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0亿!40个重大建设项目,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茂名水东湾新城“十四五”规划印发

近日,茂名水东湾新城“十四五”规划发布。
水东湾新城“十四五”规划
2023年4月
图片
图片
前 言
水东湾新城位于中国南海之滨、茂名市南组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大国家战略交界的几何中心,2013年设立,是茂名市“三大经济功能区”1“四大发展平台”2之一,是全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之一、“融湾强带”主阵地之一,核心区面积55平方公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水东湾新城抢抓“双区”3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新阶段、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的关键时期。为牢牢把握新时代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临港商务区,支撑茂名市向海而兴,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根据《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管委会履行政府治理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擘画“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临港商务区的宏伟蓝图。
本规划范围为水东湾新城核心区,包括南海片区、高地片区和水东湾。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水东湾新城资源禀赋独具特色,生态自然环境优美,具备良好的开发建设条件。自设立以来,水东湾新城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一岛两湾三岸四产业五景区”4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发展定位,持续提升城市功能,逐步壮大主导产业,有效改善软硬环境,为“十四五”时期加快产业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禀赋独具特色,生态自然环境优美水东湾新城拥湾抱岛,面朝大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夏威夷、墨西哥湾处同一纬度,年均气温23.6℃,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宜游宜养,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气象条件较好,全年符合三角翼飞行器、动力伞、无人机应用等飞行气象条件达250天以上。海水能见度8米,亚洲第一,是潜水探胜的绝佳之处。洋流和缓,海水清澈,是游泳冲浪的首选地。海洋资源独特。全域海岸线长45公里,海域区位独特,海水盐度适中,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种类繁多,盛产海参、龙虾、鲍鱼、海胆、南风螺、石斑鱼等海产品。土地资源充足。水东湾新城土地平坦连绵开阔,以平地和丘陵山地为主,地质结构相对较好,土地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全域共有可开发土地约4.2万亩,其中南海岛有可盘整开发土地1.5万亩,接近全岛面积一半,高地片区规划建设用地达2.7万亩,皆具备良好开发建设条件。旅游资源丰富。水东湾新城是全国罕见的城市内湾,拥有以中国第一滩、虎头山、晏镜岭和歌美海为代表的山水滨海景观旅游资源和俚人文化、疍家文化、渔商文化等本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红树林、防护林等绿地面积和林地面积较大,气候常年温暖宜人,具有发展滨海旅游、医疗康养等滨海高端服务业的优越条件。
发展定位持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水东湾新城自成立以来,全面落实茂名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围绕“造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立足茂名、服务粤西,辐射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内陆腹地,持续优化“一带两环五廊五片”5的大水东湾新城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成为亚热带滨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服务完善、宜居宜业,体现魅力、健康、共享、宜居理念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三五”时期,为进一步完善强化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茂名市将水东湾新城确定为全市实施“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滨海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茂名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主要阵地和茂名市变传统石化工业型城市为现代化海韵绿城的主要平台,支持打造南海博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征程上进一步明确水东湾新城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的目标定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水东湾新城按照“一岛两湾三岸四产业五景区”的工作思路,以盘土地、抓项目、治环境、强产业为抓手,重点谋划推进南海岛、高地智慧城和水东湾(中国第一湾)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发展联动提升、公共服务联动提升、区位交通联动提升、景观营运联动提升、产业发展联动提升,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高地智慧城获批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智慧城乡试点。
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发展支撑不断强化通过科学规划,集中精力抓交通、夯基础,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支撑能力。交通路网加快建设。对外干道初具雏形。智城大道建成通车,南海大道高地段改造完成,海城西路加快推进。歌美海大桥整体工程完成,水东湾大桥全线贯通,实现“港—业—城”联动发展。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水东湾新城段已完成初步选线,其中省道280改线部分工程和滨湾路南海段工程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以茂名大道、228国道、环城东路、南海大道为主干的放射状对外交通骨架。内部路网日趋畅通。南海岛主要道路改造升级基本完成,慧城三路、茂名市人民医院水东湾分院门前路投入使用,智城五路、海宁路基本完工,歌美海西路及附属设施一期完工,滨湾路绿道首段建成使用,滨湾路南海段加快建设,霞海北路等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内部环状路网渐具雏形。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能源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建成投用;污水管网已铺设10个项目约66公里,高地片区一期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工,南海片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一期)加快推进;110千伏良南线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完成,虎头山片区“三路一管网”配套设施启动建设。公共设施逐步完备,孟信坡、霞里等4个乡村(居)生态“好心公园”建成开放。旅游设施扩容提质,“中国第一滩”旅游景区核心区提升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成功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水东湾海洋公园一期已竣工对外开放;歌美海公园一期工程及水上游客服务中心建成使用。
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动能逐渐壮大立足滨海特色资源,不断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夯实税收财政基础,巩固招商引资成效。“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8亿元,年均增长6.2%;累计实现财政收入5.1亿元,年均增长12.6%。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坚持“重要优势资源必须引入有理念、有经验、有实力、能造势的企业”招商理念,不断完善招商工作机制,设立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奖励管理办法,上下联动全领域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产业招商,精心谋划南海岛整体综合开发、明月海湾、动感沙滩和歌美小镇等20多个招商项目,积极赴北京、广州、深圳、西安、贵阳、顺德等地开展产业项目招商活动,成功引进华侨城集团、美的集团、红树湾、香港约克等大型企业10多家,合计引进项目10多个,计划总投资达600亿元。主导产业加快集聚。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壮大,融合海湾景观、海洋文化和水上运动等湾区特色,延长“景区+社区”滨海旅居、度假酒店、度假旅居、欢乐海岸等多条产业链。华侨城集团文旅产业项目已落地,中国第一滩景区与华侨城集团推进成立合资公司;旅游地产项目进展顺利,华侨城·纯水岸、金源海湾文化城、美地置业广场等建设有条不紊;“中国第一滩”景区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岸”;水东湾海洋公园获评为广东省“美丽海湾”三甲;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首届龙舟邀请赛、风筝邀请大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等赛事活动。医疗康养产业有新突破,推进与同济堂集团等医疗康养项目的合作,健康养生产业园启动规划,广州香雪制药康养项目落地动工建设。教育科研产业初具规模,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滨海校区等一批大中小院校投入使用。
空间治理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水东湾新城生态文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谋布局、抓扩容、提品位,滨海绿城面貌焕然一新。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完成高地片区控规,启动南海片区控规修编工作;实现152条自然村庄规划全覆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水东湾新城整体形象设计,邀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对南海岛南北岸线、环湾带、歌美小镇等4片(带)20多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规划设计,大力提升旅游功能。邀请广东旅道集团对“动感沙滩”等3大旅游景点、30多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旅游招商策划,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滨海旅游产品。注重环保提升生态格局。全面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好心平安茂名工作,全域开展“五化”行动6。环岛环湾碧道先行段启动建设;南海大道、海城西路、广场西路及霞海路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水东湾新城海岸带综合示范区项目加快推进,虎头山、晏镜岭景区规划建设有序开展;联合电白区实施南海岛三年绿化计划,投入资金1.5亿元开展生态修复;全力配合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工作。全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聚焦“脏乱差”问题,大力整治“六乱”现象7,提升城市品位;严厉打击“两违”行为8,成立防违控违打违工作专班,拆除违法建筑300余处,面积达8.85万平方米,城市“六乱”“两违”整治工作实现常态化;完成南海岛道路两侧棚户区改造(一期),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9”,清理乡村各类乱象行为900余处。加强安全治理,委托专业机构对南海岛整体旅游管理开展安全工作评估工作,针对“中国第一滩”景区和全岛旅游方面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出台相应应急预案,规范岛内旅游安全生产责任、风险和管理。
