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 438 例精神疾病患者 自杀死亡的特征分析

Feature analysis of 438 cases of suicidal death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LI Wen-can1,MAO Wen-jie2, DING Lu-ping1, CHEN Yun1
(1 Institute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dong Branch of Shanghai Public Security Bureau, Shanghai 200125, China; 2 Luhe Branch of Nanj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李文灿1 茆文杰2 丁露平1 陈 赟1
(1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200125;2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 对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该类人群自杀死亡的特点,为社会前期干预自杀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072016年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案件,对死者性别、年龄、自杀方式、死广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收集438例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案例,女性明显多干男性;年龄集中于30~70岁,其中6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年龄最小者11岁,年龄最大者93岁;抑郁症患者比例最高(48.2%),其次为精神分裂症(16.7%)、妄想症(1.6%)及焦虑症(0.9%);采用高坠和自缢方式自杀的人数最多。比例分别为43.6%、31.5%;438例案件中47例有先发症状(留有遗书、流露自杀意向或有自杀中) 。
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人群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干预及治疗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 精神疾病; 自杀; 上海
【中图分类号】R8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i.issn.16728467.2017.suppl.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in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death,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ocial intervention of suicide in the early stages.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suicide cases of 438 patients with menta, illness in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from 2007 to 2016, and analyzed their sex,age, way of death and cause of death. Results: In these 438 cases of suicide, wome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men. The age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30 and 70 years old, and the highest of incidence rate occurred betweer 60 and 70 years old. Among these patients, the youngest one was 11 years old and the oldest one was93 years old. Depression (48.2%) was the leading cause for suicide, followed by schizophrenia (16.7%), paranoia (1.6%) and anxiety (0.9%). Jumping from height (43.6%) and hanging (31.5%) were the most common ways of suicide. There was presignal (suicide notes,expression of suicidal and suicidal history) in 47 cases. Conclusions: Mental disordersespecially depress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fator in the suicide people. We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order to avoid tragedy again.
【Key words】 mental disorder; suicide; Shanghai
English
随着城市发展,生活压力加大,精神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致残率和致死率越来越严重,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据WHO统计,2015年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22亿人,占到总人口的4%,女性、青年人及老年人是容易因此致残的群体。
图片
图像来源,FREEPIK
抑郁症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自杀行为。据统计,在所有自杀未遂者中,抑郁症患者约占38%[2],出现过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占40%一70%,而25%的重性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行为但未遂,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3]。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研究显示其与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等有显著的相关性[4]。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一种可治愈型疾病, 利用早期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可进行有效控制,防止病情恶化,从而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本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最近10年间发生的438例因精神疾病而自杀的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已经成为社会自杀人群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而且对社会造成沉重负。因此,早期的干预及治疗应当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避免悲剧的发生。
 01.
材料和方法
收集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2007-2016年受理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精神病发作而选择自杀的案例438起。所右案件均经案情调查、现场斯验、尸体检验等刑事技术勘查,排除他杀及意外等情况。其中有明确诊断及精神疾病史的302例。从自杀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自杀方式、先发症状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
 02.
结果
年龄分布:438例自杀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1岁,年龄最大者93岁,其中30~70岁年龄段自杀人数最多(图1)。
图片
图1. 438例精神疾病自杀者的年龄分布 
Fig1.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438 suicide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性别差异:438例自杀的精神疾病患者中,男性189例,女性249例,男女比例为1:1.32。
病因分类:经案情调查,死者生前均有精神异常行为,其中经明确诊断或有精神病史的有302例,病程最长为20年,最短为1个月。部分患者在自杀行为发生前持续服药,少数有近期停药现象。在所有自杀的精神疾病患者中,患抑郁症211人(48.2%),其次为精神分裂症73人(167%)和妄想症7人(1.6%)。133人自杀前有明显的精神异常,但未经医院确诊,称之为“隐性精神病患者”(图2)。
图片
Depression and schizophrenia were the leading causes for suicide. There are 133 people which once had mental abnormality before suicide,and we call them latent psychosis patients.
图2.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病因分类
Fig 2. The 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icide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自杀方式及死亡原因:438起自杀案件中,采用高坠方式的有191起(43.6%),采用自缢方式的有138起(31.5%),跳河溺死的有58起(13.2%),服用药物或农药中毒死亡的有23起(53%)烧炭自杀的有12起(2.7%)(图3)。
图片
Jumping from height is the most common way of suicide in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followed byhanging and drowning which accounts for 88.3%。
图3.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方式及死亡原因
Fig 3. The suicide mode and cause of death in the
suicide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时间及地域差异:在438例因患精神疾病而自杀的案件中,拥有本市户籍的人数为339例(77.4%)。而在对案件发生的年份及月份进行分析后,发现自2012年起,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案件数明显增高。在月份分布上并无明显差异,相对而言4-6月是精神疾病患者自杀高发季节(图4)。
先发症状: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前常有先发症状,比如留有遗书、言语上流露轻生意向等,部分曾有自杀未遂史。在对438例自杀案件的前期案情了解过程中发现,多数死者生前曾向家人或朋友流露轻生意向,其中留有遗书的有47起。
图片
Since 2007, the number of suicides for mental disorder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y 2012, the number was doubled of 2007.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Jan.to Dec. Compared to other seasons Apr, May and Jun were the months with more suicide cases.
