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和川金丝猴濒危等级下降,但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根本性扭转

图片
5月22日,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宣传活动在昆明举办。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
开展生物多样性濒危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界的共识,是各国政府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在红色名录等级中,极危、濒危和易危三个等级的物种为受威胁物种。受威胁物种是红色名录中最受关注的类群,也是优先保护的重点对象。本次评估结果显示: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共有4088种,占比10.39%,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共有1050种,占比22.02%。
我国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比如红豆杉属植物,上世纪90年代,市场对紫杉醇抗癌药物的急切需求和高额价位,致使各地一度乱砍滥伐,短时间内野外红豆杉资源匮乏殆尽,使该属物种陷入濒危。此后,我国全面加强红豆杉类资源的保护管理,经过多年持续保护,红豆杉野外居群得到稳定恢复,株数达百万以上。本次评估南方红豆杉由“易危”调整为“近危”,东北红豆杉和密叶红豆杉由“濒危”分别调整为“近危”和“无危”。再比如川金丝猴,自我国保护区建设提速以来,有川金丝猴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增加都超过了一倍,野生川金丝猴种群从2002年的1.4万只,增加到目前约2.5万只,种群分布区域也有显著增加。因此,此次评估将川金丝猴濒危等级从“易危”降到了“近危”。
与上一次评估工作相比,本次评估有三个特点:一是评估的物种数量有所增加。本次评估涵盖了高等植物39330种,较上一次增加4880种;脊椎动物4767种,较上一次增加410种。二是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更新评定了等级。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受威胁物种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我国的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但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