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奇明:动物凶猛丨专访

文 | 尢尢‍‍‍‍‍‍‍‍
在《漫长的季节》第三集末尾,“带着冷漠的笑意,又寸又给劲儿地打了几句手语,如鹰隼般视着面前这个‘猎物’,按了按助听器准备战斗,血溅脸上抬臂一蹭,完事儿捡起按了半天仍旧掉到了地上的助听器,以摩托尾气来结束这场碾压。”这便是傅卫军的初登场,也是无数网友捡到了个“哑巴恋人”的地方。
图片
当晚更完之后,但凡是追《漫长的季节》的,不可能对这个动起来干爽凌厉、静下来易碎忧郁的小哑巴无动于衷。逐渐,蒋奇明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讨论。在这之中,一波人会惊觉,“这不是前几天看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整日醉醺醺的那日苏吗?”还有一波人会感慨,“没想到我竟然在几年前还看过他演的话剧!”一时间,“傅卫军”和“蒋奇明”见缝插针地现身于各种社交话题里,接受着喷薄爱意的洗礼。
图片
随着大家对他了解的加深,蒋奇明在角色之外的样貌也逐渐丰满起来:92年,广西南宁人,中央戏剧学院科班毕业,此前一直活跃在话剧、音乐剧领域并小有名气,曾经疫情期间去罗森打工积累素材。虽然在剧里傅卫军没捞着说一句台词,但港商卢文仲是他配的音,对于自己给李庚希(00年生)演弟弟这件事儿,他也会相当认真几近搞笑地回答,“我得每天敷面膜,真的敷,要不显得太老了。”
总之,之前认不认识无所谓,因为《漫长的季节》,你真的很难不爱上他。
01
傅卫军:残破着、迷人着
在《漫长的季节》开播头两天,蒋奇明的微博粉丝数连三万人都不到,然而两周过后,却直增数倍。缺少话题主持人、全靠网友热讨而冲上热搜的词条一个接一个,递到经纪人手里点名要自己的剧本也越来越多。
傅卫军带给蒋奇明的震荡,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连他自己都觉得,“好像突然一下(就这样了),挺神奇的。”
在傅卫军之前,大家并没深究自己的审美到底植根在哪儿,只是在耳戴助听器、身着旧校服、骑着小摩托,沉默而狠厉、干脆又迅疾的“军儿哥”登场后的几瞬之间,都不自觉地陷了进去,甘愿多一个“哑巴新郎”。
图片
要说在《漫长的季节》里,傅卫军其实并非一个核心人物。关于他自幼父母双亡、因聋哑而被抛弃、独自在福利院长大、与唯一的姐姐失散多年等细节,都在寥寥几笔的台词中被提及、又被消解。观众对于傅卫军的认知,从最初被性张力吸引,蔓延到因破碎感而怜爱。
就这么一个几乎是“残破着”出现在荧幕之上的形象,吸引着观众,也点燃着蒋奇明。“虽然他的戏不多,但我看过剧本之后,完全能够去理解这个人物,甚至是那些没有体现、没有画面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自己的想象去让他变得更完整。”
蒋奇明会去想,在这样一个寂静如斯的世界里,傅卫军要怎么同外界交流。戴着一个可能是偷来的助听器,即便尺寸不合适也会下意识地当作珍宝一样时常摩挲,就连打架前也不忘快速判断,是把它拿下来揣兜里,还是在耳朵上按得更紧。毕竟只有这个小而昂贵的东西,才能为他捕捉一点朦胧的音儿。
图片
但同时,傅卫军因缺失了语言的外显,所以那股子“寸劲儿”自然就落到了动作上。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与反馈,傅卫军总会有一个让对方把注意力给到自己的下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告诉对方,我接下来要干嘛。”
正如在录像厅傅卫军替隋东拉架那场戏,“因为他说不了话,眼见隋东就要冲上去了,而他正好夹在中间,所以手就想搂着隋东的脸往回拉,这是一个顺势的动作,其实他就是在告诉隋东,‘你看着我来看着我,不要去跟他动手’。”
图片
在谈到角色的时候,蒋奇明总会说俩字儿“相信”,相信人物的动机、相信行事的逻辑、相信自然生发的情感和一切残缺与圆满。大抵也是这种相信,才让《漫长的季节》里走出一个傅卫军。
02‍
他,很完整
如果非要说蒋奇明凌厉的骨相没法覆盖大众审美,那么他身上散发的原始动物性以及旺盛生命力,却能够直直侵入到很多人心里。
傅卫军在《漫长的季节》里的初次亮相,便是一场替姐姐沈墨出气的打戏。这个人一打眼就让你知道,他身上有种“成长于街头、不知管教为何物、未被社会驯化完成”,专属于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野蛮感,以及不屑于掩饰的那份使他在社会的“厮杀”中存活下来的动物性。
图片
“我觉得傅卫军确实是一个原始性特别强的人。他没有接触过太多这个城市以外的世界,或者说是‘更大的东西’,他的生活其实就是围绕着沈墨来的。我觉得当一个人的生活,就这十几二十年他只围绕一件事的话,那他的韧劲儿、他的冲动,都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他的动物性就是体现在这儿。因为他没有别的事儿,没有别的目的了,为了这个‘重中之重’,他什么都能干得出来,所以他的狠劲儿也是这么来的。”
而这种相对本能和暴戾的动物性背面,则藏着另一种柔软。在剧播之后关于傅卫军的讨论里,蒋奇明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称呼他为“小狗”。他试图去寻溯这种昵称的来源,“可能傅卫军在对待沈墨这个唯一的至亲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单纯,让大家觉得像小狗一样。”
图片