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水东湾新城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扩大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文化教育设施加快建设,电视剧《巾帼传奇》拍摄基地建成投用,成为文化新IP,“晏镜疍家墟”加快建设;水东湾新城人才驿站建成使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滨海校区)建成招生并升级为本科,茂名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等院校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茂名市人民医院水东湾分院(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项目建成后可满足每日5000人次的门诊量并提供1500张病床位,争取成为集医疗、保健、康复、科研及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甲医院。疫情防控常态化防范工作稳步推进。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深度融合,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水东湾新城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建设发展主要面临以下机遇:
——国家、省和市大力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地。茂名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步伐,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实力雄厚的现代产业强市。这为“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育新机、开新局,大力发展临港商务、滨海旅游、医疗康养等特色海洋经济,明确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家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现代旅游业以国内旅游为发展重点,迎来新一轮发展新机遇。特别是“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的溢出效应和驱动效应持续释放,这都为“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壮大特色滨海旅游,推动临港商务、医疗康养、智慧产业等内需主导型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明确了方向。
——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趋势,世界正在迎来科技创新浪潮,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我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努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水东湾新城在海洋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将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加快培育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茂名市加快推进“四大发展平台”建设。“十三五”以来,茂名市抢抓“双区”建设和广深“双城”联动机遇,积极引领沿海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滨海新区、茂名高新区、水东湾新城和临空经济区“四大发展平台”。水东湾新城作为“四大发展平台”之一,是茂名市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的主要支撑,也是全市发展高端滨海服务业的核心载体,将被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十四五”时期,茂名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水东湾新城等“四大发展平台”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水东湾新城生态修复、交通畅达、文旅兴旺,打造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建设发展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后疫情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贸易和投资面临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挑战,正加快形成内外互促的新发展格局,省、市积极参与和融入,但均面临新旧发展格局重塑更替的挑战。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茂名市和水东湾新城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增强产业韧性带来严峻挑战,亟需把准方向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资源生态刚性约束持续加大。水东湾新城临海而建,拥湾抱岛,海岸带、近海海域保护与管控要求高,推进“蓝色海湾”整治和沿海红树林保护的任务较重,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大,同时水东湾新城区域内岸线、沙滩、大气、土地、水等污染问题仍需要加大力气解决。在“双碳”目标背景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条件下,水东湾新城绿色转型发展将迎来更大压力。
——区域平台间竞争日益加剧。省内外各大新区新城、发展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已明显对水东湾新城的建设发展形成倒逼态势。区域之间抢企业、抢项目、抢人才态势已呈白热化,平台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国家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广东省支持湛江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水东湾新城乃至全市要集聚高端产业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面临严峻竞争压力和挑战,亟待加强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建设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补强。城市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城市设计、建设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产业体系有待建立,主导产业培育不足,产业集群规模较小、竞争力偏弱,自我良性循环能力不强,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等面临不少困难,龙头项目规模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新阶段城市发展定位与产业发展重心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要素保障能力偏弱,财政基础薄弱,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偿还能力与信贷偿还需求不协调,融资方式单一,债务风险防控压力较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拆迁工作难度、土地利用限制等要素对城市建设发展制约进一步凸显;开发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功能区与行政区深度融合不充分,管理职能与人事职能、城市开发与镇街管理、项目建设与征地拆迁等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专业人才匮乏,专业人才与业务拓展需求不协调,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但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发展机遇远大于挑战,必须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精准把握新定位新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平台能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临港商务区,打造成为茂名市乃至粤西地区滨海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和高能级战略平台。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10和茂名市委“1+4+6”工作布局11,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生态、向海而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临港商务区为总定位总目标,以打造大平台、开展大招商、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为抓手,加快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创高能级战略平台,以一体化融合、数字化创新、绿色化发展、现代化治理、品质化生活为方向,优化提升“两环两道六片区”城市格局,扎实做好“生态修复、交通可达、产业配套”三篇文章,展现城在海中、海在城中、海城一体的独特景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深化产城融合,奋力打造生态科技岛、宜居公园城,为茂名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第二节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进一步优化自然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更新,重点加强海岸线及近海海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管控,拓展提升海岸带综合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持续厚植美丽新城的生态底色,建设生态型环湾新城。积极落实“双碳”目标战略12,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发展绿色经济。
——创新驱动、智慧引领。把握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发展趋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应用场景为契机,大力发展5G产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经济,加快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向海而兴、特色发展。协调推进滨海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湾海联动、陆海统筹、海城一体,依托优质滨海旅游资源,进一步放大滨海区位优势,着力招大引强培育新动能,培育壮大、临港商务、滨海旅游、文旅康养、体育休闲等向海产业集群,使水东湾新城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支撑。
——统筹协调、产城融合。从全局出发统筹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产业与城市、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互动融合,强化多层次空间互动,推动南海片区、高地片区协同联动、相互融合,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
