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这些珍贵的非遗民俗,你知道几个?【959分享】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至
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彰显着秦巴汉水间的文化风韵
今天
小编邀你一同了解安康的
民俗类非遗项目
带你观非遗、听非遗、赏非遗
从不同角度探索非遗之美
汉滨龙舟风俗
汉江在安康境内
长度为346千米,水量充沛
安康沿汉江的区域
均有赛龙舟习俗
汉滨区是龙舟习俗的主要传承地
最具龙舟习俗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图片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
集祭祀、祈福、竞技等于一体
挥旗击鼓,木桨齐划,状如矢飞
安康龙舟习俗形成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龙舟制作宽而短,跷头跷尾圆底
俗称“黄瓜底子”
二是竞赛形式多样
分“夺标赛”和“划对头”两大类
三是增设有挠手,挠手边指挥边表演
集号令指挥与观赏美感于一体
图片
图片
汉滨龙舟风俗
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舟竞赛也是历届
“安康汉江龙舟节”的重头戏
随着这一节庆的逐年开展和深入人心
龙舟风俗已成为
安康民俗文化的亮点
和旅游文化的名片
图片
安康花鼓子
安康花鼓子
广泛流传于安康市各县区
尤其以安康市汉滨区花鼓子演唱
最具代表性
安康花鼓子最早是
由“打围鼓”演变而来
又融合了各种民歌小调
至清中期
声腔韵独具特色的花鼓子才定型
图片
安康花鼓子演唱的基本句式
为“七七八五”四句段
音随字走
在基本曲调不变的情况下
行腔放调灵活多变
安康花鼓子演唱形式灵活多样
演唱旋律清扬委婉
歌词幽默风趣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图片
安康花鼓子被列入
陕西省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康花鼓子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记录了安康人民的劳动生活历史
形象地反映了安康人民
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
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图片
安康小场子
安康小场子
是陕南一种在八仙桌(方桌)上
表演的两人小歌舞形式
小场子是最具有
陕南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歌舞
图片
安康小场子形式独特
被列入陕西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不到一平米的方桌上
一丑一旦和着轻柔欢快的锣鼓伴奏
载歌载舞
起落有致,绘形绘色
图片
石泉火狮子
舞火狮子是石泉县的
一种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
当地民间将火狮子
作为一种图腾崇拜
秦、汉、明、清时期
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
南方舞彩狮的技艺逐渐
与当地土著舞狮相兼容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石泉火狮子舞
图片
石泉火狮子
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表演豪放、粗犷、充满野气
集智慧、勇气于一身
聚舞蹈、杂技于一体
既热闹、喜庆、幽默、风趣
又惊险刺激,让人叫绝
图片
汉阴皮影戏演技
以下视频来源于
汉阴县文化艺术中心
汉阴县是陕南皮影戏的
主要流行区域
汉阴皮影戏以汉剧为演唱形式
其独特的表演技法
在全国皮影戏班中当属独立流派
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传统汉阴皮影戏的
演出剧目多达320余本
且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
图片
汉阴皮影戏演技
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其主要艺术特征有
一是鲜明的汉调二黄剧目唱腔
二是与其他剧种的共融渗透
三是数量较大的
本戏、折子戏“保本”演唱角色
四是独一无二的绝技手法
图片
宁陕城隍庙庙会
  宁陕城隍庙
地处宁陕县城北五千米
城隍庙内绿树成荫
清澈的长安河水
环绕庙宇四周
素有“金鸭浮舟”之说
“月镜双辉”之美称
  宁陕城隍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
现已连续举办17届
庙会会期一般从
农历四月初七至初九
民间俗称“四月八”庙会
图片
    宁陕城隍庙会
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庙会的三天时间里
庙堂内外
馨鼓和鸣、香烟缭绕
前来城隍庙的香客
终日络绎不绝
同时进行的活动还有戏班献戏
场面蔚为壮观
图片
安康火龙
安康火龙有300年以上历史
是汉滨先民们薪火相传的
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火龙表演自由随意
因人因势而舞
时而威猛矫健,时而舒展优美
形态变化多样
龙在四溅的火星烟花中翻滚飞舞
呈现出龙腾虎跃的场面
图片
安康火龙被列入
陕西省第五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具有尊重大自然
崇尚正义,知德感恩的作用
是民间典型的
祭祀风俗、舞蹈文化的遗存
是龙文化在民间的直接体现
有较强的制作技艺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图片
翻天印
翻天印是盛行在
汉滨区建民、五里一带的
民间表演
是传统舞狮中
最惊险、最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
属“火狮子”
该表演兴起于清代
是汉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
创造的民俗文化
图片
翻天印不但可以玩狮子
也可以玩龙和竹马
翻天印表演场面最大时
需要180人表演6小时
36张八仙桌,分为五层
底层四角摆放两条长条凳子
呈“丁”字形
以上每层摆四把椅子
舞狮人要用狮子头
将桌子一层层拼齐垒好
最顶上背靠背放两把太师椅
好似一个印章
图片
翻天印已被列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场面宏大、热闹
是人们祭祀祈福的一种传统习俗
体现了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风格
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粹之一
图片
石泉庖汤会
石泉庖汤会也称吃刨膛肉
在陕南
杀猪过年、吃刨膛肉的风俗
分布非常广泛
疱汤会这个习俗
是当地农民
世代相传,乐此不彼,最畅快的事情
图片
石泉疱汤会被列入
陕西省第六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秦巴山区的人们
交流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
流传在民间,活跃在民间
石泉庖汤会
场面宏大,过程复杂,席面配菜
烹饪技术也有讲究
有几碟子几碗,有炒菜有炖菜等
具有一定的饮食文化价值
图片
蜀河双彩车
旬阳市蜀河镇的双彩车
具有鲜明的
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
又名“蜀河推车”、“蜀河推花车”
诞生于清朝中期
长期以来
蜀河双彩车一直是
陕南地区以及汉江沿岸
影响力较大的民间舞蹈形式
以其特殊的表演形式
和浓厚的地域风情而驰名
图片
蜀河双彩车被列入
陕西省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唱腔以陕南花鼓调为主
花鼓词有固定的传统内容
也有临场触景生情
以“耍戏腔”的方式随编随唱
只要二、四句押韵就行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图片
摔碗酒
在岚皋县
如有贵客到访,为显待客诚意
主家拿出陈年佳酿和酒碗
每干一碗便摔碗助兴
同时口中大喊
岁岁(碎碎)平安!
清脆的摔碗声
把一年中的晦气和烦恼全部摔走
久而久之形成了
岚皋地区独特的摔碗酒文化
图片
摔碗酒被列入
安康市非遗项目
巴人尊重自然,崇尚生态
喝酒用泥巴碗接地气
碗摔碎了用于建筑回填、栽花垫盆等
 近几年
摔碗酒成了岚皋乡村旅游的
火爆项目之一
游客参与度很高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非遗之美,美在心
只有用眼睛去观看,用心去感受
你就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力量
你最了解哪个非遗项目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