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的房子不住,非要住这里?他们,是“露营村”的长期村民

在郊区有一座度假屋,节假日不时和家人去放松一下,这是许多都市上班族向往的休闲方式之一。

在上海,一群年轻人已提前实现这个愿望——每逢节假日,他们带上食材开着车,直奔浦东航头一处露营地度假。不过,他们的度假屋并非砖砌大宅,而是一顶顶固定在营地的帐篷,这群年轻人也因此成为“露营村”的长期居民。 

这些长期居民们是谁?他们在露营地玩些什么?为什么愿意重复去同一个地方?带着好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近“露营村”的村民们。

“哪怕在村里加班,心情都是好的”

沿着航南公路由北向南,跨过南汇的母亲河大治河,高架桥右侧绿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帐篷。车载导航显示,这里正是“露营村”所在的星慕露营场。举目四望,记者不免心生疑虑:周围村落不少,近在咫尺的航南公路车流喧嚣,附近风景也称不上漂亮,长期在这露营真的好玩吗?

循着指示牌左转进入露营地,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沿着水泥路开到尽头处的停车场,才发现这片营地面积不小,除了宠物比赛区域,还有公共露营区、长期露营区和汽车露营区。整片营地背靠船来船往的大治河,南面还有一条清澈的人工小河,东有高架西有果园,将营地隔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屿”。

在营地玩飞盘。孟雨涵 摄

日营区域拉小提琴的孩子。孟雨涵 摄

当天营地内的日营区域迎来了好几场大型活动,再加上带着孩子来休闲的散客,露营者有200多名,这些人主要在营地的草坪上或大型天幕下休闲。穿过热闹的日营区,就是容纳了近50名长期村民的“露营村”。

“露营村”的第一眼,看起来和其它露营地区别不大,一顶顶帐篷分布在草坪两侧,中间留出一条宽敞的通道。不过,这些帐篷的样式丝毫没有整齐划一的意思,黑色、银色、军绿色、咖啡色、紫色都有。有人是“一室户”,有人是上下两层的“Loft”,还有一些是客厅和房间直连的“一室一厅”式帐篷,通常一组帐篷就是一户人家。仔细一看,几乎每组帐篷前都有专门设计的门牌号,有的是户主的昵称,有的是住户的卡通头像,各有特色。

“80后”自由职业者淘子和妻子菜菜,是“露营村”的长期住户之一。平时他们住在静安区,一到周末,夫妻俩就带着10岁的女儿来营地度假,和邻居们开启每周一见的休闲生活。也有一些工作日,当从事品牌运营工作的菜菜觉得情绪不太好时,就对淘子说:“去营地吧,我要去‘魔都最美工位’搬砖!哪怕在村里加班,心情都是好的。

沈煜坤的“Loft”式帐篷。孟雨涵 摄

淘子说,自己几乎每周都有三四天泡在“露营村”里。“在市区的家就是对着四面墙,从窗户看出去也都一样,有时候也不知道该干嘛。在这里哪怕是一下午什么也不干,也会觉得舒服,可能是因为空气比较好吧!”淘子说,在营地还有个很大的好处,是对着手机的时间大大减少。“平时在家里,睡觉前我可能会拿着手机刷两小时,在这里倒头就能睡。有时会听听船开过的声音,下雨了就听听雨滴落在帐篷上的声音,还挺解压的。”至于电脑,需要工作时就看看,不用时就撂在一边。

“露营村”近50位村民中,和淘子、菜菜年龄相仿的80后不少,还有一些90后夫妻和情侣,也不乏70后资深露营玩家的身影。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有设计师、广告人、投资人、自媒体博主,也有教培、医美和法律从业者,大家相聚聊天时常能拓展视野,碰撞出灵感。

大家在帐篷前攀谈时,一位路过的村民被叫住,大家称呼他“爬叔”。从事汽车行业相关工作的“爬叔”本名郑汀,是一名资深露营玩家,也是紫色系重度爱好者。郑汀的帐篷位于汽车营位区,“一室一厅”式的大型紫色球型帐篷、紫色外观的汽车和挂着户外灯的紫色铁架,共同组成了他家的门面。走进帐篷一看,帐篷内的地垫、桌椅也几乎都是紫色的。郑汀说,营地里这样的特色帐篷不少,大家几乎是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在打造,会特别强调个性。

郑汀的紫色系“一室一厅”。孟雨涵 摄

“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上海弄堂” 

在营地内和村民们攀谈,不觉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帐篷、天幕上的串灯亮起,款式各异的露营灯也纷纷点亮,“露营村”进入了颜值最高的时刻。

此时,十多名村民已围坐在三张拼接的露营桌前,准备当天的晚餐。晚餐看起来挺丰盛,有火锅有烧烤,食材也琳琅满目,有五花肉、羊肉串、生菜、土豆、香菇等,还有专门网购的淄博大葱,水果、饮料也一样不缺。这些食材,是参与聚餐的村民们提前在微信群分派好任务后分头采购的,算好总账后大家一起平摊费用。搭台子、收拾桌椅碗筷的工作,也是大家一起完成,一些原本不做家务的“甩手掌柜”们也在这里学到了新技能。

晚餐准备中,羊肉串是自己腌制自己串的。孟雨涵 摄

这边在热火朝天准备晚餐,不远处另一张天幕下,几户村民正在投影仪前调试设备,这里即将放映露天电影。下午和父母一起来到村里的茜茜坐在屏幕前,一边等候电影开场,一边和妈妈讨论今晚要不要住在这里。