——深化改革、融湾强带。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数字政府,不断健全水东湾新城开发管理机制、协同联动机制、招商引资机制,打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坚持“高质量”和“一体化”导向,主动拥抱“湾区带”13、融入大城市、联动自贸区,加强与茂名市其他三个重大发展平台、沿海经济带其他地市、北部湾城市群等其他地区的临港产业深度合作,积极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发展的广阔空间,实现“湾区带”联动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三节发展定位
以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为核心定位和目标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产城融合,加快建成高能级新兴产业湾、高水平生态科技岛、高品质宜居公园城。
——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突出临港、揽湾、抱海的地理优势,加快产业基础再造,重点培育和导入临港商务、总部经济、产业金融、科技研发、数字经济、休闲旅游等新型高端要素和业态,全面对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形成港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态势,以临港商务为核心引领,滨海文旅为环境基底,新兴产业为发展底盘,公园城市为配套支撑,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高端临港商务区,构筑总部经济集聚新高地。
——新兴产业湾。聚焦高质量、现代化,勇挑茂名经济跨越发展重担,突出临港商务、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带动引领,做大产业规模,做强平台能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起点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基地。
——生态科技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筑巢引凤工程,着力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育、流动、使用、服务以及成果转化、创新孵化、活动聚才、资源对接等多项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配套服务,提升优化人才发展的软、硬环境,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打造一流创新创业平台。
——宜居公园城。坚守绿色生态底线,发挥依山、揽湾、抱海的自然生态优势,以水定城,以绿塑城,构建“森林绕城、清水流城、花园融城”的生态空间体系,增强滨海岸线、环岛海湾的贯通性。强化高质量公共资源、设施、服务的配给和均衡布局,营造品质化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以独特资源和一流环境,吸引企业家、科学家在南海岛安居乐业,打造科学家之家、企业家之家、高层次人才之家,重塑重构城市形象。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智慧、生态、绿色发展成色更足,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初步建成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基本建成要素集聚、生态智慧、交通畅达、产业配套齐全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
——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现代服务和先进制造等新兴业态加速集聚,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产业平台能级明显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到2025年,水东湾新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达到8.5亿元,全市经济功能区经济考核排名保持在第一名。
——多元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引进一批总部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基本成型,临港商务、智慧产业等产业培育壮大实现巨大突破,滨海文旅、康养、体育、休闲、摄影等产业配套加快完善并实现提质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到2025年,水东湾新城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7亿元;年旅游总收入超过30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达到新水平。人才发展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水东湾新城对人才、企业吸引力大幅提升,各类人才、创业团队、研发机构加速集聚,努力建成人才集聚、创新发展新高地。力争到2025年,逐步推动水东湾新城由旅游岛、休闲岛、度假岛向总部岛、贸易岛、科技岛、人才岛转变,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港产城融合取得新成效。各个功能区域的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东港区搬迁工作逐步启动,南海、高地两大片区与主要景区建设协同推进,生产生活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有品质、有活力、有归属感的城市生活空间。到2025年,南海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服务可获得性、内外交通可通达性与休闲旅游可体验性显著增强,宜居公园城市形象全面树立。
——发展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生态岸线全面修复,核心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主要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安全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展望到2035年,水东湾新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产业韧性、治理水平、开放水平、城市吸引力、综合竞争力均大幅跃升,作为茂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作用充分显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成为独具魅力和区域影响力的生态科技岛、宜居公园城,朝着全省乃至全国高能级战略平台阔步迈进。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多元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高端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更加凸显,集聚一批带动创新发展、支撑产业链稳定的总部企业,创新型、总部型企业集群进一步壮大。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建成近悦远来的宜居宜业宜游人才岛,内联外通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全面建成,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水平达到珠三角城市标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表2-1 水东湾新城“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注:[ ]中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第五节空间布局
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为目标,积极对接融入全市“两轴—两个圈层”14城市布局,以“城市向海而兴、产城融合递进”为发展脉络,以“产城空间拥湾发展”为策略,积极整合空间资源,精准把握开发时序,以南海、高地两大片区为支撑载体,以临港商务区为商务总部核,着力构建“两环两道六片区”空间格局,协同带动水东湾新城全域多维开发,建设精明紧凑型城市,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图片
图2-1 水东湾新城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两环:水东湾环、南海岛环。
——水东湾环。沿水东湾打造市级服务功能环,依托27平方公里独特的城市内湾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建设环湾碧道、水东湾海洋公园、生态公园和红树林景区等项目,形成环湾游憩带,高标准建设游艇基地、帆船基地、皮划艇基地、特色文化商业街,集聚体育竞技、康养服务、城市休闲等功能节点;
——南海岛环。沿南海岛打造滨海文旅环,集聚港口优势及“五景抱岛”15核心资源,以临港商务为发展引领,加快建设“两湾四岸”16承载空间,推进商务办公、滨海文旅、企业总部与生态居住多维开发,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创服务以及高品质滨海度假、海上运动、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
两道:水东港“一港两岸”、歌美海“一海两岸”。
——水东港“一港两岸”。依托水东港“一港两岸”打造茂名市第一圈层南组团临港商务轴,提升“一港两岸”高端商务承载能力,逐步启动油货码头搬迁工作,高标准建设临港商务区,加快完善科创空间、文化场馆、体育场馆、邮轮母港(码头)等配套设施,重点集聚发展总部经济、临港商务、科技研发、展贸会议、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
——歌美海“一海两岸”。依托歌美海“一海两岸”打造水东湾新城缤纷活力生活轴,高品质建设滨海疗养基地、中国疍家文化摄影基地、冼夫人影视基地,重点发展休闲康体、山地运动、渔事体验、商务会议、高端酒店、摄影产业等业态,塑造“一海两岸”宜居、宜业、宜游品质文旅生活空间。
六片区:临港商务区、滨海文旅区、新型产业区、生态科教区、生态居住东区、生态居住西区。
——临港商务区。以东华能源区域总部项目落地为牵引,积极导入总部经济、创新研发等新型高端要素和业态,依托头部企业的区域总部,凸显优势海洋生态资源,发展企业办公总部、研发孵化、商务贸易、酒店、休闲、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的临港商务区和总部集聚区;
——滨海文旅区。强化华侨城文旅引领作用,依托南海岛综合开发项目,发展滨海旅游核心产业,重点布局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创意文化、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特色商业、特色民宿等特色旅游业态,精心组织“两点一线”17的黄金海岸建设,推进五大景区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滨海风情商业街、滨海度假酒店等项目;
——新型产业区。聚焦智能智造与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引进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项目,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产业、科创信息服务业;
——生态科教区。强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推进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建设,完善配套共享设施,加快引进职业教育基地、产业创新平台等项目;
——生态居住东区。突出生态居住功能,完善文化、体育、商贸等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体系,引入国际学校、特色医疗等高品质社区服务,建设滨海生态社区、环湾生态商业港湾、南海生态文体中心等项目,打造“文旅+城市”双服务平台;
——生态居住西区。突出生态居住,建设“产业+城市”双服务平台,发挥茂名市人民医院水东湾分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完善养老公寓、休闲疗养中心、体育中心、生态居住等服务配套设施,引进康养生态社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海分校(初中部)等项目。
