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展深观察:数动文旅打开隐藏空间,打造游客新体验

5月19-21日,第31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于广州举办。旅展除了洽谈、交易之外,更是专家、业者对国际文旅发展大势论道的平台,今年对“数动文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讨论尤为聚焦。
图片
数动文旅成为文旅界发展新方向
数动文旅成为文旅界发展新方向。但如何把握这个“风口”?如何更好地让数字技术“加持”文旅发展?如何让更多大众分享到数字技术的魅力?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后又有关于文化领域数字化的专项部署——《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些都为业界开展相关文旅工作提出了主要的任务和基本遵循。
旅展现场互动数动打开文旅“隐藏空间”
南都记者于旅展中了解到,现场设置的“TECT·数动文旅”论坛,大咖云聚、10个重磅演讲、1场圆桌讨论、1份主题报告,以跨界视角,邀请文化、旅游、科技行业顶级专家与企业代表,纵论数字赋能文旅产业,探讨融合创新发展的未来路径。
除论坛外,本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还创新推出了最具体验感的新版块——TECT数动文旅&元宇宙云上旅游展,集中展示在文旅产业中的最新数字化应用,包括谷歌、世纪联合、HTC、联通、VSWork、CVRVT、瀚翰科技、万翼科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动漫集团、五洲传媒、七维科技、其乐无穷等展商带来了各种科技文旅的全新体验,观众可实现数字化虚拟展馆、实时互动、智能商贸洽谈、全链路参会体验、展会生态服务、行业大数据咨询等多个平台功能,打造行业先锋的观展体验。
从联合展区到论坛,从数字文旅的静态和动态,从数字文旅的现状到未来发展趋势,在旅展上一览无遗还引发了业界无限的思考。
数字文旅为游客观众带来趣味体验的同时,也打开文旅产品“隐藏”的另一个空间,使其获得新的美学视角和思考维度,尤其在“文旅四季体验馆”中,市民游客真正实现了一把“沉浸式”体验,成了旅展三天中“晾晒”朋友圈出片率最高的“网红打卡地”。
益普索中国消费科技研究院院长周啓群发布《TECT2023数动文旅主题报告》
图片
TECT是数动文旅,它原来的描述叫做科技赋能文旅。
数动文旅的背景和环境,发展数字经济是国家战略的体现,内循环和外循环有一个非常大的衔接,内循环的驱动,文旅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数动文旅的发展状况有几个特征:其一是文旅行业站在了新极点;其二数字文旅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三加速了文旅深度融合;其四需要全媒体立体营销与体验;最后是Z世代崛起,新玩法不断涌现。通过通信行业,“云体大智”等所有因素作为一个数字化底座的生产力布局已经基本完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都已经基本成型,在这几个应用的方向,应该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链路。
听大咖论道: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推动文旅发展
当天的论坛上,齐聚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产学研不同角色,从多个维度分享科技与文旅行业的结合方式,如何用技术在文旅领域进行的深耕和挖掘?
中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数字时代文旅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是颠覆性的革命
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推动文旅发展,首先是特色发展,内容是关键,特色是产业的生命;加强创意,“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其三是要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与体育康养融合,文化与众多行业融合,要更多地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采取针灸之术激活资源,不能伤害了城乡的文化机理,要用绣花针的功夫对接文化资源和消费市场。
中外传播智库联席理事长刘志明:文旅产业唯有数字化转型才能生存
图片
三年疫情,出现了以“云旅游”为代表的,借助科技力量来推动产业发展,使得整个产业数字化的速度或进展加快了很多年。利用数字技术对整个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其价值与意义是数字化重塑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元宇宙是六大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去年元宇宙很热,它的成熟还需要十年时间,今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是元宇宙的技术支柱,并不是取代的关系。中外传播智库在旅游行业内做了一个实验室,可以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从企业品牌力来研究文旅企业。指数基本上能够呈现文旅数字化,我们正在打造一套系统,最终来帮助整个行业逐步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科技让文化传承更加便利
图片
