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模板

原标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模板
王彦霞
《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把镜头对准西藏基层脱贫工作实践及大学生援藏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切中乡村振兴的深层次“痛点”,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作。
该剧思想内容不浮于生活表面,而是通过鲜明的角色性格、丰富的人物关系、生动的故事情节,揭示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悖论”问题:牧民不能不放牛羊,牛羊少会穷,但草场退化,牛羊多也会穷;修路需要钱,没有钱也要修路,否则人出不去,车进不来,只能更穷;有矿固然好,但不能随意开采,否则污染环境,耗竭资源,得不偿失……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怎么合理规划发展思路、怎么激活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了必须深入思考的难题。
剧中欧阳南、梅雁生、李霞是从河南、北京等地“援建”西藏的大学生,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处事方式各有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待本职工作,与强嘎村黄书记、多吉主任共同为改变贫困面貌费心尽力。尽管村委领导目标一致,但在怎么样才能致富的问题上,班子意见并不一致,多吉主任认为牧民就应该多放牛羊,欧阳南等年轻人认为要发展糌粑产业及乡村旅游,家里开矿的梅雁生在修路工作中偶然发现铁矿石,带领一部分村民准备开采矿石。角色性格间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产生了不同的舞台行动。随着剧情发展,人物的性格差异逐渐显露,情节的矛盾冲突逐渐集中,“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逐渐呈现,并聚焦在村中双目失明的孤寡老阿妈身上。老阿妈的儿子拉次遭遇雪崩去世。为照顾老阿妈的生活,以欧阳南为代表的驻村大学生、以卓玛为代表的村民、以黄书记和多吉主任为代表的基层干部、以马县长为代表的上级领导等,从不同方面献出爱心,欧阳南一有时间就跑去给阿妈做饭,卓玛做了阿妈的干女儿,李霞帮阿妈治疗眼病,黄书记让夫人常去看望,马县长为拉次申请了“烈士”称号,主持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老阿妈重见光明后为了报恩,独自上山采草药给欧阳南等人补身体,不小心迷路,众人纷纷去寻找。青稞原材料短缺,各路人马共同努力,到分红时三组人都笑逐颜开,即使是当初没钱参股的村民,也因为欧阳南垫付股资拿到了分红。全剧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为当今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工作提供了“教科书”式可复制、可执行的参考答案。
作为一部优秀的年代剧,该剧以精湛的艺术手法进行叙事,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准。视觉方面,自然风光优美,青山绿水宜人,白云环绕,雪山掩映,蓝天高远,与纯朴的民居、古老的民俗相映衬,西藏风情扑面而来。剧作镜头设计专业,画面精美,构图考究,再加上与画面相辅相成的背景音乐、符合人物特点的个性化台词等,共同构建了成功的艺术王国,那就是剧中主客观相互融合的审美意象。
主观方面,从欧阳南和李霞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到县委书记和县长,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再到卓玛为代表的村中“头雁”,所有人都有共同又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脱贫致富,但由于他们出发点和工作方法不相同,心理状态与表现方式也不相同,行为逻辑也会有所不同,该剧把这些人物的主观愿望巧妙编织在一起,人物的情绪、心理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也就在一场一场、一集一集之间悄然发生,情节之间因果相连,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吸引力,这是该剧自首播至今一直保持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
客观方面,西藏山美水美人文美,但因牧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再加上雪崩等自然威胁,如何把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基层,就成了一个更困难的问题,也可能要经历更漫长的过程。剧中,马县长作为援藏结束后留下来工作的干部代表,带领欧阳南等新一代大学生,努力打通国家富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所代表的援藏干部给西藏留下来的,是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样的审美意象既包含自然美,又包含人文美,人物的个性化给优美的自然风景带来了灵气。
制作精良也是该剧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据媒体报道,本剧曾在西藏拉萨、林芝等地拍摄,演员们不管天气多坏,也不管“高反”多重,对表演都毫不懈怠。后期制作方面,音画结合、灯光色彩、服装道具都很用心,蒙太奇的运用恰到好处,全剧在情节的发展中突显人物性格,又由人物性格带动故事情节,起承转合自然生动。剧作开头,黄书记的儿子达娃不堪忍受家庭贫困,离家出走到城市打工,又因无法忍受老板的不尊重回归到村里的青稞团队中;卓玛不甘心在村中度过一生,与欧阳南“不打不相识”,团结起来带领年轻人蹚出一条致富路;即使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妹,多吉主任的两个孩子也在怎样脱贫致富的问题上,有分歧有争吵,但大家都是为了改变贫困现状而行动,都在不同的跑道上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表现了浓郁的亲情、爱情、友情和工作热情。总之,《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不只是一部电视剧,更是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模板,不应只在影视圈内热闹,而要引起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与农牧业有关的领导干部的关注。
当前,国家关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保护传承等都公布了文件,甚至出台了法律,虽然相关人员都在努力开展工作,但因政策衔接、部门协调、条块分割等问题,一些地方仍存在尚未打通的“最后一公里”。有的村集体企业不够发达,村里游客越多,带来的环保、交通、消防、管理等压力越大;有的村委领导做事热情很高,但做多错多,不做反倒不出错,产生了“躺平”心理;有的大学生到村里后无法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产生新矛盾;有的投资方借着乡村振兴的名义跑马圈地,到村里“割韭菜”等等,这些情况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妨到《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中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