图4.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案例发生的时间分布
Fig4. Year and month distribution of 438 suicide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03.
讨论
自杀是指利用暴力手段自我伤害,以期结束生命,是一种自我指向性暴力。自杀不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对家庭亲人的伤害无法估量。
因精神障碍而选择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应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期降低自杀行为发生概率,避免悲剧的发生。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首要因素:抑郁症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根据我国一项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为2∶1。根据WHO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致残的首要因素,女性愚病比例约为男性的1.5倍。女性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等非典型抑郁症表现[5],而焦虑等负性情绪会促进自杀意念的产生。本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因精神疾病自杀的女性约为男性的1.32倍。这口能与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的多重角色有关,不仅要承受工作中与男性相同甚至高于男性的工作压力,还要承担家庭劳务、子女教育等压力,在部分应激状态下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实施。
WHO在2012年发布的《抑郁症:全球性危机》报告中指出,抑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负扣疾病,预计在2030年将上升至世界首位疾病负担。本研究收集的438起因精神疾病自杀的案件中,抑郁症比例高达48.2%(图2)。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抑郁症自杀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本文中抑郁症自杀案件的所有死者均有明确的诊断及疾病史,而从部分案件的案情调查中发现,部分自杀者遗书中(或曾向家人反映)表达出“活着太累”、“生活无趣”、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虽无明确医院诊断,但这部分死者极有可能患有抑郁症,我们称之为“隐形抑郁症”。
图片
图像来源,FREEPIK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人群的年龄特征:本文中因精神疾病自杀死亡的人群年龄段集中于30~70岁(图1)。这一阶段人群的躯体疾病开始逐渐出现,面临生活压力及躯体疾病的折磨,开始出现精神状况,易产生自杀念想。国外有调查认为,不良的躯体状况不仅可以引起死亡,而且易加重消极情绪,增加自杀的危险性[6]。中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者,除了面对精神疾病的折磨,还有不良躯体状况带来的烦扰,而且在自杀前多伴有应激因素(如严重疾病、丧偶、或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发生,这些对自杀的发生率都有影响。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怀,提高医疗保障等等来降低自杀的发生率。
因受精神疾病折磨而选择自杀的情况已不仅限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本文中因精神疾病自杀的死者年龄最小的仅11岁。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调查显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1%,往往容易与青少年性格、思想品德等相混淆。青少年学业压力较大、叛逆表现、性格内向等都是引起情绪低落的因素,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药物控制,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
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自杀方式在本文所收集的案例中,高坠、自缢及跳河是最常见的3种自杀方式,其中高坠所占比例最高。近年来城市飞速发展,高楼随处可见,浦东地区河流多且流域广,因此成为精神病患者选择较多的自杀方式。除这3种方式,烧炭自杀每年都有发生,而且无一例外都选择经典的烧炭自杀方式,即用胶带密封门缝及窗缝,甚至空调出风口。采用烧炭自杀方式的多为年轻患者。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精神疾病患者多根据所处地域、条件和周边环境等而选择,无特异性。
图片
图像来源,FREEPIK
在我国,精神疾病的就医率和诊断率比较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自知能力不足,在早期未及时就医治疗。相比就医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数,潜在的或隐性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预期。本文中所收集的438起案例中,有明确诊断及精神疾病史的302例,其余136例在案情调查了解中家属反映精神明显异常(如幻听、被害妄想等),但并未及时就医。相比这些明确诊断或明显精神异常患者,尚有许多自杀者自杀原因不明,无遗书或病史,并未列入本文的统计中。因此,实际因精神疾病自杀者的死亡人数要远远高于本文所统计的数字,需要引起社会重视。
虽然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但这是可治疗的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往往伴有先发症状,部分自杀行为发生前可以进行干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是公认的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同时,社会、家庭也应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关怀,加强沟通和疏导,尤其是老年患者。青少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应当引起家庭和学校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青栋,许晶.抑郁症的概念及分类研究历史了.医学与哲学,2009,30(20):78-80.
[2] 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8-10.
[3]陈少什抑郁症自杀的危险因素与干预[J7.海南医学,2004,15(9):128-125.
[4] 江开达.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2)12-13.
[5]CÁCEDARMOSKOVCIAKTPRENDES ALVAREZS al.Gender-specific effects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prosocial behaviorsJ7PLoSOne20149(9):e108733.
[6] 李素水,刘志中抑郁症自杀的临床特征、预测及治疗[J7.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0,17(1):10-13.
(收稿日期:2017-05-10;编辑:段佳)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