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巩六件事,当曲协主席有些“委屈”,相声剧并不是小品

用什么现象能证明代沟的存在?比如“冷门歌手孙燕姿”。
冯巩就任新一届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之后,代沟现象也出现了,例如“小品演员冯巩”。
本着消除代沟和科普大众的原则,本文从六个方面简单、立体介绍一下冯巩。
图片
一、非凡家世
知道冯巩的人,估计都知道他是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的曾孙,冯巩曾经在《建党伟业》里饰演过曾祖,那扮相让人不得不感叹老冯家的基因强大。
冯国璋给后人定了一套字辈“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冯巩祖父冯家遇,父亲冯海岗,他原名冯明光,他这辈没按字辈。冯巩儿子原名冯诚诚,后自己改名冯开诚。
冯巩父系家族名气很大,曾祖大总统祖父民族企业家,殊不知冯巩的母系家族同样显赫。
冯巩母亲刘益素是“京东第一家”刘家,这个刘家发迹于清朝道光年间,到清末民初时已经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和荣家并称“南荣北刘”,和东北牛家并称“关外牛关内刘”,刘家帮曾国荃买过军火,帮曹锟买过总统,帮张作霖发过军饷,实力不是一般雄厚。
刘益素的祖父刘坦是慈禧的干儿子,刘坦给儿孙们请过一个美国家教叫魏德迈,就是后来的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军上将魏德迈。
冯巩这个家世还真就不是一般显赫,与之相对应的是,冯巩还真就不是一般低调。
图片
二、相声顶流
冯巩1957年出生,16岁时创作相声《尊师爱徒弟》受到马季关注,20岁时在辽宁沈阳法库调兵山参军入伍,22岁退伍,23岁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27岁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29岁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当时的搭档是刘伟。
1989年冯巩和牛群搭档登上央视春晚,从此,这对黄金组合逐渐成长为相声界的顶流。
图片
有人说春晚必不可少的是本山大叔,那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情了,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春晚必不可少的节目是牛群冯巩的相声。
牛群冯巩的相声兼具了讽刺、娱乐和时髦等特点,他们是九十年代最红的笑星,也是当时的相声界顶流,代表作太多了,有《小偷公司》、《办晚会》、《点子公司》、《拍卖》和《坐享其成》等等一大批优秀相声作品,至今还有很多人在怀念他们俩当年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
值得一提的是,牛群冯巩的相声里并没有太平歌词、《八扇屏》和《探清水河》。
图片
三、非遗相声
2022年中国广播艺术团申报冯巩和赵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代表性传承人,从各方面情况看,冯巩通过审批和公示正式成为相声非遗传承人的可能性极高,几乎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相声非遗传承和宣传上,冯巩做出的贡献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非遗相声大会,这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牵头主办的相声盛会,冯巩则是领头人。
在冯巩当选第九届中国曲协主席和成为国家级非遗相声传承人后,相信之后的非遗相声大会将会更加精彩也更具影响力,有希望成为我国相声行业对外交流展示的优秀平台。
图片
四、货真价实影帝
在谈到相声演员跨界时,经常有人提到范伟,资深一些的人还会想到刘威,实际上,作为真正的相声演员,在影视剧取得成就最高的人里还有冯巩,当然还有他的老搭档牛振华。
本世纪初的时候报纸上曾有一个漫画:IT业最会说相声的是姜昆,生意人里最会说相声的是侯耀文,电影界最会说相声的是冯巩。
上世纪八十年代,冯巩还没在相声成名时就已经开始演影视剧了,《业余警察》、《笑破情网》初试牛刀,《那五》则成了他当时的代表作,还改编出了很多相声。
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巩进入电影高产期,《离婚合同》、《站直啰!别趴下》、《狂吻俄罗斯》、《埋伏》和《没事儿偷着乐》一部比一部经典,先后拿到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和金鸡奖最佳男演员,一度被电影界人士视为“耻辱”:咱们让一个说相声的拿到金鸡奖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冯巩作为导演又贡献了几部很有哏儿的电影,代表作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和《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很多桥段至今还是短视频平台经典素材。
图片
五、曲协主席
有人在冯巩当选第九届中国曲协主席后用了“高升”二字形容,这其实不太符合现实情况,事实上,冯巩当曲协主席甚至有些“委屈”。
在当选中国曲协主席之前,冯巩担任的主要职务有四个,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总监、民革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
民革中央副主席是副部级,中国文联是中国曲协的上级单位,文联副主席是副部级,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是中国曲协的兄弟协会。
也就是说,如果只算中国文联内部组织架构的话,冯巩担任中国曲协主席则有些“低职高配”的意思,他当中国文联主席才算“高升”,当曲协主席确实有点儿“委屈”,相当于副省长兼任普通地级市市长。
没办法,姜昆卸任之后,中国曲艺界号召力最强、影响力最强、能力最强和口碑最好的人,除了冯巩,你很难再找出第二个,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图片
六、相声剧不是小品
前任曲协主席姜昆被人“误解”,有些是恶意的,有些是真不懂。
现任曲协主席冯巩同样有“误解”,比如“小品演员冯巩”,这中间有些是恶意的,完全把冯巩那么多经典相声刻意忽略,还有些则是真不懂,错把相声剧当小品。
小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小品其实是喜剧小品,也就是狭义的小品。
比较公认的说法,喜剧小品的源头是陈佩斯朱时茂在1984年春晚上的《吃面条》,85春晚上的《拍电影》也是这个小品的后续。
喜剧小品从诞生起就非常像相声,因为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是姜昆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手把手指导排练的,中间融入了大量相声元素,在审查时有位编导提了一个意见:这不还是相声嘛,逗哏是陈佩斯,捧哏是朱时茂,无非在表演上更加丰富罢了。
包括后来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姐夫与小舅子》以及《打扑克》等经典小品,其实都有大量相声元素,包括《招聘》也很像群口相声,甚至包括《昨天今天明天》都使用了很多相声三翻四抖以及吃了吐之类的搞笑方法。
这些喜剧小品如果按照相声行业划分的话,其实都可以划入相声剧范畴。
图片
相声剧诞生于解放前,有些相声艺人将一些表演性质比较强的相声和京剧等表演形式结合,排练出了相声剧这种表演形式。
解放后,北京曲艺团等团体也排演了不少相声剧,这些相声剧的诞生时间都早于1984年的喜剧小品《吃面条》。
姜昆的《回眸望九》和《明春曲》以及德云社的《中国相声史》则属于大型相声剧。
图片
严格来说,相声剧比小品诞生时间早得多,喜剧小品则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相声元素,二者很相似但不能混为一谈。
打个比方,相声剧是冲锋枪,小品是突击步枪,你可以说突击步枪像冲锋枪,不能说冲锋枪像突击步枪。冯巩手里拿的是芝加哥打字机,你不能因为他的枪能连发就说那是AK-47。
或者说,相声是大伯父,喜剧小品是侄子,相声剧则是喜剧小品他大伯家的堂哥,辈分不能乱,称呼更不能乱。
所以,谁说孙燕姿太冷门,你就知道他太年轻,谁说冯巩是小品演员,你就知道他不光太年轻,还是个“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