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是如何诊断抑郁症的?为啥不同大夫对同一个人会诊断不一样?

很多人对精神科大夫下“抑郁症”诊断的过程感到好奇:抑郁症看不见、摸不着,大夫是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这个病呢?
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属,他们到公立医院的精神科看病时,往往有两种不同的体验:
第一种,大夫的问诊时间不长,但开的检查单却是长长一大串。比如CT、B超、甲状腺检查、激素检查、大生化检查等等。这种情况在实力雄厚的大型公立医院或精神科专科医院尤其明显。
家属很疑惑:我孩子明明是情绪和心理出了问题,医生让孩子照一下脑部CT,这我能够理解。但其它那些检查跟这个病有什么关系?医生是不是乱开检查单?过度诊疗?
第二种,精神科医生什么检查单都没开,甚至连量表都没让患者做,只是简单听患者和家属说了一下情况,看了患者之前的病历,又问了三五个问题,就下了抑郁症的诊断。
有些父母对此也接受不了:我都还没说清楚孩子的情况呢,医生就打断我,什么检查都不做,前后连10分钟都没有,下诊断那么草率,这医生也太不负责任了!
应该说,这些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得病了,家长本来就非常焦虑,甚至对疾病感到恐惧。再加上现在很多大医院的精神科挂号很难,如果患者、家长遇到上面两种情况,确实会非常烦躁、失望,甚至可能会怀疑大夫的医德和水平。
而且,外行看内行,一般大众确实不懂得抑郁症诊断的“门道”,大夫也没时间解释,自然容易有误解。
所以,虽然抑郁症的诊断看起来好像是专业话题,但其实很有必要跟患者、家长深入浅出地作出解释。当诊断准确了,患者、家长对此也认可了,愿意积极接受治疗,患者才更有可能加快康复。
而且,抑郁症的诊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放在所有大夫的眼里都一样的。
希望以下的分析能够帮助患者、家长们更客观、理性、深入地看待“抑郁症”这个诊断,降低焦虑和恐惧,这个病也就更容易康复。
01、抑郁症的诊断并不是“对症状打钩”那么简单
直到现在,仍然有人会怀疑:
抑郁症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很多抑郁症患者没有生理上的病变,身体没有问题,只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抗压能力较弱。但精神科大夫还是给他们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开抗抑郁药,这合不合理?
在此再简单强调一下,抑郁症只是大众的俗称,它的真名其实是“重性抑郁障碍”。只是在中文语境里,“障碍”和“病”这两者分得不太清。
在医学上,“障碍”这个词本来就跟传统的生理疾病不同。它指的是个体出现了一些精神心理或者行为上的表现,让人很苦恼,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比如“读写障碍”,患者的听力、视力、大脑检查都正常,但就是在读写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现在精神医学界也还没找到确切的病因。
所以,抑郁症本来就是症状学诊断,是症状学诊断,是症状学诊断!这个病的诊断本来就是只看表面症状的,只要患者的症状符合诊断标准,又基本上排除了其他疾病,就可以下诊断。
如果因为患者身体很正常就质疑“抑郁症”不是一种“病”,这是弊大于利的。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这个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目前世界上有2个权威的诊断标准,一个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另一个是最近世卫组织出台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以下是DSM-5中关于抑郁症(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
