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是枝裕和的《怪物》,有人感动流泪,有人觉得虚假

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May 16-27, 2023
图片
图片
#02戛纳特刊 | 戛纳开幕片大扑街,评分跟德普的牙齿一样黄
图片
本期提及影片
主竞赛单元
《怪物》是枝裕和
《回归》卡特琳·科西尼
特别展映单元
被占城市》史蒂夫·麦奎因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维姆·文德斯
影评人周单元
《阿玛·格洛丽娅》玛丽·阿玛苏克里(开幕片)
《虎纹少女》余修善
是枝裕和的新作《怪物》作为本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一部面对观众的影片,于昨天在卢米埃尔大厅完成了世界首映。在接连两次远赴异国(《真相》《掮客》)但口碑欠佳的尝试后,是枝裕和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汇聚了安藤樱、永山瑛太、田中裕子等日本实力派演员和发挥惊艳的两位新生代小演员黑川想矢和柊木阳太。影片是是枝裕和第七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由坂元裕二编剧,同时也是刚刚去世的坂本龙一的配乐遗作。
图片
《怪物》剧组亮相戛纳红毯
《怪物》延续/深化了《掮客》并不太成功的社会派悬疑的叙事选择,用“罗生门”式的分段结构,从不同视角讲述同一段故事,在解谜悬疑的同时缓缓抽丝剥茧人性的冲突。相对侧重于刻画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多义的羁绊,本片花费了较大篇幅在铺陈线索、构建悬疑上——而这也可能是它在首映后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但同时,是枝裕和的作者性并非仅仅是某种“细水长流的生活质感”,而他在《怪物》里也没有抛弃贯穿于他的作品里人性与人际关系的暧昧。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悬疑同时也是在模拟交流和理解的实效,观众与片中人物一同焦虑、一同寻求“怪物”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拷问和反思的旅途。
除此之外,理解《怪物》的另一条入口或许来自它隐于私人叙事下的社会性。影片由(不明缘由的)人祸开场、用天灾收尾,而“水-海啸”的意象也不断以不同形式回归:吞吐水流的大坝、小男孩Yori家的浴缸、结尾的大雨和飓风。田中裕子饰演的校长在影片的高潮处说“一部分人的幸福并不是幸福”,而灾难的降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某种程度上,《怪物》也延续了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后311叙事,从私人经历出发处理集体记忆的创伤:为什么我会被(怪物)选中?为什么我没有被(怪物)选中?第一段里校方面对疑似霸凌的处理方式,也不免会让人想起在诸如《水俣曼荼罗》里所刻画的日本政府在面对灾祸时,面无表情、缺乏人性的复读机式说辞。这样来看,结尾(并未)重启的世界既可以是《亲密》,也可以是《铃芽之旅》。
图片
《怪物》剧照
主竞赛单元第二部亮相的作品是卡特琳·科西尼导演的《回归》,本片讲述了一位独身黑人妈妈带着一个18岁和一个15岁的女儿回到她们的出生地科西嘉岛度过暑期的故事。
卡特琳·科西尼以难得轻巧的方式讲述了法国的黑人身份问题,相对自然地加入LGBT元素,并以此为影片的阶级与种族分析服务。以科西嘉这个孤立封闭的边陲海岛为背景地,一方面或许能够更好获得政府资助和电影节曝光,另一方面,其作为叙事要素也的确有利于将种族与阶级造成的人际冲突放到最大,令本片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有形。
图片
《回归》剧照
图片
深焦DeepFocus
戛纳口碑榜
LIST OF FILMS
主竞赛单元
图片
怪物
Monster
导演: 是枝裕和
