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话说刘姥姥的“打抽丰”,为什么都错认为是“打秋风”?

刘姥姥来贾府“穷扣富儿门”,就是上门“打抽丰”。
关于这个“打抽丰”,还是很值得一说的。本文就简单讲一讲“打抽丰”的相关内容。
说“打抽丰”之前要先讲一个常识,就是“打抽丰”与“打秋风”的意思基本相同。
图片
不过,“打抽丰”属于书面语言,常见于古代的各种典籍。
而“打秋风”是民间俚语,反而近代文学作品用的比较多。
打秋风是打抽丰的演变是不错的。都表示讨便宜,空手套白狼的意思。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明确引用的是“打抽丰”而不是“打秋风”。
(第三十九回)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抽丰亦作“抽风”。指的是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人索取财物的行为。
图片
比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邻里之间,见说高愚溪在福建巡按处抽丰回来,尽来观看。看见行李沉重,货物堆积,传开了一片。”
像《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便常见“打抽丰”之说。
简单解释“打抽丰”,就是指自己没有别人有,于是便去别人那里拿一些回来自用。是为“分肥”“分利”之举。
丰,是指丰收。
最初“抽丰”是个中性词,指歉收的人向丰收的人乞助。
后世这种“乞助”行为,引申为向财物多的人求取,以补自己的不足。甚至是巧取豪夺。
抽丰于民间,也被作为“秋风”解释。
图片
刘姥姥家里无钱过冬,女婿王狗儿愁的不行,她便提议要来贾府“打抽丰”,解决燃眉之急。向贾家要钱“自肥”。
打抽丰的行为自然是上不得台面的。所以刘姥姥一出场便臊眉搭眼,形态颇为猥琐。
曹雪芹也并不避讳对刘姥姥求“嗟来之食”的不认同。借形象讽刺她的“不劳而获”。
刘姥姥被作为“戏剧”中的丑角人物,这与她后面的人性光辉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刘姥姥两进荣国府都没得到贾府人的真心认可,就在于她“打抽丰”的初心和立场不纯。
第一次来还可以说家道艰难,需要帮助。贾家给了钱,按说就可以了。
可刘姥姥第二次再来,贾家就不客气了。
对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总有人认为是来报恩的,其实并不是。
正是二次上门“打抽丰”,才凸显出打抽丰者的不堪。原因有这么几点。
图片
一,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只够他们家花一年的。这表明他们家的花销很大。普通老百姓家可花不了那么多钱。也变相说明刘姥姥家只是贫而不是穷。
既然不穷却上门“打抽丰”才会被人鄙夷。
他们家一年花光了贾家给的银子,这年冬天还是没钱办“冬事”,怎么办?自然是再来贾家打抽丰。
只是这一次他们是拿着些东西,给人以“报恩”的印象,实力不过是以“报恩”的名义罢了。
二,刘姥姥选在中秋节后来“报恩”,正是秋收时节,也凸显出打抽丰的深意。皆因打抽丰就是指歉收的像丰收的“索取”,都在秋天进行。
刘姥姥真要报恩,大可以夏天地里瓜果丰厚时来报恩,而不需要秋天。
图片
刘姥姥一来就算螃蟹账“二十多两银子”,说什么一顿赶上他们一年的。她哪里知道多少钱,不过就是提示她还想要二十两银子。
后来她给贾母讲的观音送子,积德行善的故事,也都是为“打抽丰”铺垫。
从贾母到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清楚刘姥姥的心思。贾母留下她,王夫人给了她一百两银子,告诉她别再投亲靠友,就是干脆“救穷不救急”,但也明着告诉他们,不努力后面就不管了。
至于贾家上下不喜欢打抽丰的刘姥姥,妙玉嫌她脏,贾宝玉说她是贫婆子,林黛玉讽刺她母蝗虫,薛宝钗都叫好,皆因“打抽丰”的分肥之举让人不能认同。
刘姥姥打抽丰,属于她的人性狡猾。而她最终知恩图报,仗义收养巧姐,可是人性的升华,正经是瑕不掩瑜。不多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