第六节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聚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扩量提质、融合发展,打造临港商务、滨海旅游、医疗康养、智慧产业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4+N”滨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换挡提速,加快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强化临港商务、滨海旅游双核牵引,加快推动核心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发展能级新的飞跃。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医疗康养、智慧产业等配套产业扩量提质,做精做深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支撑水平。
重点发展临港商务。围绕新城新定位,加快完善办公楼宇、创新孵化、人才服务等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科创服务、现代贸易、现代金融。到2025年,高端临港商务区建设基本建成,高端和新兴服务业态加速集聚。
——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加快推进临港商务区规划建设,完善商贸、居住、环境等多元服务功能,促进商务高端化发展。以东华能源、华侨城等为“链主”企业,通过“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一批企业总部、产业金融、科技研发、文旅康养、5G应用等临港“链条”项目,打造总部经济集群。研究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培育引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区域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加强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提升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依托周边酒店等服务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关联会展,举办具有滨海特色的文化旅游博览会、海参干果交易博览会、晏镜皮鞋品牌展览会、行业论坛等会展活动,培育壮大会展业。争取与深圳合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水东湾新城设立分会场,提升茂名市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依托水东湾新城优质场馆、酒店等服务设施,吸引全国知名培训机构、院校到水东湾新城开展高端论坛、会议、培训活动,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会议中心、培训基地。
——积极拓展科创服务。依托优质区位环境和服务配套优势,吸引汇聚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建设一批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器,完善“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大力培育引进专业从事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业务的中介机构,重点发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重要环节;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完善一体化科技孵化链条,升级配套全要素的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现代贸易。聚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跨境电商、进口贸易、服务贸易等重点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总部经济型贸易主体,推进产业质量、品牌标准、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形成“智能制造+现代贸易”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格局。
——配套发展现代金融。重点引进培育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证券公司、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科技保险、科技银行等金融保险机构及会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专利服务等中介机构落户,吸引集聚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创新型机构,重点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现代金融产业。
多元发展滨海旅游把握度假旅游需求恢复增长趋势,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滨海旅游休闲经济,形成包括近海旅游、滨海文创、康养、体育、摄影、邮轮等融合型旅游产业体系,塑造山水旅游新形象,打造中国南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25年,年接待旅游接待能力超过6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超过30亿元。
——大力发展滨海度假产业。全力推进华侨城南海岛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统筹山—海—湾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两点一线”黄金滨海旅游带,探索开发水上运动、滨海度假、海岛养生等近海海岛主题旅游项目,引入海底潜游、海岛探险、深海垂钓等能够“引流”的滨海高端旅游产品。加快完善“快旅慢游”集疏运体系建设和综合服务配套建设,重点建设五星级度假酒店群。积极配合推进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按照“一景一街一酒店(民宿)”18工作思路,打造民宿民游、海鲜美食街、晏镜皮鞋街、椰林酒吧街、渔村小驿站、船厂配菜坊、木麻黄听涛区等特色文旅精品,大力发展悠闲渔业、特色餐饮。以冼太夫人《巾帼传奇》拍摄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俚人文化为基础,积极打造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俚人博物馆,打造冼夫人影视文化城,加快推进冼夫人影视文化城3A景区申报工作。结合《冼夫人传奇》播放,联合做好《俚人文化》等出版发行,扩大文旅品牌宣传效应。
——积极发展滨海体育产业。积极筹备迎接省十七届运动会,高标准完成龙舟赛、沙排赛场地规划建设,全力配合做好茂名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茂名市海上运动中心规划建设工作,在水东湾内湾打造游艇基地、帆船基地和皮划艇基地,谋划建设体育训练基地。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重点开发海上、沙滩、山地户外、低空等运动项目,引进沙排赛、世界龙舟赛、游艇赛、帆船赛等体育赛事,进一步丰富体育产品供给,发展体育休闲产业。
——培育发展摄影产业。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童子湾、疍家墟、晏镜岭等建设为依托,打造卅里疍家风情画廊、金色童子湾、浪漫晏镜岭等经典摄影路线。谋划举办滨海生态摄影展,建设摄影艺术创作空间或主题公园,逐步植入商业摄影、摄影创客社区、摄影培训教育中心、摄影主题休闲商业等功能,打造一个集摄影艺术、产业、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摄影基地。
——加强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积极发展赛事经济、体育产业,积极组织滨海旅游高端论坛等重大会议以及水上运动大会、龙舟赛、沙排赛、马拉松等重大赛事,不断拓展南海岛旅游品牌影响力,携手华侨城等大型企业制定全域山海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大力推广宣传“中国第一湾”等旅游外宣品牌形象。强化宣传推介,加强与周边城市、重要客源地城市合作,在重要客源地设立“水东湾旅游推介馆”。依托影视基地,积极吸引名导演、影视剧来水东湾新城拍摄制作,加快创作、推广一批水东湾旅游主题的短视频、舞台作品。
壮大发展医疗康养。聚焦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升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医疗服务产业。以茂名市人民医院水东湾分院为龙头,打造健康养生产业园,联动发展以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医疗康养产业。从服务城市生活和服务产品应用出发,布局建设滨海综合医院。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环境,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专业化、国际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教育机构,加快发展高水平临床医疗服务,建设一批较高技术水平的医院。重点发展中医疗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亚健康管理等优质健康服务产业,打造“医、药、养、游”一体化覆盖、各业态耦合共生的高端健康产业。
——优质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本地企业培育与大型养老企业集团引进并举,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效益。吸引医疗、地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建设健康养老社区、养老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谋划建设一批满足老年人教育、健身、娱乐、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多元需求的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休闲度假、保健养生等新业态。
培育发展智慧产业。顺应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趋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电子信息、5G产业等智慧产业。
——大力发展5G产业。加快推进5G基站等设施建设,完善5G网络,促进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滨海旅游、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现代农业、交通、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打造智慧生活、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政务等领域应用场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引导交通枢纽、宾馆酒店、景区景点等场所全链条推广应用5G等数字技术,发展智慧旅游。
——规划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高地片区电子信息产业组团和科技研发组团,高标准规划建设5G智能制造数字产业园,打造集研发、孵化、制造及应用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园,积极拓展5G全产业链生态开发与应用。贯彻全产业链招商理念,吸引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高科技引领的先进智能制造企业进驻。