不仅如此,在傅卫军短暂而漫长的社会生命里,微微闪烁过的些许打破沉寂的情愫和对新生活的向往,都点在了他对殷红心动的瞬间。无论是一个人深夜回味着“谢谢x不客气”时的羞涩,鼓起勇气送出发卡时的希冀,还是在听到延迟入耳的无情拒绝时的茫然与怯意,都让傅卫军顿时不再张牙舞爪,而是收敛锋芒,悄默声儿地分离出了脆弱、稚嫩、无助又惹人怜爱的另一面。
图片
傅卫军顶包去银行取钱被抓,然后在狱中走向人生尽头的结局,也让不少人发出了“意难平”的感慨。
尤其看到他视若珍宝般的助听器就那样孤零零地被碾碎时,观众们的心也跟着碎了一地。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小哑巴,究竟该如何捱过日后的漫长。
面对这份揪心,蒋奇明给出了自己的安慰与理解。“其实我觉得这对于傅卫军来说,更像是一种走出漫长季节之后的解脱。在我看来,他心里肯定知道这笔钱是取不出来的,所以想用自己的方式给姐姐一个交代,希望能有个人继续走下去。傅卫军最后那个笑也是说‘终于结束了’。因为从相对自私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他也会很累。所以他希望能把句号画在自己这里,让沈墨之后轻松一点,去开始一个新的篇章。他当时应该是很释然、没有任何畏惧的。”
图片
“戴上助听器只会让苦难听得更清”,这条隐埋于千万种声音中的独特点评,其实也是蒋奇明对于傅卫军最后的理解。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当时我和辛爽导演也有聊,助听器掉下来被踩碎的瞬间,傅卫军心里会想什么。我们觉得他可能也不是单纯只想着,‘我之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怎么办’,或许还会有一种释然,就是‘我再也不用听到这些糟心的东西、看这些糟心的画面了’。因为其实傅卫军从小到大没碰上过什么好事儿,模模糊糊间听到的也都不是什么好话,这其实是很难受的。”现在看来,这份解读似乎也让傅卫军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重新过活。
图片
令人畏惧过、嫌弃过,也被人爱护过,时常像动物一样凶猛,偶尔流露出小兽的脆弱。种种特质,都被蒋奇明纳进了傅卫军这个人物里,“他的完整度就体现在这儿。”
傅卫军身上这种失落于时代、压抑又涌动的“县城感”,以及兼具性张力和纯爱氛围的土狗气质,让蒋奇明几乎在一时之间成了所有糙汉文男主的民选NO.1。但在这种大众对于“稀缺”的迅速反应与追逐下,他仍然冷静着。
“我会把这当做是大家对我某方面特质的认可,但我其实没办法去给‘我是什么类型的演员’下一个定义。因为作为演员,最快乐的还是能接触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角色,这个是我会比较在乎的事情。观众怎么评价我,以及‘土狗长相’,这些东西都是我不可控的。我考虑的还是怎么拿到角色,理解他、诠释他。”
03‍
不拧巴,重启人生
正如在蒋奇明的解读里,以另一种视角重新过活的傅卫军一样。戏外的几年间,他仿佛也过上了自己的“重启人生”。
早在音乐剧《谋杀歌谣》《面试》、话剧《杏仁豆腐心》《杂拌、折罗或沙拉》等经典舞台作品里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蒋奇明,曾被形容为“一颗白上已经有红,但还没红透的杏子,只等几阵春风、几缕骄阳,便能人人皆可见。”
图片
如今《亲爱的小孩》《宇宙探索编辑部》《漫长的季节》等口碑代表作一部接一部,肖旭、那日苏、傅卫军等抓眼角色一个又一个,仿佛正在验证着彼时这句半认可半期许的点评。
在世俗的眼光里,舞台演员和影视演员压根不是一回事儿,这个问题也一度困扰过蒋奇明。但,“因为我喜欢的很多外国演员,都是在舞台上经历过很多打磨出来的,他们演舞台和演影视其实是很‘同频’的,所以给我带来的表演认知就是,我也得在尝试的过程中去找到一个更好的、适合我的创作方式。”
图片
所以这一路,签公司、碰机遇、同时还演着话剧,蒋奇明没觉得有多拧巴。“因为我知道自己喜欢的还是表演,以前可能我只有舞台这个窗口,现在接触到了更多的媒介,可以更好地去把每个领域都尝试一下,我觉得是件好事儿。只是刚开始没经验会觉得有点犯怵,因为在舞台上观众席都是黑的,只有我自己。但在拍戏的时候,你要面对机位、镜头,身边还会有很多的工作人员,这个是当时比较难转的地方。”
不过随着影视知名度的提高,眼下的蒋奇明的确时常要面临“如何去平衡影视和舞台”以及“工作重心转移”之类的问题。
但他心里清楚,“拍戏这个东西就是这样,新人演员往往会需要更长的等待时间。所以遇到好的话剧剧本我肯定会接,这也是我在签公司的时候就和老板聊好的事情。因为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影视和舞台之间其实能互相帮忙,就是在两个不同的状态下,你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他们给你带来的信息或者磁场能量也不太一样,然后你可以带着这些东西去互相调整,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图片
虽然在《漫长的季节》里,蒋奇明没能为傅卫军开口说话,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有《天启异闻录》中的贺子礁、《我的阿勒泰》中的高晓亮、《边水往事》中的王安全、《逃出青春里》中的李大宇,这些有棱有角的角色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