A. 在同样的2周时期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不同的变化,其中至少1项是下列的1.或2.
1.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流泪)
2. 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乐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
3.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来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
4.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5.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6.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7.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到内疚(可达到妄想程度,并不仅因为患病而自责)
8.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
9.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它躯体疾病
D. 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E. 从无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既然只需要看外显症状就能诊断,那是不是不需靠医生,自己也能判断?比如做自评量表?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现在互联网发达,大众确实能查到很多抑郁症自评量表。比如最经典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这个量表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测量者的近期心境。如果大众自测后发现达到了抑郁的分值,那并不是说你就得抑郁症了,而是你最好考虑一下去找精神科大夫看一看,判断是否得了抑郁症。就算暂时不去看大夫,也要高度重视自己的精神心理状况,及时调整。
还有,国内有很多心理咨询师的经验丰富,他们也能较全面地掌握抑郁症的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但是,会辨别不等于能够下诊断。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只有符合资质的执业精神科医师,在符合资质的医疗机构内,才能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
至于其他人士,无论有多了解抑郁症,都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因为抑郁症的诊断其实是严谨、科学的,看症状表现固然是主要的,但还要借助其他方法来综合判断。
首先,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表现,听患者和家属讲述症状,心里就有了大致的想法。医生还可能让患者做一些专业量表,通过患者的答案寻找更多隐藏的症状。
医生还要排除一个可能性:患者的抑郁症状会不会是身体疾病导致的?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激素低下、维生素 B12 或者叶酸的缺乏等,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状。那严格来说,这就不属于真正的抑郁症了,应该主要针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这叫“排除性诊断”。
有的医生让患者做脑部相关的检查,部分原因也是同理,要排除脑部有没有明显的病变,所谓的抑郁症状会不会是这些病变导致的。
当然,有的检查是测海马体的,看是否高于或低于常规值。因为抑郁症患者与海马体有一定关系,有的患者会出现异常,有的则不会。这个诊断主要是用来辅助大夫做判断的。至于通过一些所谓的仪器来检测大脑神经递质浓度,这有忽悠之嫌,即使是公立医院。
以上就是有的精神科医生会让患者去做CT、B超、激素水平等检查项目的原因。
除了“排除性诊断”,精神科大夫还要进行鉴别诊断。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解过,患者有抑郁症状,并不代表TA一定得了抑郁症。因为双相情感障碍也会出现抑郁发作;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病情一直没法缓解,也会继发重度抑郁发作。
这两个病症和抑郁症的鉴别本来就是有难度的,很多大夫也未必能看得准,更何况是普通大众。如果误诊了,治疗方案就难以起效,还会影响患者维权。而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鉴别诊断,也是很多患者和家长关心的话题,我们还会推出分析文章。
有些患者的病情很复杂,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甚至还有强迫症状,那医生就得判断以哪个诊断为主,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就算明确患者是抑郁症了,那是否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如果有,后续的治疗方案就大有不同。
所以,抑郁症的诊断并不是真的只需对照症状,而是有一连串规范而专业的流程,很多时候需借助一些检查项目。普通大众、包括心理咨询师并没有条件进行这样的严格诊查。
而且,如果做得再专业、再严谨一些的话,精神科大夫除了要看患者有没有抑郁症之外,还要判断患者是否有人格异常,是否合并成瘾疾病等等。
比如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其实有偏执型人格改变,比较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不过他们仍然以内归因模式为主,有时可能会对家人动怒,但一般不会伤害其他人。
又比如有的患者伴有暴饮暴食的症状,或者购物成瘾、甚至是“骑车成瘾”;他们平时情绪低沉,但一吃美食、一买东西,或者骑车时,情绪就很兴奋。
可惜,很多大夫并不了解人格异常和成瘾疾病,对这两方面容易漏诊,也容易把“抑郁症合并成瘾疾病”看作是双相障碍,出现误诊。
现在,有的神经内科医生也会对患者下抑郁症诊断,严格来说法律是不允许的。只不过,有的抑郁症症状跟脑部神经有一定的关系,部分神经内科大夫对此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而且,很多患者、家长有病耻感,不愿意去看精神心理科,更愿意去神经内科。
但其实整体来说,神经内科医生缺乏精神科诊疗经验,难以进行学科内的鉴别诊断,也缺乏相应的治疗经验。希望患者、家长们慎重。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如果怀疑自己或亲朋好友得了抑郁症,要到正规的精神科就诊,以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为准。
这里还想提一下量表的使用。有的人认为量表里都是一些一成不变的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小部分患者甚至会非常不配合,故意不按实际情况填写。
其实,量表的作用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抑郁症属于症状学诊断,那大夫就得问患者有没有相关症状。如果每个问题都对那么多患者问一遍,诊疗效率会非常低,利益受损的还是患者群体。
所以,对于一些常规的问题,医生可以提前让患者做量表,提高效率。而且,量表可以将患者的不同情况尽量转化为客观数值,尽量减少了大夫问诊时的主观性。另外,量表题目中一般设计有测谎题,容易测出答题人是否存在撒谎。
希望患者和家属们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和流程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要尽量配合精神科医生的诊察。
02、为何大夫问诊不到10分钟,就能下诊断?
