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26

评论

134

16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35岁妈妈携两女儿跳河,女性如何才能走出家庭困境?

在安徽省天堂镇,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带着两个女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大女儿只有8岁,小女儿才2岁。
她们的遗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三个人的手被紧紧捆绑在一起,场面之惨烈,令人不寒而栗。
图片 图片来源:顶端新闻
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母亲如此绝望?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个家重男轻女,母亲生下二女儿后,长期遭受来自夫家的冷暴力,婆婆洗全家人的衣服,唯独把她的挑出来。
有人说,这位母亲在2020年已经离婚,但是仍然和前夫生活在一起,事发前他们曾有过争执。甚至有人猜测,二人离婚是因为前夫想要生养男孩。
寥寥几笔,勾勒出她结婚生女后,悲惨的后半生。
然而,她本不该过上这样绝望的生活。根据同学和亲属的描述,她面容姣好、性格安静、不争不抢,对两个孩子也很好,生前曾独自给她们治病。
为什么深爱孩子的母亲,却要在自杀的时候带走孩子?
01
病态的利他主义心理
一位外国学者研究了几十例携子自杀的案例后发现,母亲携子自杀主要是出于利他主义心理。
利他主义原本是一个积极的品格,指的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做有利于他人的事。
但如果利他主义病态化、极端化,就会演变成为心理疾病。放在携子自杀的父母身上,就意味着,“孩子活着也过不好,所以我要带走他们。”
这反应了携子自杀中的一个悖论:携子自杀很可能不是出于恨意,而是对孩子的爱。但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却给孩子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前几年,有位母亲想要自杀,决定在自杀之前把孩子交给丈夫,于是给丈夫打电话,约他在出租屋见面。然而,丈夫以工作忙为由,拒绝按约前往。
久等无果的她觉得,丈夫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孩子,因此就算把孩子留给丈夫,孩子也不会被好好对待,一念之差便决定携子自杀。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com
与母亲的利他主义心理不同,父亲携子自杀,大多是为了报复。
比如近日发生的,一位法国父亲在与妻子发生矛盾后,残忍将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杀死后自杀身亡。
图片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曾有位父亲携子自杀后,给妻子留下纸条:“你现在不能拥有他们了,我已经把他们带走了。”
一些男性会把对于家庭甚至个人生活的不满,全部归咎于自己的另一半。出于对妻子的怨恨,他们会企图夺走妻子最重要的人,也就是孩子,让她陷入永久的悲痛之中。
这似乎解释了父母携子自杀的心理,而导致父母走到这一步的,还有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原因。
02
女性生活的沉重压力
众多携子自杀的女性背后,都有一条血淋淋的生存之路。
与那些因为个人问题而自杀的人不同,携子自杀的父母通常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比如家庭矛盾、伴侣出轨、婆媳关系、离婚纠纷等等。
她们可能家庭地位不高,被丈夫和婆婆欺负,甚至是家暴。她们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有的还欠有巨额外债。
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母亲自杀是因为自己的心理状况出了问题,但是背后所反应出的,一定是整个家庭的心疾。
正因如此,自杀的行为才会牵扯到孩子:自杀的父母认为,自己死后就没有人会照顾孩子了。
图片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2021年,安徽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离婚冷静期的第四天,带着两个孩子从24楼家中跳下,留下了一封字字泣血的遗书。
结婚五年来,公公和婆婆从来没有给她过好脸色,严重的时候,甚至不许她进家门。
孩子出生后,她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妈妈,没有了经济来源,被婆婆恶语相向:“她好吃懒做,白吃白喝5年,我儿子的钱都被花光了。”
在妻子承受这一切的时候,丈夫不仅不管不顾,还加入到加害者的行列之中,一喝酒就对她拳脚相加。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com
有人说,那些携子自杀的母亲不是傻,而是绝望了。
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没有经济基础和亲人之爱的支撑,让她们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03
年轻母亲如何走出困境
2019年,一位妈妈因为高额套路贷,决定携子自杀。她先是哄骗孩子喝下农药,之后又自己喝下大量农药。没想到,最终自己被抢救过来,孩子却永远离开了人间。
后来,这位妈妈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当地检察院批捕。
这也告诉我们,无论动机是什么、理由有多少,携子自杀对孩子来说都不是自杀,而是被父母杀害。
因此,对事件中的母亲表示同情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年轻妈妈们走出困境。
营造健康的家庭生态
传统的家庭心理治疗关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只有当其他成人养育者,比如孩子的父亲也参与到儿童抚养中,使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儿童才能从中获益。
因此,想要让年轻妈妈们走出困境,就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给予妈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了解妈妈们的心理需求。
家庭矛盾不是其中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家庭的责任,丈夫和家中的老人都需要积极为女性提供支持和帮助。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com
鼓励孩子的自由意志
母亲携子自杀,反应了妈妈与孩子之间边界感的缺乏。很多妈妈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自己不在人世,那么孩子也无法活在这个世界上。
边界感的模糊是一种常见的家庭失衡状态,轻则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对家庭感到厌烦和恐惧,重则导致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乃至生死。
因此,妈妈们也要转变心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鼓励孩子自我满足感、价值感的发展,不要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
时刻保有选择的底气
选择携子自杀的妈妈,大多有一种心态,就是觉得自己只有寻死这一条出路,但凡有其他的办法,自己也不会带孩子一起自杀。
这再次提醒我们,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有多重要。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坎坷,究竟是积极解决问题,还是消极沉沦甚至放弃生命,都在自己的选择。
如果丈夫对自己不好,那么离婚也没关系,如果自己抚养不了两个孩子,还可以分割财产、求助父母,自己努力赚钱。
时刻保有选择的底气,就是让自己不依附于丈夫、不依附于家庭而活,拥有自己的人生意义。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com
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国内新闻报道中,大多把这类事件表述为“携子自杀”,而国外学者却称其为家庭成员之间的“谋杀-自杀”。
其中的区别在于,前者把孩子看作是一个被“携带”或者“胁迫”的依附者,而后者则把父母的行为归于杀死一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
“携子自杀”的表述,似乎给这类事件盖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让父母的行为看起来不那么残忍。
但是,无论是出于爱还是恨,杀子都是毫无争议的犯罪,父母的身份也不是夺走孩子生命的理由。
身为父母,尊重孩子的生命、认可孩子作为个体的价值,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