——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数字文旅、数字体育、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出行等新业态。推进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推广智慧应用,建设数字新城。聚焦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服务应用的集成与开发、数据储存、加工及数据挖掘,推动“智慧海洋”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提质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海参干果、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园区设施建设,延伸海参干果加工、贸易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创新发展皮鞋产业,推动皮鞋制造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培育1-5家专业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皮鞋制造及皮鞋配套企业,集中创建一批国内知名皮鞋品牌,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
——优化升级海参干果产业。推动水海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海参行业组织和管理,强化水海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附加值,推动海参企业标准化养殖加工、规范化管理、品牌化发展。鼓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和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培育壮大以海参为原材料的保健功能食品、生物制品、旅游特色产品。引导和扶持海参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加强宣传推广,做好海参品牌资源与滨海旅游资源融合。推动干果产业提质增效。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扶持干果(坚果)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创新、做大做强,强化产品质量提升,打造有机化、绿色化、良种化、规模化干果产品谱系。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干果(坚果)加工深度,重点推出腰果、开心果、碧根果等坚果伴手礼系列旅游休闲快消食品。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全方位、多渠道拓展完善干果产品销售网络。
——创新集聚皮鞋制造产业。推动皮鞋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发展。通过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晏镜皮鞋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优化皮鞋生产流程,及时淘汰小作坊等落后产能,提升行业竞争力。鼓励皮鞋企业对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打造智能制造样板工厂、样板车间。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皮鞋工业创新中心,积极对标国际服饰搭配,提高皮鞋设计能力。聚焦皮鞋制造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引进有自有品牌、时尚设计团队和营销渠道资源的皮鞋龙头企业。规划打造晏镜皮鞋产业园,建立皮鞋研发、检测、电商、生产、贸易、网络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皮鞋产业标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提升晏镜皮鞋品牌影响力。引导支持晏镜皮鞋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改造晏镜临街商铺,打造晏镜皮鞋特色街,建设皮鞋专卖店、生活体验馆等场所,打造线下手工皮鞋品牌推广点。组织皮鞋生产企业在茂名文创街、各区(市)城区和中心镇设立皮鞋品牌推广点。定期举办晏镜皮鞋品牌展览会、交易会,开展皮鞋产业设计制作工艺大赛,构建皮鞋展览展示和交流平台。设计安排旅游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与皮鞋产业有机融合,打造晏镜皮鞋“手信”产品。积极组织本地媒体以及专刊、网络、视频等,宣传晏镜皮鞋产业,打响晏镜手工皮鞋品牌知名度。
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配套功能,积极发展滨海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体育产业,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依托高地智慧城打造市级专业服务业集聚区,鼓励研发设计、双创孵化、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等专业服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供应链管理服务,打造数字化、专业化的国际供应链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加快完善水东湾新城生活配套,扩大市场化服务供给,鼓励机构、协会、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生活性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体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大众消费新需求。鼓励发展文化创意,加强冼夫人文化、好心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滨海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与开发,建设功能、特色各异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推动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有序推动双向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促进信息服务与旅游、文化、体育、创意设计、健康医疗、物流、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智慧旅游、电商直播、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智能制造、滨海旅游等领域持续开展服务业对标、达标、创标、提标行动,鼓励企业自主制定企业标准。扶持和鼓励服务企业在休闲度假、智慧旅游、健康养生、5G应用等重点领域,创建优质商标,打造高端品牌。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临港商务区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八大工程”,着力做好“生态修复、交通可达、产业配套”三篇文章,全面促进引领效应、设施功能、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城市品质和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第一节标杆引领工程
在对标对表中抬高标杆、追赶标杆、树立标杆,重点推进临港商务区、华侨城南海岛和未来城市体验示范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引领带动水东湾整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临港商务新引擎——水东港高端临港商务区。突出临港地理优势,依托水东港,采用滚动式分期开发模式,有序推进水东港区功能转移、土地盘整,逐步导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科技研发等新型高端服务业,打造集“核心功能+多元配套+特色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临港商务区。其中,核心功能谋划总部办公、科研孵化、产业金融、创意研发、现代商贸等高端商务服务,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配套高端居住、文旅休闲、体育竞技等专业服务;特色功能谋划建设游艇基地、邮轮基地、帆船基地,发展海洋经济、邮轮产业等。
滨海旅游新标杆——华侨城南海岛综合开发项目项目依托南海岛独特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一环一带”19的总体布局,重点打造山岭幽谷、海岛慢城、乐游潮滩三大旅游主题,建设中国第一滩、虎头山景区、晏镜岭景区、红树林景区、歌美海景区等十三个产品分区,建设成为集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创意文化、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特色商业、特色民宿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的大型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成为茂名旅游新名片、广东省滨海旅游新标杆,助力全市打造中国南方文旅康养度假基地。
智慧产业新平台——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以大洲岛为核心,依托水东湾优质海、陆、空资源,以建设5G全景应用体验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开发和融合5G产业、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产业链研发、制造、试验、应用、体验产业平台,聚焦新科技,帮助移动物联网应用从概念阶段提升到产业化阶段,吸引全国移动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先企业和科研团队在此开展产品研发、试验、制造,展示、销售,拓展基于5G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将是茂名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阵地和经济新增长点。
第二节交通可达工程
统筹推进水东湾新城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内河航道、环湾环岛碧道、乡村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全面优化交通网络结构,提升设施运行水平。到2025年,基本构建形成高效便捷、外联内畅、立体覆盖、安全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水东湾新城交通外联通达性和内通可达性显著提升。
加强对外交通建设聚焦“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构建“三横三纵”的区域交通通道,高效融入“湾区带”,增强可通达性。推进对外高快速路规划建设,密切配合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海丝大道、海洋大道西延线建设,构建水东湾新城快速联运环线,谋划连接茂名主城区、湛江吴川机场、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南站(高铁新城)的快速通道,建设东南路(国道G228)、港湾大道,增强与枢纽节点快速联系。规划建设连接环水东湾与中心城区组团的旅游景观道路以及绿道或风景道。加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推动湛茂阳城际轨道线沿国道G228平行布置,积极谋划争取陈村站、那楼站两处城际轨道站点规划建设,开通水东湾至茂名主城区、湛江吴川机场、茂名南站(高铁新城)及城际动车站的客运专线。
完善内部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水东湾内部“3+1+1”环状交通体系20,尽快打通内环、中环、外环道路,通过多通道快速链接各区域,适当提高环岛公路的等级,打造舒适安全边界交通路网系统。密切配合做好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水东湾新城段建设,加快建设环湾碧道、环岛碧道,完善“快旅慢游”系统,建成霞海南路、霞海北路、扬海路、东边旗路,改造提升墨胶大道、木南线晏镜段等乡村道路。加强临港商务区等重点片区主次干道配建工作,确保交通直达。实施南海岛智慧交通专项提升行动,搭建智慧交通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完善交通疏解路线和停车设施布局,加强交通诱导、安防监控、生态监测和停车场管理,畅通南海岛交通循环。优化高地智慧城“两纵三横”路网框架,加快建设智城二路、智城三路、慧城二路及童子湾大道,有效疏通内部交通瓶颈。
图片
图3-1 水东湾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图