原生性保护过去我们指的是对古籍这个物质本身用各种手段去保证它的安全,延续它的寿命,比如说古籍的修复,比如说古籍的库房环境的改善。再生性地保护是通过信息的迁移,就是把古籍里面的信息用缩微胶卷也好,用数字化的方式也好,迁移出来,让更多人看的时候先用这种替代品去了解,去看。去年,由于科技因素的介入,在修复之前我们对敦煌遗书的纸张进行了无损的检测和分析,让用在敦煌遗书修复这上面的纸张更符合原纸张的要求,给了敦煌遗书更好的保障。4月28日刚刚成立脱酸技术的实验研究中心,也开始进行150年来文献的脱酸。
通过一些新媒体的方式,我们也让这些古籍进入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配合展览的《永乐大典》,还有《伴随一生的古诗词》音频的一些节目,也是很受欢迎。再一个就是用一些游戏的手段让最古老的甲骨文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个也是出乎意料的影响力,后来统计一个多月的数字,就是大概它的曝光量是2.15亿,所以对甲骨文古老文字的关注其实也通过这样新的传播手段能够进入生活了。
正在做的山海经的深度标引,让不同需求的人可以用数字化的东西可以实现他的阅读的愿望。
红树林科技集团执行总裁王钊:中国将全面进入全民度假时代
图片
红树林科技集团下属有十几家科技公司,历经15年左右的发展,从最开始的酒店管理系统、在线预订系统,到包括智能驾驶、自动化物流以及元宇宙内容共赢等。以红树林科技的真实案例,阐述了“在考虑所有应用场景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考虑技术,不能单纯地考虑场景。”中国将全面进入全民度假时代,度假理念是非常深入人心的。第二点是有关度假市场,我们有本地市场、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国在未来这一段时间里面本地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会发展得非常快。文旅行业得到复苏,尤其是营地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右边这个图(见PPT)是我们最近在研究的一些数据,营地从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从6000家到63000家的发展,所以营地发展非常快。
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文旅行业技术总监陶乃顺:智慧景区该怎么玩?
整个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打造,应该是以提高整个管理和运营效率,提升整个旅游景色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现集约化、自动化的管理、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体验。在2016年国家发布的《A级景区评分》标准里面有85分是信息化的分数,结合我们对整个文件的解读,实际上有131分是和智慧化、信息化相关,所以我们要通过5A级景区的验收标准,智慧化景区是必须要做的,因为1000分里面只有得到950分才会评为5A级景区,也就是说你想过5A级景区,信息化相关分数就131分,因此必须要进行智慧化和信息化建设,这是我们管理和考核的要求。
联通和年和腾讯成立了“云景文旅”,为景区提供的一个产品,叫做景区一体化管控平台,有一码游、营销和传播的一些能力,5G的文旅直播和5G的文旅彩铃名片,结合我们运营商的核心能力来提供的产品,我们还做了数字藏品和元宇宙的项目。
百度智能云政务文旅解决方案总监谢鹤轩:AI时代有哪些在文旅行业能做的尝试?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了文化和艺术作品的创作之后,大家更考虑版权的问题,百度在区块链层面上跟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包括北京的互联网法院进行了跨链合作,所有文化的内容,包括图文、信息、网络的视频信息,我们可以进行版权的确权以及全链路的追溯。
AI时代怎么去做文化跟旅游这件事情,这是我们去年跟邯郸整个城市合作的AI成语爱邯郸,每个城市都在找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们给邯郸找到了它的文化基因,它是成语之都,国内所有的像“价值连城、邯郸学步”等等大部分的成语都发生在邯郸这个城市,但是那是在远古时代的故事,所以我们将它在数字空间里面做了一个呈现跟复原,我们也将邯郸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画做成了数字藏品,在线上空间里面有一个呈现跟展示,包括邯郸的成语故事在线上通过百度百科的内容,包括数字空间技术进行了对应的尝试。我们也呈现出来一个基于邯郸成语文化的成语地图,包括它的典故、代言数字人,以及跟它的线下街区做了一个打通,做了一个线上线下数字IP的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我们不单单做了一个线上可见、认知的过程,我们还将邯郸全市的文旅消费券做了一个最终的打通,所以它有认知、有体验,有最终消费链路的闭环。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和AIGC的原生能力,能够更多地辅助文化行业的创作,能够更多地通过丰富的数字空间展现形式服务于文化旅游行业的打造。
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经理Simon Delacroix:让文化触手可及
图片
在谷歌艺术与文化的APP上,我们与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机构合作,您可以沉浸在艺术与文化的世界中,让文化触手可及。在中国,我们与47家重要的机构紧密合作;我们在微信小程序中推出一个全新艺术互动试验项目——观妙悦色。
新近,在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上线的全新深圳城市项目,是我们第一个专注于亚洲城市的项目,它展现了这座城市丰富多样的历史与文化,呈现深圳这座城市在短短40年里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一个世界大都市和科技和创意中心的历程,深圳城市项目汇集了700多个图片和15个360度全景视角呈现城市实景,由专家精心策划的25个在线展览,展示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以及著名景点和创意之都的艺术氛围,让周围和世界各地的用户都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线上领略深圳的城市魅力。
