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儿童蛲虫病的典型案例

蛲虫虫卵和虫体在粪便中分布高度不均,易造成目视检查和普通的涂片镜检结果重复性差、检出率低。下述虫卵检查法和虫体检查法可有效提高检出率。此外,还需结合患者病史,仔细鉴别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信息。
简要病史
男,5岁,纳差三个月,近日有夜惊、失眠、腹痛、恶心呕吐及肛门瘙痒的症状,平日有咬手指的习惯。
体格检查
精神可,无气急、紫绀。R:28次/分,H:100次/分,咽红(+),扁桃体I度,充血,无渗出,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有力,腹软,无压痛。腹腔B超未见明显块物回声,无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6.03×109/L;N:78.1%;L:14%;,M:5.2%;E:2.6%;B:0.1%;RBC:4.41×1012/L;HB:123g/L;PLT:226×109/L。
粪便常规:目视检查黄烂的粪便表面可见无数白色小虫蠕动,部分正“破土而出”。挑取细小乳白色虫体(图1所示)用0.9%氯化钠溶液涂片镜检。分别见成虫(图2所示):虫体长度约10mm,呈线头样,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 。虫卵(图3.4.5所示):无色透明,壳较厚,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略隆起似柿核形。
形态学检查如下:
图片
图1:虫体涂片 (1X)
图片
图2:高倍视野(400X)
图片
图3:低倍视野(100 X)
图片
图4:高倍视野(400X)
图片
图5:高倍视野(400X)
诊断
蛲虫感染
知识拓展
蛲虫,是一种白色细小、两端尖直的蠕形住肠线虫。蛲虫病是以引起肛门和会阴瘙痒为特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感染率达40%~70%,儿童多于成人、城市多于农村,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最多。
一、形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传播途径
蛲虫病因蛲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处,以汲取肠内营养物和血液为生。雄虫交配后即死亡,雌虫在小儿睡眠时爬出肛门并在其周围产卵。肛周氧气充足,温度、湿度都适宜,虫卵5~6小时即可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蛲虫传播有经口、吸入和逆行感染等三条途径。
1)经口传播。小儿搔抓肛门时手上常沾满虫卵;被虫卵污染的裤子、被褥、生活用品也会把虫卵带到手上。通过手拿食物或吸吮手指,虫卵乘机经口进人消化道而再次感染。
2)蛲虫卵可随空气尘埃飞扬,被小儿吸入鼻咽后感染。
3)幼虫在肛门口发育成熟后再逆行爬回肠内发育为成虫。
三、临床表现
瘙痒:因雌蛲虫产卵引起的肛门、会阴部皮肤瘙痒,使小儿不停地搔抓。
睡眠不实:由于瘙痒干扰小儿夜间睡眠 ,引起夜惊、烦躁不安和磨牙等。
胃肠道症状:蛲虫爬行对肠壁造成机械性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毗邻部位感染:蛲虫可侵入邻近泌尿、消化、生殖器官,引起异位并发症,如尿频、尿急、尿痛,(女)阴道炎、输卵管炎,甚至引发阑尾炎。
四、诊断
蛲虫病依靠发现虫体或虫卵确诊,方法有:
(1)夜间小儿熟睡后1、2小时,在肛门皱襞及会阴处寻找白色细小线虫。蛲虫并非天天晚上都爬出产卵,故应连续查找4~5天。
(2)大便查找成虫,但阳性检出率低。
(3)目前多利用透明胶纸法检查虫卵,检出率可达90%以上。方法是将小块透明胶纸卷在小竹板上,在肛门皱襞上反复轻压5~6次后取下;将胶面粘贴于玻璃片上,低倍显微镜下查找虫卵。如小儿有可疑症状但检查结果阴性,可连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