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茆帆的福州路,一条街上的两种香味

图片
福州路太香了。
刚从徐家汇徐镇路小学转入山西南路小学的小朋友栾国藩很快发现,市中心的好处就是饭店多且密集。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福州路。以此为圆心,粤菜馆杏花楼的滑虾仁、豉汁鱼头芸、八珍烩蛇羹、香露葱油鸡、鸡茸脆皮戈渣,宁帮鸿运楼的鲞鱼蒸肉、溜黄青蟹、花雕醉鸡、鸿运黄鱼羹、蛤蜊鲫鱼汤、墨鱼大烤,京帮会宾楼的熘黄菜、烧四宝、爆三样,还有湖北路上的悦宾楼、广东路上的上海西菜社、九江路的德大西餐,以及几乎每隔一天就要去品尝的河南路、泗泾路口的河南路食堂的菜粥,还有街边各类小店里的鸡仔饼、杏仁排条、曲奇、苔条饼干……林林总总,让人应接不暇。每次从新家所在的江西中路135弄出门转一圈,口腹之欲总被全面激发。
江西中路135弄不是居民房,而是一大圈由商栈、仓库和一些里弄房子构成的建筑集合。北面是福州路,西面是河南中路,东面是江西中路,南面是泗泾路,再往南一些就是广东路。弄堂的名字叫恒业里,取“事业恒昌”的寓意。
常年在徐家汇经营西式男式高筒礼帽帽料生意的父亲,不再继续自己的生意。父亲将家眷并家里的缝纫机、电风扇等一并装车运到了原先的商栈所在地——江西中路135弄,全家也就在二楼的三间屋子里安顿下来。
父亲少年时从山东到上海学生意,后来为在沪外侨提供帽料,由此累积下一份家业。虽然生活和工作随着时代变化发生变化,但父亲喜欢古玩字画的兴致没有丝毫减弱。从前住在徐家汇时,栾老板照例是要带着孩子从徐家汇到江西中路商栈清点货物后,去福州路兜一圈消费一下的。如今,父亲更是几乎天天带着孩子们出门到福州路上转悠。
父亲不再去工厂的时候,母亲每天还要去位于番禺路37弄7号的中国瑞记制帽厂上班。中国瑞记制帽厂创建于1921年,1956年7月成为公私合营上海中国瑞记制帽厂,福记、华商、华升、大康、康乐、华贞、勤生、大可、三中、华新等10个厂先后并入,其中一家就是栾家的帽料厂。(1966年10月,瑞记制帽厂成为国营上海第三制毡厂,后成为国营上海第二十一毛纺厂、上海毛麻纺织实验工厂,1986年10月成为上海人造毛皮厂,主营人造毛皮、腈纶开司米。)
母亲不在家,家里的灶头常常是不开伙的。孩子们习惯了跟着父亲下馆子,饱腹一顿后跟着去古玩书画商店。这里是另一种香:笔墨纸砚的香味、书画颜料的香味、裱画店的香味、古籍旧书的香味……这些味道,连同店堂里的味道、父亲的味道,构成往昔岁月的密码。后来以“茆帆”之名行于世的栾国藩想,这几味加在一起,就是人生的况味了呀。
图片
图片
童年茆帆(后排中立者)与家人
栾家住在恒业里二楼一排五间中最东面的三间房里。其中一间因堆满父亲的布匹、家具、缝纫机和电风扇,被孩子们戏称为“仓库”。剩下两间供家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从“仓库”里找出一点东西,变卖掉后,便能供家人吃穿不愁一段时日。等到“仓库”里的东西变卖殆尽,两间房快要恢复成三间房的时候,街道请父亲照顾一位孤老,因此栾老板又让出一间房。于是栾家继续住在两间房里。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栾老板身上已经没有老家山东的痕迹了。他也会说几句上海话,娶了上海老婆,爱吃西餐,能讲英文。但在一些片刻时光,他还是那个倔头倔脑的山东汉子。他在为数不多的几次下厨时间里,会为孩子们做面条、饺子、包子,会带孩子去福州路上一家门面极小的山东菜馆“耳朵眼”吃鲁菜,还有就是一生没变的耿直劲。