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学松:元宇宙时代的技术变革与表现形态多样化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技术应用到这里面可能会带来很多的改变。智慧文旅有着复杂的技术和生态,文旅集团大数据平台需要进行数据整合,旅游数据分析。数字化保护体系,数字化传承体系,数字化展示体系,数字文化交易体系构建了四大体系,可实现形成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标识的目的。
另外,元宇宙有形的模态形形色色,我们更多是从虚拟现实角度来看。元宇宙时代的技术变革与表现形态多样化,仅仅数字化只是复制和素材,还存在如何将人文的东西和场景结合的问题。而从经济的形态上看文旅,从满足文化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些资源是整个新形态的一个教育资源,或者说它会重构整个的教育平台。从知识到体验、到传播、到整合,整体给大家带来不同的一个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环境。
北京华胥氏文化总裁、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常务理事、全联旅游业商会景区分会副会长丛文乾:地域文化数字化赋能文旅新的消费
我们国家有663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拥有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数字化能特别好地赋能整个文旅产业,以及每一个城市的体验感。那么同时地域文化的数据化、数据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必将能成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驱动力。所以说我们也在做依托于地方地域文化的底蕴,利用数字技术将地方以特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进行保留、发扬,包括在文旅大的市场里去做产业化的事情。因此,文化IP化,IP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从文化资源到文化数据,到文化数字资产,到文化文旅的商业化,打造了地域文化数据化、数据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产业闭环。因此,在文旅场景消费的逻辑很多时候在今天其实它不是产品,也不是风景,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
圆桌讨论:开放想象力看未来的美好生活
图片
图片
在奇谱科技主编罗国昭的主持下,周啓群先生、王钊先生、谢鹤轩女士、王学松老师,再次上台聊了一会儿。
嘉宾们从“五一”出游的火爆聊起。周啓群表示,“五一”的爆发是释放人内心的一种张力。在这次“五一”期间。要解决这么多人在集中有限的几个景点的旅游体验,不靠科技手段是达不到的。在谢鹤轩看来,即便是如今真正可以出游了,不需要再“云旅游”了,但技术和文旅的融合还是非常紧密。“从业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技术跟文化跟旅游体验的融合在于体验的升级,体验的数字化跟线下的数字化作一个融合,以及管理的升级,就是很多景区游客承载量都是有限的。”谢鹤轩认为,要用数字化的手段去做管理的数字化升级。
王学松老师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科技融合,是因为技术在进步。“我们即便不去刻意地做这件事情它也会在旅游的方方面面会用到它,它对于管理之类的,也会成为一个日常常规的操作。”
王钊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永远直线上升,它总有波动。但是,人的需求发生变化,对服务的预期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露营,中国人要的是露营式体验和酒店式服务,所以做移动式酒店的原因其实就是给营地提供一大堆服务。
当主持人抛出“未来的技术会在文旅行业里面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问题时,嘉宾们也有许多想法。谢鹤轩认为未来技术的发展路特别漫长,不太好判断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但是一定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文旅如果到有一天我们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像让我惊奇的感觉,但是这里面打开任何一件事情,从进门开始到每个景点看到知识的传递,每个过程好像都有技术的元素,那个时候就可能应用得比较广泛和成熟了。”王学松畅想道。
王钊觉得,不管未来可能是怎样的,都先要去想:“现在已经有很多20年前科幻片里所描述的东西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未来生活一定是很美好的,我们现在只要敢想,未来它就有可能会实现。”
最后,周啓群的总结发言赢得了全场掌声,他说,如今谈的所有都是在一个比较结构性的、大的、变革的格局之下,现在既然是范式革命,整个产业链条的成本都会重置,职责也会重置,不能光看到它的好处,也要预见到它的风险。“所以我们抓住关键因素、抓住关键增长点,梳理清楚我们每个企业的职责,我们一起来推进。”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