编剧: 坂元裕二
主演: 安藤樱 / 永山瑛太 / 黑川想矢 / 柊木阳太 / 高畑充希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 2023-06-02(日本)
片长: 125分钟
Kevin   ★★★★☆ 一定要看
第五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NEW
“所有人的幸福才是幸福”,是枝裕和想说,我们并不会知道我们如何被(怪物)选中、如何受伤、又如何被拯救,话语会失效、沟通和理解总难以抵达。在作品里不断拓宽家庭作为一种社群的可能性的同时,是枝裕和也在尽力包容人性的弱点与瑕疵,恶意并非极端而一成不变,所以就算时间无法倒流、宇宙不会重启,在灾难后的世界里依然可以挽着手、一同前行。
十二辰子   ★★★☆ 值得一看
躲在巴黎学电影,企图成为终生副业
NEW
在没有了解内容和类型范式的期待里去看的这部影片,可以说确实被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唬住了。前半段没有逻辑毫无衔接的故事发展,还有那句“你到底是不是人类的质疑”,一度让我这片会是《寄生兽》那类的奇幻片。结果,在同一事件中呈现的各自不同故事在后半段终于补全了矛盾和疑惑。当然处理的最好的还是孩子们之间的羁绊和细腻的情愫。濒死的强烈光线里,孩子们走向的也是一个开放的结局。
Peter Cat   ★★★ 可以看
电影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NEW
文本技巧(坂元裕二式?)和表演控制上真的把这个故事的悬疑性和戏剧性拉满了,但相比于前两条线如此郑重其事声讨无人承担罪责的日本成人世界,即那个真正的国族“怪物”。由这两个小男孩共同建立的“真相”,则显得有些轻巧和虚假,失去了是枝裕和惯常对孩童忠实的跟随和捕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概念先行,不断为故事的可信性做补充的刻意感,乃至议题感。同样情感,在去年戛纳的《亲密》中以更现实主义的作法获得了确认。
木头人   ★★★ 可以看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
NEW
竟然,是部XX片?一方面欣慰于是枝裕和在题材和表达上的自我更新,另一方面也失望于他似乎在逐渐丧失对生活幽微敏锐的细腻展现。到头来,这终究是个坂元裕二的故事,剧本非常工整,但通过三段式的分视角叙事抽丝剥茧地呈现“真相”的结构,讲真一点也不新鲜,说白了就是日本很常见的多周目玩法。前两段的大人视角与其说是对议题的丰富,更像是一种刻意的障眼法,以完成最后孩子线的翻转,这种剧作上的小聪明反而让我觉得有点不够真诚。结局以光明的幻想掩盖沉重现实的处理,到底是一种不忍心的温柔,还是是枝裕和步入晚年后对锋利的回避,就见仁见智了。
何阿嵐   ★★☆ 偶有亮点
寫電影和其他  "我更感興趣藝術家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藝術" -Philippe Garrel
NEW
至《幻之光》之后第一次由他人来完成剧本。坂元裕二极为公整的剧本,确实为是枝带来久违的、具有结构与起承转合的创作,坂元似乎也考虑到近年是枝喜爱的命题作,无法指明与具有多面性的真相、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或者猜想错了,但一直看,一直觉得戏中安藤樱是一位后母。)来写一个表面是枝实际由坂元主导的电影。
无法发挥其对生活细节捕捉,也没有他最拿手的吃饭场面,甚至改变了运镜方法,不过,是枝对小孩子演员的指导依旧优胜。坂元对家庭以外社会结构的质疑还是让是枝的世界拉阔了,还有戏中两位男孩子的情意与爱都是导演极少捕捉到的。
但先用上各种否定的句子来再肯定是枝现在的作品的价值,或许是枝早期独立作品太深入民心了,以至于走入商业体制后,他的走向一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会否才是是枝想走的路?他要成为一位可走入普罗观众,又同时具一定个人风格的导演,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究竟在他身上缺少了什么,令我感到不适?