打造区域交通枢纽。推动水东港绿色转型,促进港城融合、联动发展。优化水东港区功能,完成水东湾客船运输停靠点工程,推动邮轮码头建设,完善港口船舶停放、航行管理等配套服务体系和高端水上客运体系。提高现有疏港公路技术等级,大力发展水上客运交通,开通水东湾—博贺港、水东湾—放鸡岛的对外客运交通航线,推动开通水东湾至珠三角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区航线。推动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及无人机机场,探索开通水东湾到放鸡岛、湛江市、珠三角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的通用航空短途客运航线。
第三节基础夯实工程
高标准抓好面向未来发展的市政、新基建、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高水平启动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项目,打造集约高效、智慧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加快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动无线宽带网络与光纤通信网络的结合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扎实推进通信管道、杆路等通信设施建设,不断扩大通信网络的覆盖面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适度超前布局5G基站、物联网和城际交通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抓紧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推动项目尽早落地落实。加快部署5G网络及配套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杆塔资源,推进“一杆多用”智慧杆塔规划、建设和改造。
完善市政设施体系。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加快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实施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效能提升行动,重点抓好环岛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高地街道、南海街道、沙院南部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强污水管网排查整改,常态化推进现状管网检测、清淤、维护工作,加强老旧管网改造,保障管网健康运行。加强水东湾新城水质净化厂设备日常检查、保养维护及调试整改,提升水质净化厂运行管理效率和污水处理负荷率。推进区域雨污管网互联互通,加强与电白区沟通、对接,共同推动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推进市政设施数字化改造,支持开展智能管廊、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多功能路灯杆、电梯等新型物联网模块化建设,提升设施运营管理效能;支持开展非接触式物联网设施改造和推广。
强化能源电力保障加强水东湾新城变电站用地规划布点,建成水东湾新城首个220千伏晏镜变电站,新增110千伏炮台变电站、五和变电站。加快推进南海岛城市配电网改造提升,有序推进智能化电网规划建设,满足水东湾新城电力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实现充电桩区域“全覆盖”。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筑牢沿海防台御潮安全和生态屏障,实施海堤水闸改造工程、南海岛岸线滩涂整治工程和歌美海南通道生态修复及湿地修复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环水东湾碧道,有序推进环岛碧道项目。加快水东湾大桥东侧桥头生态公园建设,增强水东湾新城城市品牌生态公园配套能力。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常态化“城市体检”,系统排查城市燃气、消防、排水、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风险,建设韧性城市。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谋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升防灾避险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对辖区内危运车辆情况开展论证评估,根据需要规划建设危险化学品车辆临时停车场。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农村住房设防水平、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强化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海滩、海湾的视频监控、监测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海洋安全生产、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专项服务,推动智慧海洋建设。
第四节品质提升工程
高标准布局一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水东湾新城建设水平和发展能级,不断增强水东湾新城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华侨城歌美海配套学校(公办)建设,谋划在南海岛选址建设一所双语学校,在重点片区引入配套更多优质中小学,提升基础教育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支持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滨海校区)、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院校建设发展,完成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滨海校区)二三四期、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二期)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专业型大学,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联盟,建设学生实训基地。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适应水东湾新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依托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为周边产业园区提供高水平职业培训和研发服务,输送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就业人才。
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重点完善茂名市人民医院水东湾分院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不断充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成现代化综合性三甲医院。引导推动省、市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水东湾新城布局延伸。推动健康养生示范园区发展,完善养老公寓、休闲疗养中心、体育中心等服务设施。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水东湾新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疫情防控能力,为水东湾新城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水东湾新城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完善水东湾新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谋划建设滨海图书馆、艺术展览馆、文化培训中心、音乐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加快挖掘培育文化精品,擦亮“冼夫人”文化和疍家文化品牌,大力弘扬南海岛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阵地和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促进水东湾新城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社区和公园建设,合理设置居民健身点、露天运动场、老年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文体设施。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实施交通旅游融合工程,谋划建设水东湾新城交通转运接驳中心、站点、停车设施,根据需要在路侧空间富余路段设置驿站、简易自驾车房车营地、港湾式停车带、观景台、旅游厕所等设施,增强旅游交通可体验性。将观景台、旅游标识标牌等设施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区域人文特征及旅游特色,实现旅游交通标志规范、清晰明确、快速识别。加快推动旅游公共区域及场所无线网络、5G等基础设施覆盖,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围绕中国第一滩景区核心区布局商贸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星级酒店、专业市场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重点加快歌美海田园综合体、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建设,形成集高端特色餐饮、购物游憩、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完善社区生活服务网络,结合居住区合理布点银行、连锁超市、便利店、餐馆等商业设施。完善景区、园区周边综合服务功能,为员工就近提供生活服务。
第五节生态修复工程
狠抓生态保护、修复,守住银滩碧海蓝天,构筑安全连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屏障,擦亮水东湾新城生态底色,加快建设绿美新城。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实施生态岸线修复工程,以海岸带保护修复等为突破口,带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加强中国第一滩、水东湾、歌美海两岸、红树林湿地、桥头生态公园、滨海以及重要山海水绿廊道生态控制区、生态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加快编制实施《水东湾生态整治和修复工作方案》,系统推进纳潮通道疏通、生态修复、海滩养护及红树林湿地优化等治理,提升水东湾新城生态功能。重点实施红树林微改造、歌美海南通道生态修复、勤海片区生态修复等项目。实施岸线滩涂整治养护工程,高标准推进海滩修复、养护,恢复“中国第一滩”自然洁白海滩生态风貌,全面提升海岸带示范区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入海河流综合治理、直排海污染源规范管理为突破口,带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扎实推进整沙滩、整绿道、整环境和整绿化“四整治”,联合电白区,持续巩固近岸海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和岸线侵占治理成效,加强对第一滩景区和沿海岸的村庄、鱼虾塘、工商企业等污染源进行核查和整治、监管。加强对高地街道那花河“一河两岸”进行治理,促进河道水质提升净化。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稳慎推进控违拆违、农房管控工作,加强农村建房全程监管,严格落实农村“一户一宅”等宅基地管理规定,重点加强沙滩乱占乱搭帐篷行为整治,及时拆除取缔烧烤摊档。加强景区监管和整治,有序拆除违法设施,维护景区秩序。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配合全市创文、巩卫、创森等活动,持续开展美化、净化、亮化、绿化、智化“五化”活动,掀起开展绿化行动热潮。积极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全面提升乡村风貌,实施南海片区、高地片区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强农村三旧改造、环境整治,大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集中解决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问题。分类提升村庄风貌,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整村推进农房外立面改造,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