而对于第二种就医体验:医生不让做量表,也不开检查单,问诊甚至不到10分钟就诊断抑郁症,这又该怎么理解?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两个:
第一是大夫实在是太忙了,挂号量太大了,尤其是那些有名的精神科专家、主任医师;
第二是大夫的经验非常丰富,患者也往往不是第一次看精神科了,大夫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诊断。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旁人看来,这些医生可能显得没有耐心,话不多,草草下诊断。但其实他们经过长年的临床积累和专业训练,脑子里有清晰的思路。
从患者和家属走进诊室那一刻起,医生就飞快地捕捉有用的信息,比如表情、穿着和肢体语言。
如果通过问诊,医生感觉相关信息捕捉得差不多了,眼看后面还有一大堆病人,他们可能就会打断患者和家属的话,再挑关键的点进行询问,查漏补缺,翻看一下病人以往的检查结果,作出排除和鉴别,基本就可以得出判断了。
从这个角度看,在精神科病人多、医生少、高水平医生更少的现实情况下,这种问诊方式其实是很高效的。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专家、老专家。这往往不是草率,而是经验的浓缩。
有没有个别精神科医生确实是责任心不足,专业水平不足,诊断时马虎了事?有是有,但肯定是少数。
当然,我也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孩子得病了,家长心里有千般怨、万般苦,但大夫留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却那么少,家长和患者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
但这个难题涉及医疗改革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还涉及精神病学的局限性,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希望患者和家属理性对待。
所以,建议家长和患者可以提前了解各大医院和专家的信息,提前总结好患者的信息和病情,切忌诉说病史时不着边际。如果对医生的诊断有所疑问,多找几家医院、几个医生看看,综合判断,这是完全可以的。
03、抑郁症诊断没有“金标准”,它是动态变化的
上面介绍了很多关于抑郁症下诊断的流程和“门道”,大家只要了解一下,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而以下说的内容,可能更加值得患者、家长关注:
哪怕一个非常权威的、专业的、经验丰富且敬业的精神科大夫,把患者诊断为抑郁症,这也不代表患者就绝对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不是绝对的。它在不同大夫的眼中会有所不同,它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
1955年,有国外学者统计后指出,情感障碍患者的患病率大约为0.3%到0.4%。
到了1983年,有学者认为,单相抑郁障碍(也就是抑郁症)的患病率估计男性为3%,女性为 5%~ 9%。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患病率至少翻了10倍,这其中除了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巨变之外,与诊断标准的变迁也有很大关系。
DSM-2(1968年)对抑郁发作的描述是,抑郁发作以严重的情感抑郁和精神运动迟滞为特征。而到了DSM-3(1980年),对于抑郁症诊断,情感抑郁的症状不要求一定是严重的,精神运动迟滞也可以没有。
换言之,在1968年不能诊断为抑郁症的人,到了1980年就很有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仍未停止变化。有一定的“从严到宽”的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我国著名的精神科专家许又新认为,一方面是社会越来越重视精神卫生健康,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和大众都更加有意识地发现、识别抑郁症的征兆,并且将诊断的节点提前了。
从这个角度看,抑郁症诊断由严到宽,能令更多有早期症状的患者得到及时干预,促进大众增强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
但另一方面,抑郁症诊断扩大化的背后,有一定的药厂、药商的利益驱动。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彼得的著作《为药疯狂》,描述了美国精神科临床中过度使用抗抑郁药的问题。这确实是诊断标准扩大化带来的弊端,这个问题有两面性。
图片
《为药疯狂》,图片来源于网络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同之外,不同大夫的看法也有不同。
我在上面提到,目前世界上有2个权威的诊断标准,一个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另一个是世卫组织出台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这两个诊断标准在大方向上是相同的,但具体又有很多不同。
比如,DSM-5和ICD-11里都有“抑郁障碍”这个大类。其中,在DSM-5“抑郁障碍”的章节里面,有“重性抑郁障碍”这个病症,就是我们说的“抑郁症”。
但ICD-11却没有这个病症,而是将“抑郁障碍”分为了“单期抑郁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等等。而且诊断标准跟DSM-5的有所不同。
所以,不管是纵向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还是横向对比(有的大夫用DSM,有的大夫用ICD),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随着DSM和ICD不断更新,它还会继续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抑郁症没有所谓的“金标准”,后续不断更新的诊断标准和随着人们加深对抑郁症的理解,现在的诊断标准有可能会继续变动。
所以,希望大家一方面要看到抑郁症确实是一种病症,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重视、解决。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解决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根源问题,解决实际的难题,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
不是更高一级的专家说的就是对的,不是书本里写的就是对的,不是西方发达国家说的就是对的。
04、慎防孩子罹患了凶险的“微笑型抑郁症”!