Kinyuan   ★ 别看 
“我学着看。”(里尔克)
NEW
小男孩开门跳出来说“骗你的”这一幕可以概括全片——每一幕所谓的反转都是是枝裕和/坂元裕二跳出银幕对观众说:“骗你的!”前两幕看似是限制母亲/安藤樱和老师/瑛太的视角,实际上第一幕的跳跃让人一头雾水,而第二幕则一而再地抛出巧合误导观众,无非是作者企图严格控制观众所能获取的信息,再于终幕揭秘故意遮掩的部份,实在是不能再低级的悬疑手法。反观《小偷家族》中的悬疑结构:直接切入“家族”生活的一个截面,观众循着蛛丝马迹建构起这些互相无法称呼的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过往的谜团每剥开一层,都会有新的情感涌现出来。《小偷家族》的翻转,是戳穿温情的外壳,直抵残酷的核心。但这个“家族”破裂后,反倒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家庭。而三句台词不离“重生”的《怪物》,观众除了在反转中感到被戏弄,能有多少新的感受?
-外媒评论-
《好莱坞报道》
“这位人文主义作者通过多视角的方式展示了许多他作品中的常见主题:遗失、孤立、难以把握的幸福以及不完美家庭中的挣扎。”
“影片的很多地方会让人想起卢卡斯·德霍特《亲密》,但它更加克制内敛。《怪物》的很多地方不尽人意,但它潜在的忧郁、对友谊的凄美描绘都值得一看。”
《综艺》
“不理解是枝裕和为何用如此复杂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很多话题遮蔽了真正的主题。”
“电影的结尾比较失败,但是是枝裕和一贯的人文素养拯救了这部电影。”
Deadline
“在这部影片中,秘密和谎言包裹着每个人,真相在灰色地带徘徊。是枝裕和他的编剧对揭示真相的层次很感兴趣,他们以多种驱动情节的方法将观众引向不同道路。”
“主演的出色发挥以及坂本龙一的配乐是影片的出色之处。”
主竞赛单元
图片
回归
Le retour
导演: 卡特琳·科西尼
编剧: 卡特琳·科西尼
主演: 艾萨图·迪亚诺·萨格娜 / Esther Gohourou / 苏西·本巴  / 德尼·波达利德斯 / 维吉妮·拉朵嫣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片长: 110分钟
Peter Cat   ★★★ 可以看
电影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NEW
作为珍贵的“科西嘉”影像,从法国的地理版图上选择本片进入主竞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且科西嘉在电影里,的确是一片狂野的大陆,一个法外之地,试图抹除电影里种族、阶级、性向之间的沟壑。即使塞满了各种社会“议题”,即使电影中人物的设定各有刻意的地方,但在科西尼自然的影像中,所有的“问题”和“设定”都以更日常而非奇观方式有机的流动着。确实没多大意思,但看着也叫人发笑,这确实是法国性,在政治正确之上,站起来越过界限,去冒犯,也接受被冒犯。
于SQ   ★★☆ 偶有亮点
巴黎三大电影学硕士在读,重新学习看电影
NEW
影片法文名称《Le Retour》原意为“返回“,然而“返回”并非是“回归”,后者指向了稳定的身份感与归属感,但这是片中两个黑人女孩无意识中一直寻而未得的东西。“寻根”通常会指向返回家乡和寻找生父。本片表达的出色之处在于,找回关于白人父亲的记忆和尝试融入法国人的社群都没能消灭两个女孩因身份焦虑体验到的混沌的孤独,她们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这个将肤色和生命给予她们,与她们共享社会经验的养育者——的身边。
科西尼用爱情关系象征性表现黑人与白人共处的状况,无法被规划、被修改的爱情的发生,如同法国的黑人与白人无法逃避彼此的存在一样,是超出人意愿范畴的现实,他们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并积极为当下看似无解的问题寻求答案。如果说黑人母亲与去世的白人父亲代表上一辈法国黑人与白人间的激烈冲突和相互伤害,大女儿与白人富家女的爱情,她们离开小岛前往巴黎共同生活所携带的可能性,则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法国黑人与白人关系的未来。然而,白人女性科西尼的乐观态度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与白人“和谐共处”并不能解除黑人的身份焦虑,被记起的过去和想象中的美丽未来之间仍横亘着一个一地鸡毛的NOW。
