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城”千篇一律?发展新“夜”态不能靠复制粘贴|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你好。
图片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说起“不夜城”,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位于陕西西安的网红街区大唐不夜城。殊不知,不夜城的热潮已经悄然席卷大江南北。黑龙江、山东、吉林、辽宁、安徽、湖北、广西等多地,均涌现出不少不夜城。尽管地域不同、主题有别,但不夜城里的小吃摊、灯光秀、花车游行、游乐设施等,大多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即使是这样,各种“不夜城”依然人头攒动。有本地人来看热闹,也有游客乘兴而来,当然也有通过社交媒体被夜景圈粉特意前来的。站在灯光布景相似的“不夜城”,手拿同款糖葫芦、臭豆腐、铁板大鱿鱼拍照片、录视频,成为一种新型打卡方式。虽然大多不夜城不收取门票,但靠摊位出租和营业额分佣,也能收入颇丰。
商务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统计发现,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预计2023年底将突破40万亿元。夜间经济潜力大、空间足,从这个角度看,“不夜城”的确找对了赛道。但关键是,怎样通过优化夜间旅游产品和服务,才能吸引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吸引夜间消费?
夜间旅游本身,是一种差异化的创新路线。需要看到,复制粘贴看似前期花心思少、投资回报快速见效,实际上不是长久之计。游客抱有期待,但来了之后发现实际上是把去过的景区又重复了一遍。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让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质变得模糊,“千城一面”削弱了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长此以往,游人审美疲劳,口碑也难免应声下落。从千篇一律的“天空之镜”“七彩滑道”逐渐失宠,到雷同的文创周边、特产手信无人问津……现实一再证明,徒有热度缺乏深度的“网红”难以维系。
图片
图源网络
为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文旅部组织开展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目前已公布两批名单。从入选的项目不难看出,想做好夜间文旅,除了涵盖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也要具备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负有盛名的大唐不夜城,也不是纯靠一招鲜吃遍天,而是从唐服唐妆的“不倒翁小姐姐”,到唐代盔甲武将“石头哥”,再到如今“房谋杜断”的互动新玩法“盛唐密盒”,在内容上充分挖掘唐文化的深层密码,在形式上不断迭代出新,才得以保持口碑、维持热度。
可见,以夜间旅游为代表的夜经济,想要高质量发展,在吃、喝、玩、购的骨架之下,还得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故事的血肉作为支撑。借鉴学习取其所长可以是第一步,但不能是唯一一步。不夜城的灯光璀璨绚烂,但别忘了,“亮化”的目的是“美化”,背后的内涵还得是“文化”。任由相似性取代了独特性,结果很容易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迷失在黑夜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也不一样,发展夜游需要考量当地实际情况。“千城一面”很难突围,“各具特色”才能蹚出新路。拿出沉甸甸的文化特色、响当当的差异竞争,再辅以优质的服务,才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上走得通、走得远。
眼下,消费活力涌动,文旅产业日渐复苏。这对各地来说是一个机会,更是一次考验。放弃“一锤子买卖”的短视心态,真正与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常变常新不断刷新用户体验,规范管理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才能真正让人看到烟火气,留住人气,释放新“夜”态新活力。
这正是:
复制粘贴眼前易,终究难为长久计。
深挖特色优服务,留住烟火聚人气。
大家晚安!
(文 | 周珊珊)
图片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