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六合乡:谋产业发展路 开致富团结花

初夏五月,记者一行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新建的六新农贸市场熙熙攘攘,土鸡、菜秧、红米粑粑、妇女的绣花腰带,赶集的人群中有白族装扮,也有彝族白依支系装扮,山乡集市充满生机。
图片
这样安居乐业的场景是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得来的。六合乡海拔高、水源少,水资源缺乏一直是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难题。近年来,通过整合沪滇协作资金、烟草专项资金等,鹤庆县域“西水东调”润泽六合山乡。其中,燕子崖提水工程解决了全乡人、畜饮水难题,六合引蓄水工程也已进入待验收阶段,将用于保障烤烟、水稻、桑蚕等农业灌溉用水。乡党委副书记董思宇告诉记者:“往年旱季,都需要从外面买水、运水,有了燕子崖提水工程,今年持续干旱几个月,还没有出现饮用水短缺。”
图片
正是玉米播种的季节,大尤龙村村民杨赵明今年养的第一批春蚕已经上架吐丝,蚕房里,杨赵明正在忙活着整理蚕架、捡蚕上蔟……杨赵明一年养4批蚕,去年养蚕收入2万多元。据他说,桑树种植多、人力跟得上、用水供得上的养蚕户,每年养蚕的时间延长,一年可以养到8批,“等明年用上引水灌溉工程,我们这里也可以大面积灌溉了。”
图片
在巩固发展“一片烟、一粒茧、一颗稻”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精准招商培植产业,尝试引进奶牛、肉牛养殖和羊角椒、羊肚菌等新产业,千方百计为群众摸清路子,想方设法谋产业发展。
2019年,六合乡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鹤庆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在六合村建起了高原特色乳业发展基地,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发展至今,基地总存栏达1300头牛,每年可消化周边大量饲草料和青贮玉米,通过吸纳农户到养殖场务工、收购农户种植的青贮饲料等多种形式,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收入,目前基地常年用工已达到30多人。
图片
六合乡13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每年10万元以上,关键在于引入企业、发展产业,以及共同富裕、互帮互助的思想意识。“我们在乡一级成立了村集体资金委员会,将奶牛、肉牛养殖场等每年产生的分红进行合理分配,通过有产业的村带动产业薄弱的村,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致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乡党委副书记董思宇说。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段苏航 通讯员 李艳萍 简国铸 杨雪 杨艳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