何阿嵐   ★★☆ 偶有亮点
寫電影和其他  "我更感興趣藝術家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藝術" -Philippe Garrel
NEW
更像导演前作《美好时节》的一个扩展版本,如果没有同志、新移民、种族的元素,那这个因导假而来对两姊妹的成长与失落的故事,不太值得一提。
-外媒评论-
《好莱坞报道》
“这是导演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科西尼以她最不费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灰色故事。”
《综艺》
“影片富含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一些潜台词时常会暗示出黑人妇女在法国面对偏见时的痛苦。科西尼以她的同理心和轻盈的手法处理了这些问题,当她的社会关怀与老辣的情节剧技巧相结合时,她就是最出色的导演。”
Deadline
“科西尼和她的编剧呈现了青春期以及新恋情到来时的多种状态:犹豫、紧张、喜怒无常以及生活突然从身边溜走的可怕感觉。”
特别展映单元
图片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Anselm
导演: 维姆·文德斯
主演: 安塞姆·基弗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片长: 93分钟
何阿嵐   ★★★☆ 值得一看
寫電影和其他  "我更感興趣藝術家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藝術" -Philippe Garrel
NEW
安塞姆·基弗与维姆·文德斯是同代战后德国艺术家。纪录片由如一次带领观众走入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体验,可看作文德斯自身侧写。实在想不到如果不是3D,又如何在银幕上,重现艺术家作品里的痕迹。艺术家用稻草、粉煤灰、黏土等元素展现在银幕上,粗糙质地与材质感还有粗野随性的笔触都被看见,都可被感受到的一样。电影也因此无需作多余的解释和独白讲解。最后翅膀展翅,还有小孩与艺术家一同站在一起面向创作的根源,只想到文德斯曾经拍出的《柏林苍穹下》,所带来的触动。
特别展映单元
图片
被占城市
The Occupied City 
导演: 史蒂夫·麦奎因
编剧: Bianca Stigter
主演: MELANIE HYAMS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荷兰
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片长: 246分钟
Kinyuan   ★★☆ 偶有亮点
“我学着看。”(里尔克)
NEW
观感像游历四小时的露天犹太人纪念馆,贯穿全片的旁白像每处地点扫码收听的语音讲解。在这场漫长的声画实验中,大屠杀的历史和(后)新冠疫情的当下分踞旁白和画面,画外音将每个惯常的生活场景历史地重述。一座城市被有形或无形的敌人占领,有形的敌人存在于无形的声轨中,无形的敌人散落在有形的画面上。多数时间它们异步前行:所述的地点已改头换面或不复存在,亡魂游荡的空间已被他人栖居;某些时刻它们也同频振动、有趣地呼应,比如所听是抵抗组织的一个信使,而所见是一个外卖员。日光之下,将近80年过去,人们还在因为不平等和其他社会问题上街。逐一讲述每个受害者或者抵抗者的——同时让人意识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无疑具有非凡意义,但观众如何能不在这比英语听力还单调的旁白中——即使文本本身已强势到无需语气的矫饰——走神和犯困。那些讲解缄默的片刻,恰恰才是让我稍稍能打起一些精神的部分。那场短暂的夜店歌舞,怎能不联想到《情人的摇滚》,然而麦奎因似乎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也许归咎于这段历史与我的距离,如果用同样的手法讲述我生活的土地与它的历史,我应当会更投入一些。
影评人周单元
图片
虎纹少女
Tiger Stripes
导演: 余修善
编剧: 余修善
主演: Zafreen Zairizal / Deena Ezral / Piqa / Shaheisy Sam / Jun Lojong
