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研究:神经科学家谈屏幕时代,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文 / 魔斯妈妈
图片
如果你问一个初中生家长,什么是最困扰的育儿问题?
大概率事件,答复都会和孩子不够自律有关。
如果你再问,孩子的什么行为最影响学习?
答复几乎都会聚焦在玩游戏、刷视频、看网络小说上。
如果把一个手机或者平板放在十来岁的孩子旁边,做一个类似于“棉花糖实验”的测试。我估计,99%的孩子都抵御不了屏幕的诱惑。
并不是孩子不知道滥用电子产品的危害,是他们真的无法抵御诱惑。
图片
一、每个父母都亟需一套有效解决孩子电子产品成瘾的科学方案
2019年,美国医学会权威杂志《儿科》上发表了一份令人担忧的研究。通过对大脑的扫描显示,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在屏幕前时间过长,大脑中的髓鞘形成水平会比较低,出现“脑白质异常”。
大脑白质是神经纤维聚集的重要部位。大脑白质出现空洞,神经细胞便无法正常连接,这将明显影响孩子的读写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不仅是针对小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孩子的整个认知功能发展都取决于他们大脑中髓鞘结构的完整性。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给孩子大脑造成的损伤将是永久性的。
同样是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为一种精神类疾病。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游戏成瘾人群已达27.5%,青少年比例高达30.5%。
沉迷电子产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育儿痛点。
很多父母把问题怪罪于孩子。觉得是孩子不懂事,才抵御不了诱惑。但父母不知道的是,这些科技产品设计的目标就是要让用户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他们的平台上。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广告商里收取更多的费用,资本市场上公司的价值才会更大。
这些产品的背后,是大批的电脑工程师、心理学家、营销专家在专门研究如何让用户成瘾。一个小小的点赞为什么是红色的,而不是绿色的?因为红色更能够获得关注。为什么是心形的?因为这会让你产生社会认可的心理暗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实际上藏着很多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原理。
试想,这样的诱惑是一个未成年孩子能够抵御得了的吗?
图片
那些科技公司的高管们是最了解背后真相的。创造产品的他们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触碰这些产品。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规定他的孩子们在14岁以前不能拥有智能手机,并且这个时间越晚越好。乔布斯、库克都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类似的态度。
父母不能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电子产品成瘾、自控力不足的问题,更不能强行管制、妄加指责。毕竟18岁以后,孩子步入大学,父母根本无法管束孩子。那个时候,如果孩子不懂得健康使用电子产品,将会贻害终生。
屏幕时代,每个父母都亟需一套能有效解决孩子电子产品成瘾的科学育儿方法。
图片
二、培养自控力之前,要先明白是什么在让孩子失控?
想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孩子的自控力。想引导孩子更健康的使用科技产品,就要先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们是如何被科技影响的。
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够最终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最近我读《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这本书深受启发。
这是一本专门针对青少年科技产品成瘾问题给出权威解决方案的书籍。作者希米.康博士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是加拿大知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专注于人类大脑研究、成瘾问题研究已经超过20年了。
在书中,希米.康博士运用最前沿的神经科学知识,解释了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和网络如何影响着青少年的大脑和行为习惯,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成瘾、焦虑、网络欺凌、孤独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方法。
图片
希米.康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自控力与我们人体内的神经与生化机制息息相关。人体内有五种主要的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皮质醇、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它们分泌的多少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精力、心态和行为。
1、科技公司的秘密武器:利用多巴胺的奖赏系统让我们欲罢不能
Facebook创始人帕克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多巴胺是推动公司大获成功的秘密武器。
前面我们提到,所有的科技公司产品都会不遗余力地吸引用户。这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刺激人体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会给人带来渴望的感觉,产生做事情的动机。
一些产品在刺激人体多巴胺分泌的同时,还会减少人体催产素的分泌。这会让人感到孤独、焦虑,情绪低落。人们为了对抗这种不适感,会想要更多的多巴胺。于是不断返回屏幕,进入多巴胺上瘾的恶性循环。
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考,更难抵御诱惑。但另一方面,青少年更喜欢冒险,追求新奇和同伴认同,因此他们常常会在多巴胺的驱动下,干出“蠢事”。
2、刷刷朋友圈和短视频可以帮助孩子减压?事实恰恰相反
社交媒体上,人们总喜欢晒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些经过包装的表现看起来是在传播美好,实际上常常会令看到的人感到不安。