这股劲为他人生的下半场惹来不少麻烦,但也为他团结了一群好友。茆帆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周边吃饭,从来没见过父亲当场付钱。父亲总是挂账,过一阵子再结。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福州路上的上海文物商店、古玩字画店铺和裱画店,老板、伙计们也都会亲切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簇拥过来,向他展示吴昌硕、吴湖帆,或者他喜欢的何绍基、王一亭等人的作品。
买来的书画,父亲并不在家里展示。只是笼统地收在一只白木箱里。久而久之,白木箱对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每个人都喜欢这些“老灵魂”,每个人都亲近这些字画。
当看到茆帆开始喜欢写字,父亲就拿出一卷翁方纲的作品来,上书: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隔一阵,看到茆帆开始习画,父亲又拿出一幅册页,落款玄宰,即董其昌的字。等到茆帆自己也开始出门淘书时,父亲就给他一点零花钱,让他去古旧书店买一套函套装的《芥子园画谱》回来。
图片
茆帆作品
那只白木箱,连同里面所有父亲经年的收藏,后来都毁于时代中。
如今,茆帆随身珍藏的是一本手掌大小的账本复印件。里面是父亲为他习字临帖所写的一幅字。这不是任何名家的手迹,但这是父亲的手迹。摩挲着它,茆帆能知道,也能不断确认自己的来路。
图片
青年茆帆
福州路,就这样成为茆帆的启蒙课堂。
在后来中断学业去江西插队的时候,在后来回到上海去文化站上班的时候,在后来一生与书画为伴的时候,他都想:走上这条路,或许就是和父亲的爱好有关,再确切点说,和父亲把一家搬到福州路一带有关。
《上海通志》显示,20世纪初,上海出版机构和书店大多集中在棋盘街(今延安东路至福州路间的河南中路一段),在上海县城内的著易堂、千顷堂、会文堂等书店均迁入。麦家圈(今福州路、山东路一带)集中了较多小型书店。1911年后,书店集中地区扩张至河南路(今河南中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西自来火街(今广西南路)和九江路范围内,福州路和交通路(今昭通路)最为集中。
20世纪30年代,河南路有文瑞楼、著易堂、锦章图书局、校经山房、扫叶山房、广益书局、新亚书店、启新书局、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会文堂书局等,广东路中段有亚东图书馆、文华美术图书公司、正兴画片公司等,福州路有黎明书局、北新书局、传薪书店、开明书店、新月书店、群众图书杂志公司、金屋书店、现代书局、光明书局、新中国书局、大东书局、大众书局、上海杂志公司等。山东路和昭通路也有一批中小型书店。此外,苏州河以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一带为另一书店集中地区,有商务印书馆分馆、新知书店、群益出版社、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水沫书店、天马书店、春野书店等十余家。
去这条路上的书店转转,和去这条路上的饭店转转一样,如此自然、随意、平常,几乎成了一种日课,也由此构成了栾家两代人生活中的主线。
熟悉每家饭店的口味、特色菜,乃至厨师的上班规律和性情,和熟悉每家书店的特色、典藏,乃至进货渠道和压箱底宝贝一样,成为茆帆的日常。如今想来,父亲真正在他生命中起作用的时间不长,耳提面命或者手把手辅导功课的时刻几乎没有,但是少年时代,那一次次不经意带上街遛弯的时光,点滴汇聚成了生命的河流,将孩子带入一方广阔的世界,一个超然于现实和日常的世界。
图片
图片
茆帆作品
【人物】茆帆,本名栾国藩,祖籍山东莱州市,1949年生于上海。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诗人、金石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