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的农场” 和暴躁老头主人

昨晚念念不舍的刷完了农场节目的第二季,至此只能等着还没拍完的第三季了。对大猩猩这个暴躁老头路转粉,转的几乎是骨灰级粉丝。暴躁又犀利!太能耐了!
同时配合着看完了根据第一季翻译的书《克拉克森的农场》,英文名字就是农场名《Diddly Squat》。英文版应该更有趣,言辞更劲爆吧,我觉得。‍‍‍‍
图片
深夜看完这些有点刺激,睡虫都刺激跑了。我看这书以及节目第二季的舒爽感和憋屈感,硬生生的让我找回了多年前在美丽国做事各门路被堵的憋屈劲儿。明明事情的规划逻辑上都合情合理,但就是这里也得不到支持,那里也各种收到搪塞。每天都能收到如密网般的各种拒绝,提醒着你美丽的想法很美丽,但,就是实现起来很困难。都好像说不出困难在哪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都仿佛合理,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就像老头没弄成的餐厅一样,因为各种别人的理由,最后成不了。
其实现在回头想起来也不能说任何人错了,就像这节目里一样,谁也不能说错了,就是大家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带来的无力感。有时候不知道是看到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但是不能这样做,觉得舒爽些,还是看到对方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你的立场,觉得更真实。这种情绪讲多了感触都要错乱了,像无头苍蝇似的。
图片
我笑大猩猩在农场餐厅的墙上装了带灯字,写着“Yes,we have no vegetarian food.(是的,我们不提供素食)”。不是笑话他,我觉得挺对的。当然了,肉本应稀有也贵,所以肉少蔬菜多的餐某种程度上才是最正常的。严格的素食需要更为严苛的条件去满足,而很多时候本地农场或是餐厅是做不到的,它们能做到的是有什么卖什么,这才是最符合乡村经济的模型。‍‍
严格遵循乡村经济和环保的话,本地理事会的要求是没错的。虽然我觉得常温品也不能贩售会有点过头了。常温品比如干果,T恤本来就是用来丰富贩售内容的,且运输成本相对低。如果常温品也不可以,那……真的只能是大猩猩那种买了送的玩法,否则真的是没有太多可以卖的。‍‍‍‍‍‍‍‍‍‍‍‍‍‍‍‍‍‍‍‍‍‍‍‍‍‍‍‍‍‍‍‍‍‍‍‍‍‍‍‍‍‍‍‍‍‍‍‍‍
这就是现代人生活诉求和现代环保的本质性鸿沟。我们希望产品丰富多样,且能常换常新,这部分绝对包括吃,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但是我们希望丰富且新鲜,质优且便捷,哦还要价格合适。这很大程度上是种悖论。‍‍‍‍‍‍‍‍‍‍‍‍‍‍‍‍‍‍‍‍
在单一土地上,或是有限的范围内多样化代表着产量无法最大化(不一定适合这个气候,所以得小心伺候,但是也不一定有好收成),同时针对产量最大化设计的机械和规则使得投入也增高了,原始成本一涨再涨。最后产出的菜是新鲜,但是它未必就便宜。‍‍‍
图片
只有最适宜这片土地的恐怕才是最便宜的,机械便宜,维护成本低,产量高。但是最后采摘会变成个问题。于是没人摘就只能烂掉。大猩猩在书里写到,“本地人说这里的土壤不怎么样,更适合种粮食作物,养羊也可以,但就是不适合种菜。去年,为了证明他们错了,我决定种十几亩土豆,打一打他们的脸。在我填了摞起来差不多有1米高的表格之后,政府终于给我发了许可证。于是4个月后,我就收了40吨土豆。这个产量颇为尴尬。收购商看不上眼,派卡车过来拉还不够油钱。可要在路边摆摊零售,那就不知道要卖到猴年马月去了。我自己想办法卖出去了1吨,烂了38吨,剩下的我干脆无偿送给村子里的老人们了。”‍‍‍‍‍‍‍‍‍‍
读到这里,或者你看过B站上这一集(看看弹幕了解更多),我就多少能够想象国内的农民的困境。光有好产量还不够,要能运的出去,卖的出去。可是农民们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都卖出去。‍‍‍‍‍‍‍‍‍‍‍‍‍‍‍‍‍‍‍‍‍‍‍‍‍‍
图片
这就是我们吃饭的困境。都市巨大的消费力在过往创造了一种似乎触手可及但又不那么贵的健康生活方式,但事实上,现在一切可能正在慢慢被打回原形。除非是你的菜园字里种的,否则你挣的钱,很大一部分花在买吃的上了。“新鲜”和“产地直送”常常代表着高昂的运输费用,而且使用大量的燃油,那么到底是不是环保呢?‍‍‍‍‍‍‍‍‍‍‍‍‍‍‍‍‍‍‍‍‍‍‍‍‍‍‍‍‍‍‍‍‍‍‍‍
可是如果产地真的产量巨大又不能全卖掉,本地消化不了那么大产量的情况下,也只能运出来贩售。一旦运出来贩售,就必须考虑在路上消耗的时间,否则可用量会打折,损耗会增加,那可能就得提早采摘,换种方式保存?那么到底算不算新鲜呢?
大概我们也没想到,到了今天,吃口好饭变成了最大的烦恼之一。‍‍‍‍‍‍‍‍
近期我看了个讲未来人回答问题的视频。被问到未来吃饭问题的时候,对方回答到在未来,水果和牛奶最贵,只有富人才吃得起。也许真的会变成那样吧。‍‍‍‍‍‍‍‍‍‍‍‍‍‍‍
Enjoy and treasure your food. ‍‍‍‍‍‍‍‍‍‍‍‍‍‍‍‍‍‍‍‍‍‍‍‍‍‍‍‍‍‍‍‍‍‍‍
可惜餐厅关了,否则倒真的希望有机会去打个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