父母可能无法想象,很多青少年已经深受其害。他们将自己乏味的生活和朋友圈、短视频中滤镜下的生活作比较。然后发现“我不够漂亮”、“我的鞋太土了“、”“我不够聪明”、“我的成绩还不够好”……
希米.康在《屏幕之下,重塑孩子的自控力》这本书说,几乎没有多少青少年能够培养出足够的情感资源来应对社交媒体信息带来的冲击和不安全感。他们因此感到焦虑、孤独,甚至羞耻。这些思想上的压力,会让人体分泌大量不健康的皮质醇。
过量的皮质醇释放会导致睡眠不足、焦虑和抑郁。它还会导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以及肠道问题,肌肉萎缩,骨骼生长停止和发育迟缓,甚至使大脑的结构遭到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显然不可能有更多的能量来支持学习和成长。
图片
3、网络暴力无处不在,孩子必须学会甄别与回避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布雷迪曾经和他的团队在2017年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分析了大约50万条推文,想要确定为什么有些推文能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却连水花都没有。最后他们发现,一条推文包含的“道德情绪”越多,也就是越愤慨,被转发的次数就越多。
这意味着,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并不是简单地反射给孩子真实世界的愤怒,而是在推波助澜地创造一个愤怒的世界。
年轻人常常会被这样的情绪裹挟,把目光总是聚焦于外界。这只会让他们越来越看不清事实的真相,盲目地愤怒。现在,我明白了网络暴力本就是网络相伴相生的产物。我们很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就成为了网暴受害者或者施暴者。
而希米.康博士告诉我们,对内在目标的追求才会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神经物质。它能给人带来安宁和平静的感受,还能提高人的积极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关爱自己,关爱身边的人,还会让人体分泌催产素。这会带给人安全感。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刻意远离一些网络热议的话题,多关爱自己,聚焦自己的生活,才不会陷于失控之中。
图片
网络科技给孩子自控力发展造成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很多电子游戏打着激发孩子想象力,开发智力的名头。但实际上大部分游戏都是被动角色游戏。孩子能在游戏中操作些什么,早已是系统设定好的。这样的产品恰恰抑制了想象力所需要的神经突触连接。
这些真相,都是父母在控制孩子使用科技产品之前,必须要跟孩子讲清楚的。孩子了解真相,做个明白人,才不会沉迷电子产品不能自拔。
三、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电子产品成瘾的困局呢?
市面上谈自控力的书有很多。但是像《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这本书能引入如此多实证研究成果,并且给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着实不多。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足够专业,而且足够贴心。书中每一章都根据章节所讨论的重点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孩子自控力,正确使用科技产品的方法。读的时候我就在想,不愧是心理学家写的书。果真相当了解读者心理,原理、案例、方法都梳理得非常清晰,可读性很强。
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冥想、睡眠、音乐、运动、游戏、饮食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改善自控力。当然在改善的过程中,父母的爱与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睡觉时,大脑还会将我们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取的重要信息进行归档,舍弃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内容,保留有价值的内容。
大脑并不太会区分想象与现实。可以让孩子多想想快乐、感激、爱和骄傲的时刻来唤起积极的情绪。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释放,来巩固大脑中有益的神经通路。
尽量将积极正面的情感,比如好奇、自豪、愉悦带入到一项任务中。
本书的最后,希米.康博士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治疗级”方案——六周六步法,帮助孩子乃至整个家庭养成健康的科技产品使用习惯,提升自控力。这个方案已经在线下帮助了无数孩子摆脱了电子产品的影响,被大量成功案例验证有效。
图片
整套方案分6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配有专业的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比如”SMART目标模型”、“海豚KEYS”、“决策均衡”等等。考虑到篇幅,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跟大家分享了。
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走马观花的看这套工具。
一定要沉下心来,按照书中的指引一步步去操作。这样才会有效果。有些父母看了,可能会觉得这也没啥啊。还有的会觉得,前两步不太重要,快速掠过,直接做第三步。这些都是错误的。
结合我的育儿心得和多年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体会,我想告诉大家,哪怕只是一句问话,一次倾听,都很有讲究。做得不到位,结果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把书上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反复读几遍。做得效果不好,回过头来再学习。相信你会收获更多。
好啦,关于《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这本书,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希米康博士说,那些能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帮助自己学习、成长的年轻人,才是真正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成果的人,才是未来的希望。希望你的孩子正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