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普惠平台互通势在必行—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四十八期)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自然资源部发布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填补我国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

2.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意见,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3.全国首个《零碳交通共识宣言》发布

4.宁夏开展碳排放权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碳市场

5.武汉发布碳普惠管理办法,加快构建碳普惠管理制度体系

6.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落地

7.大庆石化建成首套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每年可实现碳减排40万吨

8.赣锋锂业拟投建锂电池项目,一期年产5GWh锂电池电芯+Pack封装生产基地

9.瑞典将建设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电动高速公路

10.法国推出振兴“绿色工业”法案,吸引全球绿色投资

>>>专题碳讨

武汉出台碳普惠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碳市场建设

正文

一、政策速

A、权威声音

1. 自然资源部发布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填补我国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3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作出规范,用于指导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业务工作。

零碳解读: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在充分吸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学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对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碳储量计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填补了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为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充分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2.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意见,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探索在充电桩利用率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提供光伏发电、储能、充电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户籍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县域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消费券等支持。

零碳解读:新能源汽车下乡有助于提升电动汽车普及率,助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回答新京报贝壳财经提问时表示,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要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打消在农村地区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后顾之忧。

3.全国首个《零碳交通共识宣言》发布

近日,首届中国出行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就零碳交通发展方向达成了共识,并由出行、物流、金融、汽车、能源、科研机构等领域代表共同发布《零碳交通共识宣言》。《宣言》拟通过多方努力,逐渐推动交通领域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过渡。《零碳交通共识宣言》将为加快推进双碳目标下的零碳交通转型、生态圈跨圈融合提供重要指引。(新华社)

零碳解读: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碳分会会长、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认为,为加速实现零碳交通美好愿景,应尽快建立涵盖城市结构、出行结构、能源结构、金融与科技赋能的“3+2”零碳交通发展体系,形成更加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从源头上减少出行距离,进而减少交通碳排放。(新京报)

B、地方实践

4.宁夏开展碳排放权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碳市场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碳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三年发展目标,推进碳排放权改革,建立健全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零碳解读:碳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手段。此次,宁夏开展碳排放权改革有助于宁夏重点排放单位更好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和配额履约,助力全区碳排放强度下降。

5. 武汉发布碳普惠管理办法,加快构建碳普惠管理制度体系

近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各市场参与主体可在碳普惠平台开立碳账户,其中,组织碳账户用于碳普惠减排量和碳排放量登记管理,并可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个人碳账户用于碳普惠减排量管理,但不能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

零碳解读:碳普惠制度可以激发全社会层面绿色低碳意识,引导更多主体进行绿色低碳行为,助力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此次,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意见稿中,提出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和组织等符合规定的主体可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 增强了碳减排量消纳和激励机制,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降碳意愿。

C、企业行动

6.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场景业务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支持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西分行在广西南宁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场景业务。该笔贷款用于总装机容量8.48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估算该项目年均发电量807.79万kWh,与目前的燃煤火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463.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53.64吨,节能降耗及环境效益显著。

零碳解读: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中国人民银行针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领域推出的再贷款支持工具。本次邮储银行落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支持。(中国经济网)

7. 大庆石化建成首套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每年可实现碳减排40万吨

近日,从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获悉,该公司重点环保项目40万吨/年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项目全面建成。该项目是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和新材料板块首套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同时是大庆市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CCUS)应用重点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直接实现碳减排40万吨,相当于增加森林面积40万亩,将产生显著社会效益,对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零碳解读:碳捕集是推动碳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据悉,该项目可将副产品二氧化碳经过干燥液化后用作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剂,既降低了碳排放,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又是一种新兴的油田驱油剂,用于提高现有油田油井的最终采收率,每年可以创效2300多万元。

8. 赣锋锂业拟投建锂电池项目,一期年产5GWh锂电池电芯+Pack封装生产基地

近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同意子公司赣锋锂电与襄阳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赣锋锂电投资25亿元,在襄阳市投资建设新能源锂电池生产研发项目。公告显示,项目一期建设年产5GWh新能源锂电池电芯+Pack封装生产基地,本项目计划2023年5月进场,预计2023年12月底投产。

零碳解读:锂电池是支撑电动汽车应用推广、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性产品。公告称,本次投资有助于提升赣锋锂业锂电池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份额和研发能力,推动公司锂产业链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公司在锂电池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D、国际看点

9.瑞典将建设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电动高速公路

近日,瑞典交通管理局(Trafikverket)牵头,选定了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和马尔默3个城市间的E20高速公路,开始着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电动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被称为电动公路系统(ERS),将允许电动汽车和卡车在行驶过程中进行充电,为电动交通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设施。据了解,瑞典已经试运行了4条临时性电气化道路,但这条计划于 2025 年开通的 21 公里长的道路将会是永久性的。

零碳解读:电动公路系统可解决充电时间长、充电场景单一的问题,提高电动车使用效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交通领域电动替代率,减少尾气排放和降低碳排放量。 

10. 法国推出振兴“绿色工业”法案,吸引全球绿色投资

5月16日,法国正式推出振兴“绿色工业”法案草案,总共提出15项措施,包括提供专项工业用地、简化审批程序、培养产业工人等。政府将重点推动绿氢、电池、风能、热泵和太阳能等5大绿色科技产业发展,吸引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根据这项法案,法国政府将给予可再生能源设备、热泵、电池制造商投资额20%-45%的税收抵免政策。同时,该法案预计能让法国至2030年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相当于4100万吨。

