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超市变“在家吃饭解决方案”,锅圈食品值140亿吗?

图片
作者:苏杭
出品:洞察IPO
2023年了,你吃火锅会去店里还是在家?
近日,主打“在家吃饭”的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食品”)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招股书,华泰国际、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
自2017年开始,锅圈食品以“锅圈食汇”品牌开展火锅食材超市的业务,受到疫情期间居家场景的增加及“宅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上千家加盟商的支撑,近几年取得了较高增速。
但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消散,“在家吃火锅”的需求减弱,锅圈食品又该何去何从。
01
被疫情、资本催肥
2017年,“锅圈食汇”在郑州开办首家门店。
最开始,“锅圈食汇”的定位为“火锅烧烤食材超市”,店内的几百个SKU大部分围绕着火锅展开,包含肉类、海鲜、丸类、锅底、蘸料、蔬菜甚至餐厨具等等,产品多以小规格包装为主,更贴合年轻人爱尝鲜的消费习惯。
2020年1月,“锅圈食汇”门店突破1700家,在新冠疫情的三年时间中,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
对不少餐饮商家来说,这不亚于一场灭顶之灾,但对于锅圈食品来说,却是天赐良机。
由于餐厅不能堂食,外卖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对于平时基本不做饭,靠外卖“续命”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不需要厨师”的火锅就成为了不二的选择。
由此,锅圈食品在2020年新增门店2855家,根据当时的报道,高速扩张时期平均每天新开店超10家。
2020年-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锅圈食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65亿元、39.58亿元、71.73亿元,2021年、2022年营收增幅分别达到33.50%、81.25%。
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4329.2万元、-4.61亿元、2.41亿元。
锅圈食品也在此时踏上了资本的高速公路。
2020年3月、7月及2021年3月的A轮、B轮及C-1轮融资,锅圈食品分别拿到了2.53亿元、3.88亿元及18.57亿元投资。
2022年11月,锅圈食品通过发行注册股本39.1382万元来支付收购鹿邑县澄明77.3%股权的对价2.62亿元,锅圈食品将此视为C-2轮融资,按招股书中信息计算,此时其估值已经达到约140亿元。
而2019年10月,锅圈食品首次获得不惑创投、三全食品的4500万元、2500万元A轮前融资时,其估值大约为4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三全食品向锅圈食品股东杨明超、孟先进和李欣华受让股份的成本约为61.44元/注册资本,远高于直接向其增资的成本36.97元/注册资本。
截止目前,三全食品通过子公司成都全益共持股6.6%,为公司第五大股东。
02
“收割”加盟商实现扭亏?
锅圈食品如此高速的扩张,与采取加盟形式而非自营密切相关。
截至2022年底的9221家门店中,仅有5家为锅圈食品自营,其余9216家均为加盟店。
截至2022年12月,锅圈食品的签约门店数量突破万家,从一到万,锅圈食品只用了不到6年,而同样靠加盟扩大规模的“河南老乡”蜜雪冰城,用了差不多20年。
报告期各期,锅圈食品向加盟商销售产品的收入分别为总收入的98.2%、94.2%、90.3%,卖货给加盟商的模式也与蜜雪冰城殊途同归。
图片
图片来源:锅圈食品招股书
加盟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一个问题是,能否让加盟商赚钱才是这一类型的连锁企业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加盟商无法盈利,品牌方就难免被扣上“割韭菜”的帽子。
2020年8月,在锅圈食品如日中天之时,新京报对其宣传的平均10个月或1年即可回本进行了调查,在报道中,一位招商人员回应称“(平均10个月或1年回本)并不一定,做生意都是有亏有赢。”
截至锅圈食品递交招股书的4月3日,其门店网络的总数增至9645家。但仍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
随着开店的增加,每年关闭的门店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报告期内,锅圈食品已关闭的加盟店数量分别为28家、194家及279家,分别占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的加盟店总数的0.7%、2.8%及3.0%。
但无论如何,锅圈食品在2022年成功扭亏,迈过了新消费品牌的一大门槛,至于扭亏的原因,首先当然是毛利率提升。
报告期各期,锅圈食品的毛利率分别为11.1%、9.0%、17.4%。
招股书中表示,2022年的毛利率上升,原因包括推出利润率相对较高的新火锅及烧烤产品、购量增长及规模经济提升、收购上游产品厂商,及“由于我们已建立成熟的销售网络并加强我们的品牌知名度,我们于2022年向加盟商提供的销售折扣较少”。
至于主因是谁,那就见仁见智了。
03
火锅超市壁垒较低
预制菜赛道拥挤
随着政策的开放,疫情影响逐渐淡去,市场对火锅超市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认为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独立赛道。
原因首先就是行业门槛较低,锅圈食品等做的是“把火锅相关的食材单捡出来,放到同一个场景里”,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甚至于任何一家超市或者大卖场更改一下陈列就能做到。
此外,由于SKU较多,锅圈食品或者说大部分业内公司都走的是ODM、OEM路线,也就是贴牌代工。截至2022年12月31日,锅圈食品合作的食材供应商超过279名,对公司管理能力有较高要求。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锅圈食品的千页豆腐供应商泌阳县鑫发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因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餐饮服务被处罚,2021年因使用清洗消毒不合格餐具再次被罚;毛肚生产商重庆市凯鸿食品有限公司,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分别因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定量包装含量不符合国家规定、生产经营无标签或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原因被罚。
更主要的是,当“吃火锅”不再只能“在家”,又有多少消费者能抗拒更符合社交属性、不用准备食材、清洗餐具且遍地开花的火锅店的诱惑。
相关数据显示,巴奴火锅在2023年春节期间,河南多地的翻台率多次超过8,最高翻台达到8.81,呷哺呷哺集团的数据也显示,其新开门店在今年3月平均翻台率高达5,最高翻台率达18.4,创历史新高。
线下经济已逐步复苏,卷不赢赛道,那就讲述资本喜欢的故事。
在招股书中,锅圈食品自述为一个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品牌。
除了火锅食材,还提供饮品、一人食、即烹餐包(预制菜)、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等,但占比并不高,报告期各期分别仅占总收入的12.3%、12.7%及14.1%。
图片
图片来源:锅圈食品招股书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锅圈食品推出了方便速食品牌“憨憨”,产品包括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方便食品;2021年8月,又推出卤味品牌“卤拉拉”。
不过,这两个品牌的情况并未出现在招股书中,《洞察IPO》在“锅圈商城”小程序上搜寻不同地址的多家门店,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
最近,锅圈食品又盯上了“新风口”预制菜,推出了诸如猪肚鸡套餐、金汤肥牛套餐等产品。
虽然预制菜目前还只在爆发的前期,但赛道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
从盒马、叮咚买菜、钱大妈、永辉超市等前端零售部门,再到千味央厨、国联水产、安井食品等生产端公司,甚至但凡是食品相关企业都卯足了劲往预制菜里冲。
但预制菜本质上是对供应链的考验,目前锅圈食品旗下仅有三家生产肉制品、丸类及调料的工厂,及持股一家虾滑生产厂。
此外,作为以冻品为主要产品的锅圈食品甚至没有自建物流。报告期内,提供冷藏、运输等供应连管理服务的供应商B已由第三大供应商跃居成为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1.71亿元、1.98亿元、3.39亿元。
始终在“追风”的锅圈食品,这一次在预制菜上能随风起舞还是像此前的憨憨、卤拉拉一样“随风消逝”,面临的考验依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