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立井曾是新疆最大煤矿

1967年出煤时,它是新疆产量最大的煤矿,不仅供应乌鲁木齐及地州电厂工业生活用煤,其出产的优质煤甚至远销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它就是已经关停的一号立井煤矿(下简称一号立井)。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一号立井曾创造无数个第一,即便是煤矿关闭了,但一号立井这个名字,在乌鲁木齐依然家喻户晓。
图片
  
  手工操作建成露天煤矿
乌鲁木齐是一座煤田上的城市,处在我国特大型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中部。据《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十二辑记载,六道湾至东山煤矿一带的沟、湾均蕴藏着丰富的煤,因而在清代至解放前的两百余年间,该地区共有开采煤矿的窑户二三十家。解放后,经过专家勘探发现,在六道湾至东山煤矿一带,下层的煤藏很深,并连成煤海。
1951年7月8日,王震将军带领新疆军区5000余名指战员开赴荒无人烟的六道湾,手工操作建成露天煤矿,生产能力为日产原煤200吨,这是一号立井的前身。
1958年12月1日,一号立井正式举行开工典礼,这是新疆第一座现代化立井,此后,一号立井进入了地下掘井施工阶段,一直到1967年出煤,整整用了9年时间。  
图片
  8层楼高的洗煤车间,见证了一号立井的繁荣与落寞。资料图片
  “在那9年中,每天都有好几百号工人在井底掘进巷道,用铁锨、十字镐一点点刨挖。”老矿工赵明介回忆说,9年时间里,硬是挖出了300多米深的立井。
  除挖井外,还有一批工人负责修铁轨,到煤出来的时候,火车也开进了煤矿。这是新疆首条煤矿铁路,直接通往一号立井洗煤车间。
  据老矿工介绍,洗煤车间有8层楼高,火车开到装车仓下面,一按电钮,煤就倒入车皮,每节拖车内可装煤约60吨。火车开动时,一拉汽笛,周边很远都能听到,很牛气。
 曾创造多个新疆第一
  1967年,一号立井建成,并开始试产。次年,一号立井正式出煤,一天产煤两三千吨,设计年产90万吨,成了当时全新疆产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煤矿。
  由于该井产出的煤质易燃,块煤主要供全市普通百姓使用,而粉煤则供给红雁池电厂、苇湖梁电厂和玛纳斯电厂。
  “当时全新疆最出名的三大电厂都是用我们煤矿的煤。”曾在一号立井煤矿当过工会主席、现已退休的穆九生说,当时由于煤质较好,不少大货车甚至把煤拉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销售。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一号立井的发展史堪称新疆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其创造了多个“新疆第一”:第一个建成并保持国家行业级质量标准化的矿井、第一个研制采用井下信集闭运输系统的矿井、第一个采用井下氮气灭火技术的矿井、第一个建成煤泥水循环的环保型煤炭洗选厂的矿井、第一个设计采用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矿井、第一个被授予全国双十佳煤矿。
  随着科技进步,一号立井采矿和装运均用机械和电气,地下井内铺有铁轨,用机器装斗车,以升降机拉斗车上井。采挖煤则用风镐、电钻,后来又进口了先进的法国设备。生产效率与旧时不可同日而语。
  为新疆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1982年5月,一号立井煤矿和六道湾煤矿合并,名称为乌鲁木齐矿务局六道湾煤矿。2005年8月,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了新疆乌鲁木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6月21日,因乌鲁木齐市整体规划发展需要,由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煤矿关井破产。
  2011年5月18日,随着六道湾煤矿停产,矗立53年的一号立井井架也被推倒。
  老矿工们说,按照一号立井年产90万吨设计能力计算,到合并前,一号立井15年间产煤超过千万吨。神华新疆能源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合并为六道湾煤矿后,产量逐年增加,1999年至2010年间,累计产煤1347.95万吨,其中2003年第一次突破年产100万吨,2009年产煤达176万吨,成为煤矿成立以来的最高产量。
  从建矿到关井,一号立井为红雁池电厂和苇湖梁电厂供应电煤就有3000多万吨,“一号立井是上世纪50年代与自治区建设一起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型煤炭企业,是自治区煤炭工业发展缩影。”神华新疆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虽然一号立井现在不存在,但过去数十年,它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过去,一号立井在全疆都很出名,作为新疆最大煤矿,很多外地人都来参观学习。一号立井曾经的辉煌历史,让现在还健在的老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以曾在煤矿工作而自豪。”穆九生说。
  大事记
  ●1968年,一号立井才正式投产出煤,一天产煤两三千吨,为当时新疆产量最大的煤矿。
  ●1982年5月,原一号立井煤矿和六道湾煤矿合并,名称为乌鲁木齐矿务局六道湾煤矿。
  ●2005年8月,神华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了新疆乌鲁木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5月18日,更名后的六道湾煤矿关停。
亲历者
  一辈子青春热血洒井底  
图片
  
  赵明介  煤矿工人
  1959年进入一号立井时,我只有23岁,当时主要负责在井底打眼。每次打好眼后,就把炸药放进去,其他人都躲在100多米远的地方。之后,就听到“砰”的一声响,煤就掉下来,工人们立即开始清理煤层、搭架子,把巷道支撑起来,防止塌方。
  工人们一天三班倒,出井后,除了张嘴露出的牙齿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从井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洗。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只洗澡,连饭都不想吃就睡了。
  在煤矿试生产前,井下巷道已经挖到距地面近300米。为保证产煤,井下工作是人歇活不停,矿区夜间灯火通明。晚上干活的时候,也只有一顿饭,我们经常自带馍馍、发糕,饿了就用水泡馍馍吃。
  我整整在井底干了31年,曾3次受工伤,都是腰部、脚趾和手指受伤,还好没有生命危险。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调侃矿工生活是“吃阳间饭,干阴间活”。
  我一直干到1990年退休,两个儿子也先后进入煤矿,继续开始矿工生活,一直到煤矿关闭,我们一辈子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一号立井。
 一天要拉好几火车煤  
图片
  
  路翠珍  煤矿磅工
  我是1967年从阿勒泰到乌鲁木齐后,进入一号立井的,但当时只是职工家属。刚来煤矿时,一号立井周边全是戈壁滩,非常荒凉。矿区里除了4层办公“高楼”外,就是职工住的平房和几家商店,矿上距离居住地有两公里,没有路灯,也没有人,晚上从矿上走到家里,都提心吊胆的。
  我的丈夫也是一名井下矿工,负责打眼,但在井底干了10年后,在一次事故中去世。之后,矿上给我安排了一份负责给拉煤火车过磅的工作。每天火车经过磅房后,就开始进入矿上拉煤,出来时,需要过磅,我就记录火车车号、来去时间以及重量,并要检查火车上是否有煤。
  当时一列火车共18节车厢,一天要到矿上来拉三四趟煤,每一趟要拉五六百吨,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这些煤都拉到乌鲁木齐各大电厂后,再进行发电。
  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40多块钱,但每个月有31.5公斤玉米面和13.5公斤白面,还有半公斤肉票,很知足了。
来源:胡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