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背后高龄产妇十年翻一番,最难入学年?多地发布小学学位预警,“520”结婚登记数大幅下降

金融界5月23日消息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作为上海三家三甲产科专科医院之一,近年来,在这里,高龄孕产妇已占据20-25%。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大概在11%,这意味着10年来几乎翻了一番。
如何提升生育率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焦点话题,近日“520”登记数量暴跌也引发大家关注。“催生”的新闻也是不断,最新#大四女生边上学边带娃成绩全班第一#的新闻引发大量关注。
有意思的是,“多地发布学位预警”的消息今天也冲上了热搜。在2016年开始的“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下,2016、2017年迎来人口出生小高峰,而这部分孩子们将要入学。
多地发布学位预警,今年将成“最难入学年”?
据央视网报道,今年4月,杭州市教育局发布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入学预警。杭州市教育局透露,杭州市2022年共招收一年级新生约12.5万名,但2023年目前摸底的潜在适龄生源在15万左右,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
不只是杭州。广州、长春、北京、青岛、成都、济南、大连等多地都发出了学位预警,甚至一些县级市也有多所学校发出“红色预警”。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开始正式实施。在此背景下,2016年到2017年,全国各地陆续迎来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而今年,这批“二胎”儿童要上小学了,这也给各地的义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入学压力。
更大的挑战在于,全国多地的“二胎”儿童在2018年之后又迅速减少,这就意味着,各地为了应对二胎入学潮新增的学位,又需要在两三年后面临快速收缩的压力。今年要愁学生太多,再过两年就要愁学生太少,这确实很让人犯愁。
图片
2013年-2022年人口出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轻人不想结婚?多地“520”登记数下降
像往年一样,在刚过去的“520”,各地迎来婚姻登记小高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多地“520”当天婚姻登记数较去年大幅下降。
据时代财经,根据各省民政部门进行不完全统计,贵州“520”结婚登记数减少幅度最大,对比去年“腰斩”,同比减少53.8%;广东、福建、四川同比减少幅度差距不大,分别减少40.41%、38.28%、36%,而江苏结婚登记数同比减少25.6%。
具体来看,5月20日,江苏省98个婚姻登记处共为11156对新人办理了结婚登记。而去年5月20日(截至当日下午5:30),江苏全省共有15003对新人完成领证。
广东省方面,今年5月20日当天共结婚登记12450对,“跨省通办”结婚登记1813对。而去年5月20日,广东全省当天共有20892对新人登记结婚。
在年结婚登记人数逐年走低的大趋势下,不仅是上述两省,如四川、福建、贵州等地“520”登记结婚人数也有不同比例的下降。
据四川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截至5月20日18点,四川当天办理结婚登记1.6万余对。而去年同日,四川省各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2.5万余对。
据福建省民政厅统计,截至今年5月20日18时,全省共计结婚登记6270对,而在去年“520”福建省共有10159对新人登记结婚。
下降幅度最多的贵州省,“贵州民政”公众号显示,今年“520”共办理结婚登记6873对,去年同日截至当天18:00则共有14876对新人领取结婚证。
如何提升生育率?
长城宏观今年5月一份研报指出,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表明,教育水平、房价、负债程度、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以及结婚率的下降共同导致我国生育率的下降,而生育政策的宽松会引起生育率的短暂上升。从我国生育率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前者的边际影响超过了生育政策的边际影响。
根据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贺丹、张许颖等,2019),妇女不愿再次生育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经济负担重”、“年龄过大”以及“没人带孩子”。
其中,经济原因占据首位,与世界面板以及国内省级面板数据结论吻合;年龄因素则从民政局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结婚登记人口中可见一斑,到2021年,我国20-24岁结婚人口比例从2005年的47.0%下降至15.5%,体现出“晚婚”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数据,25-29岁、20-24岁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居所有年龄段的第一、二位,因此,晚婚及其造成的晚育后果共同导致了年龄因素造成的生育率下滑。
图片
图片
为缓解生育率下滑,提高我国生育意愿,长城宏观认为,应从经济激励和加强社会福利两方面入手。
第一,首要任务就是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在不增加杠杆的条件下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民收入,降低生育成本。
第二,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各国鼓励生育主要采取经济补贴、托幼和女性促就业等政策,我国也应当在经济、教育、住房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上寻找突破,例如,提供阶梯型青年失业金,对未婚未育青年、已婚未育青年和已婚已育青年提供三档补贴程度递增的失业金,并对已婚已育失业青年提供额外育儿补贴。保障女性生育后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权益,解决“生不起,不敢生”的现状。
第三,重新构建新型的家庭文化,加强舆论引导,提倡适龄婚育这一新观念。
鼓励生育政策盘点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内容包括: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2022年8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强化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同意建立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
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2023年第一期《人口与健康》刊发了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的文章,提出要鼓励地方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十四五”期末,使家庭负担有效降低。
自放开三孩政策以来,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从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等方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越来越多的地方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根据统计已经有四川省攀枝花市、甘肃省临泽县、湖北省安陆市等十几个城市出台或拟出台生育或育儿补贴的相关政策,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不足,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