具有同等功率下船舶动力系统的重量最轻、同等尺度下船舶的载货量最大、同等航速下船舶航行消耗的功率最少的特点。这对内河环境将起到极大保护作用。
据了解,中国船级社AIP证书为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证书包含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工业产品检验、集装箱检验、标准化考评、节能减排、管理咨询及相关培训的一种标志。
世界第一艘纯电动内河千吨级货运船舶:
内河船舶主要航行在城镇水域。长期以来,我国内河船舶节能减排及防污染技术的发展应用相对落后,船舶普遍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缓慢等问题。特别是内河船舶广泛使用的燃油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粉尘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伤害。
2018年1月,2000吨级新能源电动散货船在广州试航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船零排放,开启了绿色水运之旅。该船是世界上第一艘全部采用锂电池为船舶提供动力的内河千吨级货运船舶。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周建仁 胡超凯 陈健)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