零碳解读:法国财长勒梅尔表示,预期政府每年将为这部分的补贴提供5亿欧元。受到欧盟新规的影响,这只能是一个维持到2025年的临时性政策,后续也有希望延长至2029年。综合测算,这项政策到2030年前能吸引230亿欧元的私营部门投资,并创造4万个工作岗位。(欧洲时报)

二、专题碳讨

武汉出台碳普惠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碳市场建设

近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实施自愿碳中和。此前,武汉便印发《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结构完善、科学规范、特色突出的碳普惠制度体系,探索形成10个以上碳普惠方法学和碳减排场景评价规范,开发构建50个以上重点领域碳减排项目和场景。

作为全国首批七个碳交易试点之一和全国碳市场的两大支撑之一,湖北武汉已逐步建立了成熟的碳市场交易体系,形成了中碳登、武汉碳清算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三大平台。早在2014年,武汉就率先在全国展开碳普惠机制试点。在此基础上,武汉进一步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进一步引导大众及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双碳行动当中,将有助于推动全国层面碳普惠制度建设。

1.什么是碳普惠制度、碳普惠机制分为两类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表示,碳普惠的基本逻辑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据碳普惠标准或方法学,对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内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证,生成个人减排量汇总到碳账本里,并通过减排量交易、政策鼓励、市场化激励,调动、激发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

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3,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首份碳普惠领域报告——《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中提到,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占我国全年碳排放总量近1/3的份额。碳普惠作为一种机制创新,旨在鼓励个人和中小企业践行低碳行为,提升全社会低碳发展水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将当前的碳普惠机制分为两类: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和企业主导的碳普惠机制。其中,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由各地政府部门推动建立,包括北京的“绿色出行碳普惠”平台、广东的“碳普惠服务平台”小程序、山东的“碳惠山东”、广东深圳的“低碳星球”、四川成都的“碳惠天府”等;企业主导的碳普惠机制包括一般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两类。包括蚂蚁森林、顺丰快递的绿色碳能量、中信碳账户等。

但各类碳普惠机制的运行方式差异不大,基本上是依托于碳普惠平台,通过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按照相关的碳普惠方法学计算出低碳场景下公众低碳行为的减排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相应的碳积分,公众使用碳积分可在碳普惠平台上换取商业优惠、兑换公共服务,也可进行碳抵消或进入碳交易市场抵消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

2.各地碳普惠快速发展,全国碳普惠互通势在必行

早在2014年,中国碳普惠机制就率先在武汉试点。2015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碳普惠建设,2021年10月,在提交给联合国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报告里,明确指出构建“碳普惠”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各地加快碳普惠体系和机制建设,多地出台碳普惠相关政策推动碳普惠发展,陕西、重庆、河北、天津、湖北、浙江、海南、上海、江苏、广东、江西、北京及广州、泸州、深圳、苏州等纷纷出台碳普惠相关政策文件;此后,广东、山东、深圳、上海、成都、重庆、天津等地相继发布碳普惠方案和相关管理办法,并对碳普惠机制衔接碳市场进行规定。

从各地碳普惠政策看,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是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如2022年11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8部门发布《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等。《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天津市碳普惠体系建设方案》相继发布,明确要完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形成碳普惠生态圈。可以看出,各地碳普惠平台建设一般早于明确的制度标准和碳普惠方法学,这也导致了各地碳普惠平台在真实性、权威性和公平性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各地政府及相关企业纷纷加入碳普惠和碳账户建设当中,市场上涌现出了众多碳普惠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个平台采用的碳普惠方法学不同,使得衡量公众同一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不相同,从而导致碳账户的不公平性。同时,各地碳普惠平台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创新协作和机制设计,仍不能互通。因此,亟需加强碳普惠顶层设计,推动各地碳普惠平台互联互通。

3.推动碳普惠与碳市场连接,助力全国碳普惠体系建设

在缺乏全国顶层设计和机制体系的情况下,各碳普惠平台在激励手段和市场互通方面就受到很大制约。当前,碳普惠机制的激励手段仍以发放政府消费券、节能券等方式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对公众的激励不足,且难以为继,使得公众参与碳普惠机制的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更多碳普惠激励方式,如将个人碳减排量纳入碳市场、发展碳金融碳信用业务等。

此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在《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中就提出,当碳市场成熟时,碳普惠减排量还可以与碳市场挂钩,将碳普惠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允许生活消费端形成的碳资产进行抵押、交易、赠予等奖励活动,最终推动碳普惠激励机制真正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公众的自觉行动。

此次武汉在碳普惠管理办法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等可开立组织碳账户,用于碳减排场景、碳减排项目的备案申请,碳普惠减排量和碳排放量登记管理;且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和组织等符合规定的主体可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并提出依托碳账户,为碳减排效益优秀的主体提供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结合征信系统,将碳减排量与绿色金融利率优惠挂钩。

此前,武汉在《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便提出,适时探索将碳普惠减排量纳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交易品种体系,推动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单位购买碳普惠减排量用于履约。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枢纽,武汉在碳交易制度设计和基础设施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具备主动连接全国各地碳普惠平台的优势,助力全国碳普惠体系建设。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