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僧安之路”艺术考察研究项目成功举办

2023年4月27日至5月3日,库艺术教育中心特别策划的“重走僧安之路”艺术考察研究项目在导师张强教授的带领下,先后来到山东、河北两地:泰安市泰山经石峪、岱庙;枣庄市卓山;邹城市铁山、葛山、岗山;东平县白佛山、棘梁山、银山、洪顶山、二股山;东阿县曹植墓;河北省邯郸市南响堂山石窟、北响堂寺、水浴寺石窟。本次考察活动团队成员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企业家及学者组成,他们分别是:李春安、阮解、于晓毅、张桂烨、江涛、谢承恩、刘泽华、林博伟、黄妙芬、许刘涵、刘美彤等。
图片
考察团队在南响堂石窟寺留影
这是一次集专业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考察研究活动,考察团队可以近乎完整地看到僧安道一遗留的大量刻经遗迹,也包括一些只有研究学者才能探访的非公开现场。僧安道一作为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他不仅跨越了书写字体、书写与刊刻、本土化与国际性、文人与工匠、大沙门与普通书工、行为性与书法艺术等,同时是一位具有独创性、颠覆性与建构性的佛学家与艺术家。重新认知僧安道一,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的问题,理解现代艺术实际上不是中西分离而是中西融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抽象表现主义,包括达达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也都是融合了东西两大文化板块中的精髓和核心。重新认知中国中古时期的视觉经验,对今天的艺术家来讲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的。
循着僧安道一的艺术踪迹,张强教授带领大家现场体会僧安道一石刻文字的笔划深度和空间感;并在他的书刊遗迹中目睹以“凊”代“清”的现象(邹城铁山的《大集经》《石颂》、东平洪顶山的《法洪铭赞》、东平白佛山的《白佛山石窟题记》、平阴二股山的“大空王佛”、东平东阿鱼山曹植庙碑、河北邯郸北响堂山的《无量寿经》、经柱等)。同时,看到他以自己的美学方式开创具有象形“意味”的笔法——“古意书体”,以“形象体”(飞白书、凤尾诺、鹄头、蚊脚书、鸟书、悬针篆等)和“象形体”(偃波书、手形书、柳匕书、铁钉书)加以体现,从中感受他的艺术深度和思想高度。
第一天:
泰山经石峪、岱庙
4月27日,上午在登临泰山沿途饱览众多古今摩崖石刻,在泰安市岱庙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斗母宫东北约1500米处的巨型摩崖石刻《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现场,在这块倾斜的石坪上,由东向西刻有大乘佛教重要经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该经共计5000余字,据史料记载,当时仅刻2500余字。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严重,现仅存1313字。北部刻有“暴经石”三个大字,温兆金老师还给大家讲述了多种与此相关的传说。虽然没有刊刻书者姓名,但是根据同时期风格的摩崖刻经,遒劲古拙,篆隶兼备的字体形态被推断是僧安道一所为,经石峪的刻经体现出北齐刻经艺术性与宗教文化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面貌。
图片
泰安市岱庙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金给团队成员讲解
图片
泰山经石峪
图片
考察团队在经石峪
下午来到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在历代碑刻陈列馆欣赏到书法精湛、形制各异的碑刻精品。
图片
图片
考察团队在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内参观
第二天:
枣庄卓山
4月28日,考察团队来到“僧安之路”行程中最具探险性的一处刻经现场——枣庄卓山。山间小路崎岖狭窄,大家手脚并用抵达山顶,看到被张强教授认定为僧安道一原作的隶书“般若”二字。
图片
枣庄卓山“般若”
图片
拓片制作者张奇在卓山现场制作“般若”拓片
图片
团队成员攀爬卓山
图片
考察团队在枣庄卓山
第三天:
铁山、葛山、岗山
4月29日,深入济宁邹城,在铁山、葛山和岗山集中看到大量僧安道一的石刻作品,是北朝摩崖刻经中的经典。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独特、体势宽博、气势恢弘,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处于由隶入楷的转化时期,属“魏碑”一路。三座山的摩崖石刻都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葛山搭起铁棚,让石刻文字更加清晰可辨。
