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000,两年存80000!百万年轻人在线交流省钱之道

图片
近年来有一种节俭、“能省则省”的消费新现象在年轻人群体里火了。在豆瓣上,活跃着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加入的小组,有“抠门女性联合会”(62万组员),“抠门男性联合会”(15万组员),“丧心病狂攒钱小组”(62万组员)……在这些小组中,年轻人们通过交流各种五花八门的省钱技巧来获得成就感,在每一道生活缝隙中“省”出安全感,“攒”出底气。
“买不买”和“买哪种” 
  他们乐此不疲探索“花式”节俭  
2018年,豆瓣网友@lomo36创建了一个以讨论理性消费为主题的小组,如今在管理着36万组员的他眼中,组员们充沛的想象力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事,“他们为了减少支出有人自制酸奶,有人自制潜水用的脚蹼,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得到他们的乐趣。”许多组员的省钱技能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比如,不点外卖自己做饭、从各种角落里找到可以“薅羊毛”返现、换一个关键词就能搜到价格减半的平替……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网友们乐此不疲地在有限的条件里挖掘无限的可能性。
近年来豆瓣出现了多个以节俭、省钱为主要目的的网络小组,在这些小组里,成员多数是尚未成家或刚刚成家的年轻人。组员们在小组里分享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分享自己省钱存钱的心得,以供彼此之间学习、交流;二是分享一些便宜的网购渠道、平台、链接,比如各种二手商品平台、淘宝特价以及共享消费方式等。越来越多消费观念变“理性”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在豆瓣之外,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实践行为发生了直观的转变。据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仅2020年一年,90后存钱比例上升近四成。2022年根据多个网络购物平台从年轻消费者视角发布的消费报告,“能省则省”已成为当代一部分青年人的消费新现象,他们会在“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区分上花上许多精力。
图片
(摄图网版权图片)
“每年只花少量的钱买衣服、鞋子、配饰,依然可以过得舒适自由呀。”网友“小小黄”在“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有一栋近3000楼回复的帖子。在帖子里,她向网友们分享了自己寻找到的高性价比衣物、维持衣物使用寿命的诀窍、日常穿搭的心得。作为一线城市的“土著”,2021年加入小组的“小小黄”向记者讲述了她走上“省钱之路”的开端——当时家人生病,接二连三的支出增加,无奈之下她只能想着法子“节流”。衣橱里一些消耗品衣物通过不同平台的比价,价格可以低到无法想象,比如十块钱买五双袜子,反季购买促销品价格可以“香到流泪”,经典款纯色系只要穿不坏就可以使用很久……据她的计算,2022年的年支出和2020年相比大约减少了30%。
图片
“任何时候,非必需品都是可以能省就省甚至旧物充分利用的。”在“小小黄”眼里,和以前的自己相比,她学会了不再为了一时的快乐和满足而消费,而是专注于自己是否真正长期需要这件物品。这样的“省”字当头,正是近年来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和理性消费的一个正反馈。在帖子里,“小小黄”晒出了许多张自己穿着“白菜价”衣服的照片,照片里的她对着镜头自信地笑着,“我真心感觉自己是淘货小能手,几十块钱的衣服看起来性价比非常棒,完全不输几百块的呀。”
“小小黄”乐在其中的鲜活生活状态吸引到了和她一样热爱生活的网友,2800多层回复里,女孩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花尽可能少的钱穿得漂漂亮亮的心得。在她们眼中,购买大量只会穿一两次的衣服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 “长期主义”正在成为更加流行的消费方式。买到又便宜又能高频率使用的衣物,甚至直接终止一次“非必要”的消费行为,会使自己更满足,即使这一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就像“小小黄”已经习惯于每次购物前都会谨慎在网上搜索可能的信息、多方比价,最终决定“买不买”和“买哪种”,“我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谨慎的消费习惯才能买到能长期使用的东西,不会造成浪费。”
图片
(摄图网版权图片)
“省钱做想做的事” 
  用短期的节俭换取更长远的经济利益  
豆瓣网友@fer666在“不要买”组连续三年记录了自己的年支出,从2019年的年支出五万到2022年的年支出一万,这个转变让她成为了一众组员的榜样。“已经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手里有了钱,反而能做更多真正想做的事。”@fer666的感触在豆瓣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省钱做想做的事”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节俭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去年加入“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的小林是一位27岁的“沪漂”青年,她自述工作的第一年曾因为没有正确理财的观念,每次拿到工资就“买买买”,工资6000元支出5000元 ,工作一年不仅没有存下来钱,还因为轻率投资欠下了信用卡债。2021年初她爱上了健身,和几个好友约定一起报个健身私教课时,她发现自己卡里的余额竟然凑不够想买的课时费,那时她下定决心要开始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把钱省给能够给自己带来提升的地方。
从2021年开始,小林每月工资到手第一件事就是分配,划分账户+死期定存。将工资分为生活费、房租、理财三大部分,将各个部分的钱存入不同的银行卡内,每个月只用固定的钱满足固定的需求。“2022年加上副业我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但我现在已经不会买超过500元的包了,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健身,在这方面不会‘抠’,一堂课300元钱我也愿意花。”小林自述也会有“想花钱”的时候,那时她就会去约一堂健身私教课,“这也是一种消费吧,但是能实打实地提升自己。”
图片