健全生态环境管控措施。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评价,建立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体系。协调好水东湾新城城乡布局与功能分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各种关系,划定城市和乡村开发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促进水东湾新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打造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立全方位立体监控网络,全面智能监控各类污染源。
第六节产城融合工程
按照“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紧凑集约、智慧绿色”的理念,以国际化标准推进水东湾新城规划建设,积极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高品质、有活力、强归属的城市生活空间。坚持以城带乡,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
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以实现“未来城市”为美好蓝图,以土地整备、重大项目落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高水平建设“两环、两道、两片区”空间载体。加强城市规划设计,高水平谋划片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结构,推动城市精细化规划管理,以环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城市整体升级。科学合理控制不同区域建筑高度,塑造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加强土地盘整收储,科学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全力推进南海、高地两大片区土地统筹整备工作,“十四五”期间争取完成土地盘整收储面积约5000亩;稳步推进东岸线油货码头搬迁、危化企业腾退等工作。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索实施“土地共建”模式。
积极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档、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升级和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水东湾新城设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水东湾大桥及周边路网建设,改变南海片区交通末端劣势;推进南海、高地片区交通路网改造,完善两个片区交通体系;打造南海片区中轴线及商业步行街,形成可停留、有活力、多功能的创意市集、休闲消费和特色商业街。推动整合南海岛周边旅游资源,高水平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建设高地片区高地智慧城项目,规划建设一系列教育科研机构、医疗养老机构、大型公共文体设施、创意设计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影视后期制作基地以及高端综合生活商业配套等。
建设高品质生态居住区以生态化、低碳化、低密度为导向,积极开发建设生态住区和节能低碳型住宅,营造舒适安全、服务完善的住区环境,提升水东湾新城建设品质。围绕经济总部高管、高技术人才、商务人士需求,积极建设国际化住宅区、专家公寓、商务公寓等,打造人才之家、企业家之家。加快推进歌美海·纯水岸“公园+社区”、美的置业广场、海湾文化城等项目建设,满足市民和游客多样化需求。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要素、产业、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成为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的新时代新乡村。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1、“百墟千村振兴计划”22,实现镇村同建同住同美。全力推进塘霞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以村企合作为抓手,充分利用晏镜岭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挖掘晏镜海洋文化底蕴,围绕历史传承的冼太夫人文化、俚人文化、疍家文化、渔商文化等,打造晏镜·疍家墟、塘霞俚街和南海开渔节三大地理标志,建成渔、工、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新亮点。推进沙院片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实施村容村貌提升、村巷道硬底化等工程。推进塘霞村、晏镜村、万寿口村、麻园头村、勤海村、大海村、福建村等滨海村庄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形成滨海乡村旅游示范带。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强化城乡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第七节引资引智工程
以“筑巢引凤”为牵引,全力以赴优环境、聚人才、抓招商、促投资,以一流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和科学家在水东湾新城安居乐业,围绕强龙头、聚集群的产业发展理念,健全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与珠三角接轨的营商环境。重点围绕“就近办、便捷办”目标,以水东湾新城实体办事大厅为基础,全面推行惠企政策“一窗通办”,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加快水东湾新城实体办事大厅建设升级改造,积极引入商事登记、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不动产登记等事项进驻办事大厅,切实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优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服务,加强与市直上级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狠抓通办专窗窗口人员业务培训,确保“市内通办”服务正常开展。实行“一站式”代办服务,全面实行项目审批事项全流程导办、帮办、代办。按照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工作,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应用,提升“全程网办”“自助办”水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化“契约化”企业服务,水东湾新城、部门、镇街联动,网格化、全覆盖的企业服务新体制,推进重点企业专项服务,完善企业服务官机制,推行“保姆式”全程领办、代办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方案”跟踪服务。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将招商和项目建设作为水东湾新城的立命之本,实施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推行以投带引、资本招商。按照“一盘棋布局、一把手带头、一条龙服务”和“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人才招商”的总体思路,完善招商、决策、服务等体制机制,壮大专业招商团队,着力提升招商服务工作质量。加快编制完善水东湾新城招商方案、招商项目清单,提前做好项目谋划,梳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名录或目标企业名录,指导招商工作精准发力。加快梳理、制定水东湾新城主导产业配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重点产业招商,聚焦“4+N”重点产业以及城市综合配套等重点领域,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园、歌美小镇等平台为抓手,紧盯央企、国企、中国500强、行业龙头100强及上市公司,以各主导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为重点招商对象,实施精准靶向招商。强化与东华能源、华侨城等龙头标杆企业携手招商,加快引进总部经济、滨海特色旅游、高端医疗机构等水东湾新城急需配套项目。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溢出效应,通过合建产业园等方式,积极承接符合水东湾新城产业导向的优质搬迁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累计签约落户项目30个以上,累计投资规模超200亿元。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健全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不断培养集聚各领域专业技术职称人才、高技能人才、社工人才等,满足水东湾新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谋划组织高端论坛会议,持续对接广州人才集团,谋划举办茂名水东湾新城世界人才合作交流高峰论坛,积极引入大湾区优质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和渠道资源。发挥南海岛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实施高层次人才“菜单式”引进。依托水东湾新城高校,积极谋划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人才驿站,建设以人才政策宣传、落实和人才认定受理、人才交流活动等为核心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打造以创业创新、项目孵化为核心的青年梦工场。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协助高层次人才及时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在水东湾新城创业就业。加快启用并完善水东湾新城人才驿站工作机制,积极创新人才服务措施,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第八节开放合作工程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发展的广阔空间,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的战略支点。
强化与电白老城区融合对接深化水东湾新城与电白区“双向赋能”体制机制改革,实质性推进水东湾新城整合提升和机制创新,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行政区域壁垒,优化完善水东湾新城扁平高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双重叠加优势,共同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按照“专攻主业、专事主责”,进一步厘清水东湾新城与属地的职责边界,水东湾新城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服务配套等“头部”工作,属地政府(街道)全面兜底其他社会事务治理管理事项,真正推动水东湾新城更好地聚焦主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形成“共建新城、共享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与电白区在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协同、环境治理等方面对接合作。