图片
考察团队在铁山
图片
僧安道一的落款(铁山)
图片
张强教授在葛山摩崖石刻现场
图片
葛山摩崖石刻
图片
考察团队在葛山留影
图片
岗山摩崖石刻
图片
岗山摩崖石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察团队在岗山
第四天:
白佛山、棘梁山、银山
4月30日,为探寻僧安道一的艺术足迹,一天踏遍三座山:东平县的白佛山、棘梁山和银山。白佛山的石窟造像删繁就简,给人平易近人之感。石刻文字以小楷为主,行距匀称,界格清晰。棘梁山上水浒遗迹众多,山顶上有历时1500多年的“中原北齐第一大佛”和“千佛崖”,被誉为“鲁西石刻博物馆”。顺着侧面小路的台阶往下走在石崖上刻有《佛说大般涅槃经》全文,南北长15.6米,高3米有余,历经1500年,刻经清晰可见。
图片
白佛山
图片
白佛山石刻
图片
白佛山摩崖石刻现场
图片
考察团队在棘梁山
图片
考察团队在棘梁山合影
图片
棘梁山 僧安道一摩崖石刻
图片
棘梁山 僧安道一摩崖石刻
当天下午紧接着来到银山,它远看犹如坐落在“荒漠”之上的一座孤岛,在的背后却隐藏着僧安道一的石刻经文,结体舒张,自然天成。
图片
考察团队在银山
图片
考察团队在银山
图片
考察团队在银山摩崖石刻现场
第五天:
洪顶山、二股山
僧安道一刻经初期以东平棘梁山、银山和洪顶山为起点。5月1日,在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曹玉台书记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位于东平湖畔的洪顶山,亲眼看到僧安道一最重要的摩崖石刻“大空王佛”,四个大字依山就势,极富张力,带有浓厚的图像化色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散落在周边的石刻作品,也被我们一一探访,多处存在他的落款。山风为伴的登山路上,我们不禁感叹僧安道一书法造诣之精深。
图片
僧安学术研讨会暨赠书仪式(图为张强教授和曹玉台书记)
图片
洪顶山摩崖石刻“大空王佛”
图片
洪顶山摩崖石刻“大空王佛”
图片
考察团队在洪顶山
图片
考察团队在“大空王佛”前留影
下午在万兆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僧安道另一处被房屋保护的小尺幅“大空王佛”石刻现场。
图片
僧安道一以”凊“代“清”(二股山)
图片
僧安道一“手形书”(二股山)
图片
万兆平在二股山给大家讲解摩崖石刻
第六天:
曹植庙碑、南响堂山石窟
5月2日,在东阿县曹植墓观摩曹植庙碑,僧安道一风格的书体在规整的小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考察团的队友们在这块被玻璃罩起的石碑前仔细揣摩每个字独特的神韵。
图片
考察团队在看曹植庙碑
图片
曹植庙碑(局部)
下午从东阿县出发抵达河北省邯郸市,考察南响堂山石窟,走进石窟仿佛到了一个远离世尘,静谧安详的佛国极乐世界,一尊尊佛造像千姿百态。在这里不仅欣赏到北齐佛造像艺术,还在洞窟内看到大量僧安道一的刻经书体,两者的结合,让人肃然起敬。
图片
南响堂山石窟刻经
图片
考察团队在南响堂山石窟
图片
南响堂山石窟刻经
图片
南响堂石刻文字和拓片的对比
第七天:
北响堂、水浴寺
5月3日,大家先后来到北响堂寺和水浴寺,张强教授就僧安道一在石窟壁上的书法进行详细解读,也对佛造像有关的历史与形象美进行阐述。
当天下午,张强教授和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馆长赵立春在峰峰博物馆专门安排一场《僧安与响堂山石窟——重走僧安之路学术交流会》。张强教授将考察团队这一路有关僧安道一的刻石发现和“古意书体”概念建构做了详细分析。赵立春馆长则以《北朝刻经中的地论学派因素——以响堂山石窟为中心》为主题展开分享和探讨。
图片
考察团队在北响堂看石刻文
图片
考察团队在北响堂
图片
北响堂山石窟刻经
图片
图片
考察团队在水浴寺留影
图片
响堂山博物馆馆长 赵立春先生
图片
考察团队导师 张强
图片
重走“僧安之路”学术交流会现场
图片
重走“僧安之路”学术交流会现场
图片
重走“僧安之路”学术交流会团队成员现场合影
第一期重走“僧安之路”为期七天的行程圆满结束。特别感谢东平县文旅局相关领导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第一书记曹玉台对洪顶山僧安道一摩崖石刻及当地文化发展进行系统阐述。同时感谢一路走来为考察团队进行现场讲授的当地专家学者:泰安市岱庙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金、拓片制作者张奇、拓片专家、僧安道一研究者徐夫华(曲阜)、邹城文物管理中心研究员王子东、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东平县艺术摄影学会主席王厚选、万兆平(平阴)、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馆长赵立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