茜茜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平时家住周浦。从她家来“露营村”,不过20多分钟车程。和其他村民家的几个孩子成了好朋友,茜茜和小伙伴们一到周末就在“露营村”相聚。即使不住村里,知道好朋友们来了,茜茜也会和家人赶来和大家一起聊天、玩耍,晚上再开车回家。

“露营村”数十户居民中,孩子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孩子初三在读。菜菜说,来村里的孩子中,十个里有九个不舍得离开,还有一个可能是被硬拖着回家的。“孩子们在营地里玩的地方大,有工作人员和邻居们帮忙留心安全问题,总体也比较放心。所以孩子们放出去之后,常常只有两个时段能看到他们回帐篷,一个是‘妈妈,我饿了’,一个是‘妈妈,我困了’。”

除了一起玩,这里还经常能看到大孩子教小孩子做作业、带着玩耍的场景,家长们也会把孩子们一起管起来。家住航头的倪栋是“露营村”的“001”号村民,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到一位妈妈帮四户村民的孩子完成默写作业。四个孩子年级不同,需要默写的内容也不同,这位妈妈就根据孩子们记录本上的作业清单,让孩子们一个个轮流到帐篷里默写,对照答案后再帮他们订正讲解。当时,倪栋好奇地问这位妈妈为何如此有耐心?对方回答:“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点忙。”

华灯初上,日营活动尚未散场。孟雨涵 摄

村民们用投影仪放露天电影。李宝花 摄

在“露营村”,村民们这样互相帮助的时刻数不胜数。有时出现大风天气,大家在群里吼一声,住在附近或者在营地的村民们就会帮忙检查大家的帐篷有没有扎牢,室外有什么东西需要收一收;谁家来的客人多了,桌子椅子不够用,从邻居家招呼一声就能借到;营地办大型活动忙不过来,大家只要手头有空也会一起帮忙布置,偶尔还指导新手如何搭帐篷。

菜菜说,自己玩了好几年露营,之前去露营地也会遇到不错的露友,但大家常常是说完“再见”后再也不见。在“露营村”,大家告别时说的是“下周见”,并且真的几乎每周都见。住在村里,早上帐篷一拉开,大家互相打招呼说的是“起来啦?”“一起刷牙去吗?”洗漱完毕,大家还会一起做个早餐、分享美食,面对面聊天。在村里,不仅大人孩子经常互相串门吃“百家饭”,村民小周养的小狗“小满”也丝毫不认生,闻到谁家饭香就摇着尾巴去找吃的了。不止一位80后村民感慨:“在这里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上海弄堂,很有人情味。”

90后村民沈煜坤是一名广告从业者,每周五是他最盼望的时刻,因为这天下班后他就会和女友收拾东西直奔“露营村”。他说,他从小住在楼房里,没有“弄堂情结”,但在村里哪怕什么也不干,对着篝火发发呆也很解压。

此时防火台上的篝火燃得正旺,驱散了一些夜间的寒气。沈煜坤拿出几包磷粉倒进柴火中,不一会儿,跳动的篝火就从原本的橙红变幻出蓝、绿、紫、黄、橙、红、白组合的七彩色,伴随着噼啪作响的火花在夜色中闪耀,美到失真。

加入磷粉后的七彩篝火。李宝花 摄

 “我们会和大家一起留下”

一顿热热闹闹的晚餐后,围坐桌前的村民们分吃了西瓜、榴莲等水果,男士们继续坐着抽烟聊天,女士们则相约在营地内散步。喜欢军绿色系的村民小周话不多,却有个与众不同的爱好。他有一条军绿色的橡皮艇,周末晚上会背着它去旁边小河划上几个来回,这是他的饭后“散步”方式。

在“露营村”,几乎每位村民都有自己的绝活。一名90后女生是知名连锁咖啡店店长,她的特长是调制出香浓的咖啡;原大型设计公司老板Mars,经常会根据大家的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露营桌椅,送到工厂定制后以成本价出售给村民们;菜菜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在营地有活动时帮忙设计艺术感十足的海报;被称作“大力士”的沈煜坤,嫌村民们去厕所的草坡有点滑,不声不响地用杉木给大家造了一处纯自然的木质台阶……

海阔天空的聊天时刻,大家谈到村民里似乎还缺一名会乐器的专业人士,沈煜坤向营地负责人樊晨打趣:“不如下次发展会员的时候你留意一下,如果有音乐特长的,就破格收进来?”崇明小伙樊晨憨憨一笑,说:“可以考虑”。原来,为了保证既有村民的体验度,“露营村”暂时没有接收新村民的想法。现在这批村民几乎都是第一批年卡会员,根据营位不同,年卡费用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村民们结伴去玩橡皮艇。孟雨涵摄

一起点亮天幕旁的串灯。孟雨涵 摄

有时,日营区的初级露营者们也会好奇地走进“露营村”,看看这些资深玩家们的装备,好奇地问这问那:帐篷有多贵?冬天夏天能不能在营地过夜?为什么好好的房子不住,非要住在这里?……沈煜坤把这样的时候戏称为被参观的“动物园时刻”,“不过大家也无所谓,不忙的时候很乐于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些机缘巧合相聚的长期村民们,会在“露营村”住多久?村民涵茜坦言,目前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自己和朋友都办了年卡,总体感觉不错,等年卡到期后再看情况。菜菜说,自己起初是被营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吸引办的年卡,入驻营地后经常来,更多是因为能和邻居们每周一聚。“我们住多久最大的取决因素,是看邻居们愿意住多久。如果大家觉得营地越来越完善,愿意留下来,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留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李宝花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