类型: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马来西亚 / 中国台湾 / 新加坡 / 法国 / 德国 / 荷兰 / 印度尼西亚 / 卡塔尔
语言: 马来语 Malay
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片长: 95分钟
Kevin   ★★★ 可以看
第五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NEW
很喜欢晨会和教室的戏,在东亚社会里借升学/功绩之名、在特定的空间内形成规训,同时也正当化了某种冷漠的、去性别的叙事。戏谑古怪的尖叫比《生吃》式的身体恐怖更有效,用无法被归类/言说的疯狂颠覆主流的语言体系;相比之下后者就愈发陷入到“压抑-释放”的二元对立当中,同理太类型化的配乐/声音设计,至于介绍里说的阿彼察邦嘛…
木头人   ★ 别看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
NEW
很难看的学生习作,最让人难受的是那种故作exotic故意迎合的“生猛”,完全就是瞄准电影节的媚上产物。结合近几年备受青睐的各类元素,一点女性觉醒、一点body horror、一点异域奇幻、一点网红经济,最后糅合个四不像出来,但无论哪个议题都只有最粗浅的呈现与思考。影像基调一直在惊悚和恶搞之间反复横跳,镜头调度很平庸,对小演员的调教也很失败,拍得就像过家家,整个完成度太低了。
影评人周单元(开幕片)
图片
阿玛·格洛丽娅
Ama Gloria
导演: 玛丽·阿玛苏克里
编剧: 玛丽·阿玛苏克里
主演: Louise Mauroy-Panzani / Ilça Moreno Zego / Arnaud Rebotini / Fredy Gomes Tavares / Abnara Gomes Varel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语言: 法语 / 卡布佛得鲁语
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片长: 83分钟
于SQ   ★★★★ 不容错过
巴黎三大电影学硕士在读,重新学习看电影
NEW
《格洛丽亚妈妈》是法国导演Marie Amachoukeli-Barsacq首部独立执导的剧情长片。类似于青春成长电影(coming-of-age film),本片也讲述了成长中的人是如何承受幻灭,接受关于生命的残酷真相的,不同的是前者往往聚焦于青春期,本片呈现的则是童年。六岁的小女孩Cléo失去了母亲,她是由黑人奶妈格洛丽亚带大的。小女孩全身心地爱着格洛丽亚,她是她的妈妈,是她的天空和整个世界。然而,格洛丽亚的家人去世,她必须离开法国,回到家乡佛得角,回到自己的孩子身边。Cléo和格洛丽亚约定,前往佛得角和格洛丽亚共渡最后一个暑假,于是,羞赧的小毛头Cléo一头扎进了一个美丽而混乱的世界。孩子的爱是如此炽热、真挚,他们与世界以皮肤血肉相亲,眼中光怪陆离的世界在他们脑海中镌刻下色彩、图案,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恐惧。导演在采访中将童年比作火山,她成功通过本片捕捉到了孩童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内心与火山一般的激情、爆发性与破坏性。影片精确有效地使用了手持摄影、特写、4:3画幅,加入了动画段落,用明快的色彩和形状将我们得以一窥Cloé的梦境、想象和生命体验。
Kevin   ★★★☆ 值得一看
第五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NEW
先铺开所有戏剧元素(种族/阶级/家庭关系),危险的运动因子如悬崖跳水、沙滩足球甚至孩子萌芽的恶意也散布其中,但玛丽·阿玛苏克里并没有用徒增的戏剧性来博取共情(可能不太喜欢的就是收尾还是滑向了情节剧的部分…),而是轻柔地绕开了搭建起的冲突潜力:长发大胡子的爸爸看上去经常离家但依然深爱孩子、格洛丽亚的家人仿佛并不接纳克莱奥但其实只是刚见面的生疏…一方面可以说是温吞,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创作者刻意为之的善意:就像克莱奥的脚丫站在爸爸的皮鞋上或者滑过格洛丽亚的肌肤,某种身体性的亲密或许能穿透世界上太多无法被轻易解决的矛盾。亲密也是羁绊,而对于六岁的小朋友来说,羁绊就像动画片段里爆发的火山或不断涌来的海水一样,意味着整个世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