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离华,并不落寞:主席机场礼貌送行,却有终生遗憾

作者:胡显达
在红军长征史上,莫斯科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大人物。
在博古、周公、李德组成的“三人团”中,李德像太上皇一样,对中国革命和反“围剿”斗争进行不切实际的瞎指挥、乱操作,结果在老蒋的新堡垒政策下,一败再败,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图片
【李德】
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中,红军遭敌人重创,“洋顾问”李德的光环跌落。经过通道、黎平等会议的铺垫,遵义会议终于取消了李德的“太上皇”地位。没有了对红军的指挥权,李德从此就在顾问的位置上赋闲了下来。他刚下台的时候,李德一肚子意见,不大服气让主席实施指挥,但随着四渡赤水、娄山关、腊子口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他彻底服气了。
没有了指挥权,李德在红军中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利用战斗间隙,向红军战士讲授苏联红军的战略战术以及机关枪、榴弹炮、火炮、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战术运用与防御办法。李德在这方面发挥他的顾问作用,也正是红军所急需的,这才算发挥了其所长,用对了人。
除非有人征求他对红军重大行动的意见,一般情况下,李德都安心从事军事技术与武器使用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李德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得到红军指战员的肯定,他与主席、洛甫等人的关系也得以改善。
在张主席草地“闹分家”的重大问题上,李德坚定地站在了主席一边。红四方面军的李特试图挟持主席南下的危急时刻,李德更是奋不顾身地抱住了李特,连连对他说,主席的北上决策是对的!
图片
到了延安,红军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李德也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那就是在红大也就是后来的抗大教课,主要是给学员讲授战术,组织沙盘作业、开展实战演习。李德的《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进行了很深刻的反思,总结出来的三个新战术准则,成了他讲授战术课最常引用的文献。
图片
1936年,延安同莫斯科恢复了无线电联系,李德向当时的总负责人洛甫(张闻天),请求莫斯科把他从中国召回去。这件事拖了很久也没音讯,李德只好准备长期在中国工作。
1938年,李德找到主管组织工作的陈云,请陈云帮忙他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并同意他和一个叫李丽莲的演员结婚。对这两个请求,陈云都同意了。随后,李德与李丽莲到延安办事处登记结婚了。
图片
李德的第二任妻子李丽莲
与李丽莲结婚后,李德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许多。延安鲁艺的教员、演员、作家等各方面的艺术家,也经常到他家度周末。喜欢交往、性格开朗的马海德也常常带着一些年轻人,找他侃大山,从艺术到政治,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1939年仲夏的一个周日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李德还在迷迷糊糊地睡着,洛甫派来的通信员把他叫醒,递给他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道:速来机场,你飞往莫斯科。
除了这,洛甫什么也没说。
过了六年“与世隔绝”的日子,终于可以重回莫斯科了。这六年,对李德而言,是多么漫长,多么煎熬。整整六年,听不到莫斯科的半点音讯,李德在中国革命的红色大潮中成了孤独漂泊的一叶扁舟。
突然接到通知,李德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向妻子李丽莲告别,向住在同一个院子的邻居告别,然后骑着那匹察哈尔矮马,向延安的简易机场飞奔而去。
机场上已经聚集了100多人,主席、朱德、洛甫、稼祥、博古、少奇同志等首长悉数到场,他们正在给周公送行。飞往莫斯科的专机,是一架美式的道格拉斯飞机。随同周公一同前往莫斯科的,也还有他的夫人和养女。周公赴莫斯科,除了治疗摔伤未愈的胳臂之外,还肩负一个秘密任务,即以当事人的身份向莫斯科汇报遵义会议的决议,以求获得莫斯科的承认和支持。
看到李德匆匆赶来,洛甫连忙上前同他寒暄了几句,感谢他在抗大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军事教育工作,赞扬他的辛劳付出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
洛甫同李德的话别,没有提及第五次反围剿和老的“三人团”的往事,这让李德很是感激,也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博古握着李德的手,依依惜别,百感交集,他们二人的合作,像陌路的知己,既短暂又苦涩,充满着五味杂陈的自责、不甘。
起飞的时间快到了,不少熟人纷纷与李德话别。主席的话别非常有礼貌,给李德留下了极深刻的记忆。
图片
【1939年8月,周公在赴苏联治疗前与少奇同志合影】
与之前的妻子肖月华相比,李丽莲与李德的共同语言比较多,也比较恩爱。在李德匆匆告别之后,李丽莲紧随其后,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囊,准备同李德一起走。
当李德准备上飞机的时候,李丽莲也赶到了机场。见到自己的妻子来了,李德很吃惊,他赶忙找主席帮忙,请求让李丽莲和他一起走。主席示意着急落泪的李丽莲,去找总负责人洛甫,他掌管着延安到苏联的“签证”。
“首长,我想同李德一起走。”看着李丽莲焦急的眼神,洛甫摊开自己的手,告诉她说,已经没有了去苏联的指标,这个忙实在帮不了。
“首长,您再想想办法吧。”李丽莲苦苦哀求。
“李丽莲同志,你的事情,还是我到莫斯科去争取一下吧。”周公在一旁插话道。有了周公的承诺,李丽莲只好强忍泪水,与李德做最后的道别,万般无奈地看着他登上了飞机,向兰州的苏军基地飞去。
图片
【李德妻子李丽莲】
让李德没想到的是,他与李丽莲的延安一别,是最后的诀别,成为彼此的终生遗憾。
李德返苏后,因在中国的表现坐了冷板凳,和在延安一样从教,1949年请求返回德国生活获批准,从此著书为生,1974年离世,再未见到在中国的亲人。
李德的第一任妻子肖月华继续革命,1960年授大校军衔,1983年逝世(副军级)。第二任妻子李丽莲投身革命事业和艺术工作,后再婚,1965年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