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远古时代的这支笛子,却能吹出世界标准音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其实中国也是音乐的国度,中国的音乐史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今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就是很好的例证。
图片
贾湖骨笛
据报道,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已有7800至9000年历史的骨笛。这些骨笛是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出土的这些骨笛在历史和音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这些出土的骨笛按照年代早晚,可以吹奏出五声、六声至七声音阶。
其中有一支编号为M28220的骨笛的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即使跨越了近9000年的漫漫时光后,这支骨笛仍然可以吹奏出《小白菜》的曲调。
图片
更为神奇的是,这支骨笛吹出来的6音,与现今音乐界统一规定标准音完全相同。众所周知,现今音乐界统一规定了一个标准音,就是A6,它的频率是440赫兹,这样全世界的乐器在调音高的时候,都会以这个标准音为准。
在8000年前,生活在河南贾湖村附近的先民们,在制作乐器的时候,竟然与现今音乐界统一规定标准音高度吻合,这真是非常令人惊奇的事情。
这些出土的骨笛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古代文化、古代人类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令人更加钦佩和敬畏我们的先辈们,他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却能够创造出如此卓越的乐器,这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巨大赞美。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一批骨笛,有四十多支,贾湖遗址是距今9000年—7800年的一个人类文明遗址。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这些骨笛多为七孔,个别为二孔、五孔、六孔或八孔,今藏于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骨笛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管器。其出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
图片
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人们认为在先秦之前只有五声的调式,七孔骨笛的出现改写了这一历史,它可以吹出标准的七声音阶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图片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它展现出一幅准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互辉映。
在贾湖遗址的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陶、石、骨等各种质地的遗物5000件,大量的稻壳和炭化稻粒、炭化果核、中华鳖、扬子鳄、龟、鲤鱼等各种水生物,以及鹿、猪、狗等动物骨骼。审视沉睡千年的物件,8000多年前的场景似乎重现眼前。
那时的贾湖,波光潋滟,水草丰美,梅花鹿、野兔奔驰而过,獐、麋饮水嬉戏,丹顶鹤、天鹅翩然起舞。聚落内外,榆、柳、桑、梅等乔木迎风摇曳;聚落周围,是人们种植的片片稻田,偶尔还能听到悠扬的笛声。
图片
贾湖人过着定居的生活,聚落有一定布局,居住的房屋以椭圆形为主,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或浅地穴式。折肩壶、双耳罐、圆肩圆腹壶、筒形角把罐……虽然陶色不纯,烧制 火候不够,但这些粗朴的陶器成了贾湖人主要的生活器具,拓展了食物品种 改进了烹饪方法。
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考古人员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这将中国丝绸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
图片
8000多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掌握了原始的酿酒技术。通过对陶器壁上的沉积物进行化验分析,考古人员发现附着物内有酒石酸的成分,主要原料可能是稻米、蜂蜜、山楂和野生葡萄。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纪录,成为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酒相关的实物资料。
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有装饰品、葬龟、叉形骨器等成组随葬品,这表明贾湖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遗址内还出现了 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
贾湖遗址将神话变成了现实,像农业耕作、陶器制作、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画、阴阳观念、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在贾湖一一成了事实。
图片
贾湖骨笛的发现
1961年,舞阳县文化馆干部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他在薯窖和土井断壁上,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人骨和红烧土等遗物。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到在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自1983年起,国家和省、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复查,30多年发掘8次,40多支截取(鹤类禽鸟)尺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重现人间。
1986年5月,考古专家张居中和他的同事在清理M78号墓时,忽然发现,墓主人股骨旁,放置着两件基本完整的骨器,形状很像今天的笛子,管身上还有7个大小一致、排列均匀的接音孔
图片
1987年5月14日在M282号墓再次发现两支骨笛,其中M28220的测音和试奏确定了骨笛作为乐器有大致音程关系等相关音响数据。贾湖骨器制作水平高超,箭头、骨镖制作精细,骨笛的制作更反映出贾湖人具备了高超的计算水平
多年来,考古界、音乐界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 大发现,但专家仍提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谜团:贾湖骨笛的音孔直径仅为 0.1—0.3厘米,但细致而圆整,贾湖人钻孔的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其中一支骨笛留下的三处计算开孔的痕迹,使我们对贾湖骨笛制作的复杂过程充满好奇。
究竟先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的位置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人,在没有任何调音工具的情况下,居然能制作出任何音程都不超过5个音分差的骨笛,其中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
图片
贾湖骨笛的材质与制作工艺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编号M28220的这支骨笛的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这支骨笛不但保存完好,跨越8800多年后,仍然可以吹奏《小白菜》。
贾湖骨笛的拥有者并非一般人,他们可能是有特殊身份、地位和权力的人,比如聚落的巫师、酋长、祭司等。在数百座贾湖墓葬中,有骨笛的墓葬仅占一小部分,但规模都很大,陪葬品都很丰富,同时发现有龟甲、叉形器等巫术性质的器具存在,墓主人均为壮年男性。
贾湖骨笛曾断为三截,但墓主人并未舍弃,而是在两处折断的笛壁上,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后继续使用。可见它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
图片
骨笛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为何先民如此偏爱丹顶鹤呢?鹤鸟瑞羽奇姿,作为瑞祥之鸟,自古备受推崇和喜爱。
鹤鸟的项管长达1米,是人类气管长度的五六倍,其末端呈环状,盘曲于胸骨之间,引颈而歌,可引起强烈共鸣,声音可传到数千米以外。
在原始聚落中,骨笛必然不是单纯的乐器,它或是召唤狩猎的响器,可以用乐音来与神人沟通,述说整个氏族的心声和诉求。
大量史料表明,音乐在原始社会中与宗教、祭祀等的活动紧密相关。音乐的音阶音调进化源于远古人类对未知自然认知的深入、情感的多重表达,以及与万物神灵的交流方式
图片
总结
从1983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挖掘后,贾湖遗址只呈现了二十分之一的面积。虽然未来完全有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骨笛,但目前出土的40多支骨笛已经足够表明贾湖人在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中的超前性了。
从骨笛的制作可以看出,贾湖人已经有百以上的整数概念,掌握了整数的运算法。这为研究我国度量衡的起源及其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此外,这里曾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规整;大量人工栽培粳稻粒,以及石磨盘、磨棒表明生产方式的成熟;被圈养动物的骨骼表明家畜驯养已经开始;陶器上的附着物表明他们已经掌握酒的酿造方法;刻在龟甲、骨器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原始文字已经开始被使用。
图片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管乐器,对于世界音乐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它让我们见证了史前先民对乐音的感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从二孔到七孔、八孔,从无意到有意,贾湖人对音乐的不断探索和对音乐的追求彰显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