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 | 尊重个性、养好习性、循律天性,“适性教育”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

图片
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中校长郑永艳和学生们在一起。
校长名片:
郑永艳,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蔡甸区教育界名教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主动健康的成长,让每一个生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馨香。我们在逐步摸索中确定了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适性教育”办学理念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潜质,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有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兴趣培养尊重学生个性、以精细陪伴养好学生习性、以课堂改革循律学生天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成长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尊重个性,培养特长
兴趣引领学生养成美好品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任何农作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自身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需要因材施教,让其先天具有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成立丰富的活动社团。我校是武汉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蔡甸区体艺特色发展窗口学校,我们在高一就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了逐梦艺术、赛道争先、唱响未来等美术、体育和音乐大型社团,兼之以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书法、朗诵、校园广播站等小社团。定期在校内举行体育趣味运动会、绘画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全校比赛活动,比赛优异者被推荐走出校园,向蔚蓝天空更高处奋飞。
兴趣坚持培养学生美好的意志品质。为了进一步挖潜,专业老师在社团活动中渗透理论讲解,科学指导他们向专业方向发展,不断发掘他们的专业能力。学生在自己的热爱和兴趣参与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更形成了可贵的意志力和坚持的品质。在运动会赛场上,运动员们咬牙挥汗坚持的场景令人心生感动;在表演舞台上,同学们在情景表演中全身心地投入让人称赞不绝。还有他们创作的一幅幅贴近生活的绘画作品:妈妈切菜的美好身影、折叠椅上静搭的格子上衣、阳台书桌旁的静谧台灯、阳光入户的整洁客厅、干净整洁的书桌电脑……这些作品,不仅折射出学生对亲人和生活的热爱,更映照出他们心中的未来梦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热爱和兴趣、意志力和坚持,带领学生翻越过一个小山峰,再攀登另一个小山峰。艺海扬帆,激发了学生的成长内驱力,让学生脸上发着光,含着笑,满怀希望。
■ 养好习性,精细管理
暖心陪伴学生养好习惯
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行为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则积淀了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养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养好学生底线习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校尊重这一规律,创新出了“1+3”有效德育管理内容。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五不”行为规范管理、“五有”理想教育、“五心”合格公民教育为矩阵,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实施载体,形成有效的德育体系,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树立学生责任以行的远大理想。我们不断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科技夏令营、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徒步远足、瞻仰革命烈士旧居、向中国保尔吴运铎学习等行走的德育活动课堂,注重生成学生的参与感受,汇成德育校本课程。我们在学生评优中增加了“五不”“五有”“五心”优秀学生系列,使不同差异的学生能登上光荣榜,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
目前我校学生已达2500多人,我们用精细化管理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阶梯。为此,我们内求诸己,细化领导干部团队管理,细致年级组日常管理,细护午休“静校园”管理,细磨“五步”问题学生教育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密切与家长沟通。更有班主任践行“陪伴”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每天在教室里、宿舍里、走廊里、操场上、办公室内……从晨读到晚修,从用餐到就寝,从校门到教室,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他们陪伴学生细细谈心的身影。在“管理更细化、过程更扎实、细节更精细”的校园管理和温暖陪伴中,我们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优化良好习惯,增强自律能力,保持稳定情绪,营造和谐共生的成长环境。这些好习惯和美好品质的养成,都将变成学生终身受用的修养和财富。
■ 循律天性,课堂改革
科学助推学生主动探索
“火车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使其安全转弯?我现在结合车轮、轮缘与车轨的接触情况,对火车作受力分析。火车受重力、受垂直于铁轨平面的支持力,当火车的速度大于规定速度时,外轨给轮缘一个垂直轮缘指向内侧的力;当火车速度小于规定速度时,内轨给轮缘一个垂直轮缘指向外侧的力,这样就能使火车安全转弯了。”在高一年级唐蜜老师的物理课上,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一边对火车作受力分析,一边大声讲解。这节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生动呈现。
老师退居幕后,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演绎课堂精彩,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精彩有厚度。我们循律学生天性,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学习金字塔理论证明,我们的课堂应遵循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天性,提倡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为此,现在我们致力于推行课堂改革,力改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着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遵循学生个性与天赋,“适性引导”是关键要素。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实施“适性引导”的有力保障。带领教师外求真经:向走在课改前列的名校学习,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重视新教材新高考的培训学习。校内教研活动紧锣密鼓:持续打造“青蓝工程”,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定期特邀区教研室领导督导课堂教学,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同时,形成了依学情制定的“两案两单”、朝读和晚读、错题本和积累本等行之有效的载体。
目前我校高一年级课堂改革已全面展开。上课前,备课组集中编写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批阅后生成二次备课;课堂中,对存在的问题由小组合作探讨,再全班交流展示共性问题,最后总结;下课后,用导练案巩固提升。课堂,不仅传授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保持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这样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学生智慧成长的主要阵地,不仅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核心素养的养成,更可以帮助孩子锻炼其合作探讨、语言表达等素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尊重学生个性是“适性教育”的前提,养好学生习性是“适性教育”的规律,循律学生天性是“适性教育”的动力,全面发展学生是“适性教育”的归宿。“适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更好地发展学生,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地成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蔡甸区实验高中这块沃土上,每一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每一个有梦想的学子,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都能找到自信,实现理想。
(文/郑永艳 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中校长)
【编辑:张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