最后,在这里还想重点再提一下抑郁症中的一种隐蔽类型——微笑型抑郁症,也叫做阳光抑郁症。
再次说明,这种抑郁症类型并不是正式的诊断,无论是DSM-5还是ICD-11里,都没有这个病症。这是临床精神科大夫通过观察和经验而发现的、某一类抑郁症患者的特点——他们很会伪装,隐藏了抑郁症症状。
这部分抑郁症患者有的是已经被诊断抑郁症了,持续接受治疗,但病情突然好转,显得非常积极理性,其家人非常欣慰。但就在他们放松警惕和陪护的时候,患者却采取了自杀行动!显然,他们之前的“好转”是一种伪装和策略。
另一部分人,他们一直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可能从没有去看过精神科。其身边的朋友、老师和亲戚都没发现他们出现情绪异常,甚至连他们的至亲也有可能被蒙在鼓里。
他们外表看上去很正常,有部分可能显得比较内向,话不多,但能够正常工作、学习、社交,没有太大的异常。而有的甚至属于比较活泼、开朗的那一类,就算他们说自己有抑郁症,别人都觉得是开玩笑。
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压抑,夜晚独自待着的时候,可能会痛哭,偷偷自残,甚至可能会想过自杀。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表面来看,这部分人并不符合大众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所以当他们突然自杀时,其身边人会非常震惊,其家人也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肯定有蹊跷。
像前年的“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还有今年才水落石出的“胡鑫宇事件”,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两个人是自杀,所以猛烈质疑学校公布的信息,产生了很大的社会舆论,而且有很多是谣言和阴谋论。
直到警方查明两人确实是自杀,还公布了成都49中学生小林偷偷自残的监控录像后,死者的家属和大众才接受事实。
经过这两件事后,很多人非常唏嘘:原来,孩子虽然看上去好好的,但其实有可能想自杀,冷不丁孩子就没了!
这其实折射了社会大众对“微笑型抑郁症”仍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识别能力,这种本来就很凶险的抑郁症“类型”就变得更加凶险。
希望父母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掌握一定的识别方法。像我们之前在网上推出了一个视频,“抑郁症患者最常说的10句口头禅,这也是TA求救的信号”。
如果孩子平时看上去挺正常的,甚至挺乐观的,但偶尔说出这么一两句话,父母就要高度重视了。
当然,虽然很多抑郁症患者会说视频里那几句话,但不代表每个患者都会说;更不代表如果有的人偶尔也说这些话,那就是得了抑郁症。
只不过,如果个体说了这些话,那代表了一个信号和可能性,个体自身和身边的人都要加强重视,必要时不要讳疾忌医。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客观、理性、深入地看到抑郁症的诊断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盲目质疑和排斥,也不能只看表面的诊断标准和症状,面对医生的诊断时更能保持理性,免于恐惧。当患者和家属内心都不再恐惧,康复速度也会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