小林这样的心态并不是个例。此前,艾媒咨询发布了《2022年中国兴趣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以1990年至2009年出生的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年轻人为调研样本,《白皮书》得出结论认为,“新青年”在传统消费方面颇为节俭,而更热衷于兴趣消费,新一代青年更乐于把省下的钱,用于购买能充实感受、提升自我的事情上来。“终于存够了画画课的钱”“我要存着钱出去旅游”类似这样的“宣言”在几个小组里非常常见,这些在豆瓣分享省钱秘诀的年轻人、号召大家一起攒钱的人,其实未尝不知想通过节俭攒钱实现“财富自由”是件极难的事情,继续攒钱无非是想让自己生活有个明确的目标。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任杰在《节俭的重新定义:文化话语与“抠组”青年消费实践》一文中写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父辈的节俭观念并不会轻易地被‘抠组’青年接受,青年们需要构建起自己对节俭的理解和消费方式。换言之,‘抠组’青年是主动选择了‘节俭’,为‘节俭’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豆瓣的几个交流省钱节俭的大组中流传着一句话:“抠门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组员们看来,祖辈父辈的“节俭”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的都市年轻人大多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成长环境,“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许许多多的当代年轻人来说,节俭更像是用短期的消费节制换取更长远的经济利益。
专家观点
  应该鼓励有兴趣、有需要的年轻人相互交流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专家顾晓鸣看来,年轻人节俭、提倡理性消费的趋势是对所谓“能挣会花”鼓励盲目消费时期的反拨。数年前,“月光”“提前消费”的一些习惯在年轻群体中出现,甚至部分年轻人尝试用借贷“提前消费”。那个时候,尽管饱受批评,炫富之风在互联网上仍此起彼伏,基于这种消费观念,有关部门不止一次发出倡议,呼吁理性消费。
消费观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尤其容易被各种促销信息所诱导的,网络上对于“节俭心得”的热烈讨论出现是对于理性消费观念正能量的传播,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自觉和理性,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不应该去嘲笑,应该鼓励有兴趣、有需要的年轻人相互交流。
“有一次在快递柜的快递超时了未去取件,自动收了0.5元钱的超时费,心疼到现在。”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分享背后投射的紧绷心态或许令人心酸,但看着只增不减的余额,当代年轻人关于生活的焦虑能够得以被消解一二。如今,一些父母也发现孩子们有些变了,变得“主动想要了解理财”,不如学生时代“大方”,正如攒钱小组戳到了年轻人心坎上的那句简介“丧心病狂攒钱,从容自在生活”,聚在这里让他们一起向变成那个有钱有安全感的人努力。
有人通过攒几个月钱给自己报了想报很久的兴趣班,有人攒了几年的钱换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年轻人想着法子省钱,或许是想通过抓住生活中的每一笔数目具体的钱,产生将自己的生活掌控的“确定感”。
青年时评
花式节俭的年轻人所获得的轻盈
图片
豆瓣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早年间,它以影音书板块汇聚天南地北的文艺青年,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文艺胜地;这些年,各类豆瓣小组又频频破圈,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最近有几个践行“理性消费”的豆瓣小组又火了。这些小组的成员大多由年轻人构成,他们相互鼓励节俭生活,分享五花八门的省钱技巧,力求“省”出人生的安全感、“攒”出生活的底气。
乍一看,这不就是通常所说的节俭吗?老一辈一直奉此为金科玉律。不过如果加以辨析,今昔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老一辈之所以节俭,主要是因为物资匮乏。说白了,由于资源稀缺才节俭,越稀缺越节俭,恨不能把缝隙里的细枝末节统统省出来。那些省到极致的人,则被说成抠门。抠门带有贬义,所以这个词一直用来形容别人,而没有自称的。有意思的是,这届年轻人不仅不避讳这个词,还用以自称——他们建立的豆瓣小组叫“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男性联合会”“低消费研究所”,等等。有些人干脆自称“抠族”。这哪里有半分害羞的意思,分明是在标榜。
从带有贬义到贬词褒用,“抠门”的语义变化,折射出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这届年轻人成长于财富高速增长的年代,物质极大丰富,自信心相应增加。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不被物质大潮吞没、不被消费黑洞吞噬。这时候他们提倡花式节俭,既是提醒自己不要在“买买买”中迷失方向,也是与消费主义陷阱对抗的宣示。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在创造巨量财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通过所谓消费主义把人捆绑在了无穷无尽的欲望之中。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仿佛就是工作,挣钱,买喜欢的商品,然后更努力地工作,挣更多的钱,买更多商品……如此不断加码,人永远活在欲壑难填的焦虑中,从而失去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与能力,失去了生活的感知力,进而失去了自我。
这样的人,鲍曼称之为“新穷人”。新穷人不缺财富,甚至是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但他们总在担心因消费能力不足,无法用足够的商品包装自己,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唯一能安慰新穷人的,就是拼命“剁手”。
毋庸讳言,这一现象在当下的中国一度有蔓延之势。相关案例媒体报道得不少,社交网络上也屡见不鲜。而这些花式节俭的年轻人则让我们看到,对这股潮流,他们是有反思的。花式节俭并非抵制消费,而是合理规划欲望和行为。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兴趣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不同于需求性消费、炫耀性消费,90后及00后更注重以取悦自我、提升幸福感为核心的“兴趣消费”,商品的情感价值、文化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花式节俭与消费主义相背而行。而年轻人选择花式节俭,做消费主义的逆行者,正是为了摆脱形形色色的消费主义陷阱。当沉重的欲望退潮的时候,人的灵魂将变得轻盈,进而获得向上跃升的自由。
文字:青年报见习记者 蒋文婕 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图片:网络
编辑:张欣阳
审稿:梁文静
往期精彩
早·知道 | 曾出演《雷神》《星球大战》等电影,知名男星拍片时猝死
录音曝光!国泰航空再回应:涉事人员已停飞......
上海家长熟悉的知名儿童游乐场门店全关了?消费者:卡里充的钱怎么办?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