推动“四大发展平台”协同发展紧抓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化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秉承茂名市委市政府对“四大发展平台”的总体部署,加强与茂名高新区、滨海新区、临空经济区在交通、产业、人才、创新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全面对接,突出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和设施互联,实现部门单位之间、城市板块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协同发展效率,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功能定位重叠,为茂名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参与“湾区带”联动发展推动水东湾新城加快融入“双区”建设,参与“湾区带”联动发展。加快完善公路、轨道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交流合作广度深度,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水平互动协同发展,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深度对接广东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水东湾新城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用足用好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政策,主动对接并强化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蛇口、横琴片区在政策、创新、产业等方面进行联动发展,深化临港产业合作。细化与沿海经济带城市的产业协作和港口合作,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城市优秀做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进一步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构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务实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集聚。积极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与国内滨海新区(新城)交流合作,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探索滨海新城开放发展新模式,打造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各局一把手“头雁效应”,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在推动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锤炼过硬作风,激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绩效考核、激励容错等机制,统筹推进计划、组织、协调、督查等一系列工作,提升工作落实质效。
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
突出规划的统领作用,强化规划约束机制。加强与国家、省、市各级规划纲要及重大专项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年度目标和推进举措,推动“十四五”时期重大战略和部署落地实施。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全面做好跟踪分析。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建立规划的效能反馈机制,加强对规划工作内容及实施情况的公众意见收集整理和反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加强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为王”,夯实发展新支撑,把抓项目稳投资作为落实规划、提升能级的关键支撑。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谋划新建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充分蓄积发展后劲。坚持以“适度超前、循序渐进、动态调整”为原则,在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整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分领域、分行业谋划储备和编制一批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投资规模大、高起点的重大项目。认真落实领导挂钩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官制度,以优质服务提振企业信心、增强投资动力,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按照“落地即开工”的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项目快建设、早见效。
第四节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资金、人才、数据、能源及重要商品物资等要素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和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狠抓土地盘整、收储,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工作力量,创新盘整举措,规范做好土地盘整收储工作,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分类分批整合盘活存量用地,为更多优势产业、优质项目落户留足空间。创新金融服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领域支出。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方式,稳健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专项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切实将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加强政务数据及各种商业数据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资源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第五节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能否担当改革重任、开创发展新局,作为评价和检验各级干部的重要依据,着力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落实市委“一线考察干部”“一线问责干部”要求,坚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盘整等一线锻炼、发现、使用干部。提升干部能力作风,不断加强干部学习,加强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完善上挂、下派等干部实践锻炼制度,推动机关内部干部轮岗交流。联合水东湾新城企业,围绕重点产业,组织干部职工有针对性分批次外出学习专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和改进年度考核工作,健全落实容错免责机制,大力营造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崇尚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制定实施人才招聘、引进方案,加大政府雇员的招聘力度,引进急需专业人才,为水东湾新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附件:1.“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重大建设项目表
2.名词解释
附件1
“十四五”时期水东湾新城重大建设项目表
单位:万元
附件2
名词解释
1.三大经济功能区:滨海新区、茂名高新区和水东湾新城。
2.四大发展平台:滨海新区、茂名高新区、水东湾新城和茂名空港经济区。
3.“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4.一岛两湾三岸四产业五景区:是2017年管委会提出的水东湾新城开发建设工作思路,“一岛”指南海岛,“两湾”指水东湾、童子湾,“三岸”指南海岛南岸、西岸、北岸,“四产业”指旅游度假、海参干果、文化教育和健康养生等四大特色产业,“五景区”指“中国第一滩”景区、红树林景区、虎头山景区、晏镜岭景区和歌美海景区。
5.一带两环五廊五片:“一带”是指滨海发展带,“两环”是指环湾交通环和滨水游憩环,“五廊”是指水东湾城市公园放射出的五条绿色通廊,“五片”是指南海片区、高地片区、旦场片区、陈村片区和水东片区。
6.“五化”行动:美化、净化、亮化、绿化、智化。
7.“六乱”现象:指乱搭建、乱停放、乱摆卖、乱拉挂、乱张贴、乱堆挖等。
8.“两违”行为:指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9.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等;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
10.省委“1+1+9”工作部署:广东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进一步深化的“1+1+9”重点任务。第一个“1”是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指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9”是指9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抓好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二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是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七是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九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
11.市委“1+4+6”工作布局:茂名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深化完善的“1+4+6”工作布局。“1”是指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引领,“4”是指聚焦聚力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沿海经济带、统筹发展和安全四项重大任务,“6”是指全力抓好现代产业、交通建设、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强市、民生发展六项重点工作。
12.“双碳”目标战略: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13.湾区带:指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沿海经济带。
14.两轴—两个圈层:“两轴”指以茂名大道为主线的南北中央发展轴、以滨海旅游公路为主线的东西滨海发展轴。“两个圈层”指以高铁新城为枢纽,东至海丝大道、南至南海岛、西至大学城片区、北至露天矿,北中南三个组团融合发展的第一圈层;以高铁新城为枢纽,周边30公里范围内高州、化州、电白、滨海新区一体化发展的第二圈层。
15.五景抱岛:“五景”即中国第一滩景区、红树林景区、虎头山景区、晏镜岭景区和歌美海景区五大景区,“岛”即南海岛。
16.两湾四岸:“两湾”指水东湾、童子湾,“四岸”指水东港东西两岸、歌美海东西两岸。
17.两点一线:“两点”是以中国第一滩景区和晏镜岭景区为两个端点,“一线”是两个景区之间的海岸带。
18.一景一街一酒店(民宿):指中国第一滩、虎头山、晏镜岭、歌美海和红树林“五大景区”,每个景区至少打造一条特色商业街、一间酒店(民宿)。
19.一核一轴一环一带:“一核”即一个经济核心,“一轴”即一个中央轴线,“一环”即一个旅游环线、“一带”即一个绿色轴带。
20.“3+1+1”环状交通体系:“3”是内环、中环、外环,第一个“1”是环湾碧道,第二个“1”是环岛碧道,两个“1”都是指慢行系统。
21.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2.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依托全市104个涉农镇(街)、1699个涉农村(居),开展“百墟振兴计划”和“千村振兴计划”。“百墟振兴计划”指各区(市)、经济功能区每年选择1至2个基础较好的镇,打造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镇);“千村振兴计划”指每个镇和涉农街道每年遴选1个行政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
来源:茂名政府网  粤西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