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儿童交友困境,如何让孩子走出电子产品的操控?

网络已成为当代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如果说互联网是跨越界别的数字桥梁,那么,孩子就是跨越未来的代际桥梁,成年人作为桥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不应墨守成规,而应该顺势而为,更加开放地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包容的数字海洋。
在电子产品伴生下成长的一代,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有效保护孩子的幸福感,保障孩子在社交、情绪以及身体方面的安全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为之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近期,家长群经常被提醒:“有这几个手机密聊软件的注意了!赶快删除!特别是不要让孩子下载。”
图片
图片来源:南京市公安局
上网搜索这些聊天软件,才知道它们带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聊天内容会在阅读之后立刻消失,所以性骚扰、电信诈骗、威胁恐吓等,都不会留下任何证据。
此外,这些软件的图标、登录页,以及聊天界面都可以进行伪装,如果是家长点击进入,可能看到的只是一款普通的小游戏,而孩子却可以通过自己设置的特殊渠道进入聊天区。
这样的设计,仿佛专门是为了帮孩子避开家长而准备的。它们把孩子牢牢地绑在密聊软件上,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干预和帮助。
图片
图片来源:某密聊软件宣传页面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数字社交的时代,孩子身边的隐患远不止“密聊”这一个。裸聊、网暴、屏幕沉迷、信息过载等等,都是数字社交带来的副作用。
那么,电子产品对孩子的社交产生了哪些影响?父母又要怎样杜绝电子社交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
01 
电子产品剥夺同伴社交
前几天和邻居聊天,提到她家孩子去年9月上大学,假期一回家就知道躺在床上玩手机,问她在干什么,就说“和同学聊天”。
“我经常鼓励她出去和朋友玩,她也不想去,说麻烦,一天天就知道在家里扣手机。我都想不明白,她哪来的那么多话要在网上聊?”邻居惆怅地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成了现实世界的“社恐”,网络世界的“社牛”。
这是因为,有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擅长与人交往,“交友”受挫,就把自己埋在屏幕前那个“安全”的环境中,少了几分紧张,也就更愿意和别人交流。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少年派》
孩子们看似在网络世界变成了“社牛”,但互联网社交永远无法替代现实中的同伴社交。
通过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社交媒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频繁、更方便了,但是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却没有增加。
因为通过屏幕的交流通常是流于表面的,孩子们只能看到对方发来的文字,却难以感受到文字所传递出的爱和关注,这和面对一个人的交流感受完全不同。
所以说,在网络世界中“社牛”的孩子看似有很多朋友,但却并没有可以交心的伙伴。
当今社会有一种新型的心理症状,叫电子孤独症,指的是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胺水平升高,人们的孤独感就会增加。
电子产品让孩子困在数字社交中,阻碍了孩子与外界的深入交流,增加了孩子在现实世界的孤独感。
02 
社交媒体频发网络霸凌
传统的校园欺凌往往只发生在学校,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可控,孩子们尚能找到庇护所,而网络欺凌却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持续。
网络霸凌,或者网络暴力,具有自发性、隐匿性、传染性等特点。孩子遭受网络欺凌后,往往身体上不会受到损伤,因此家长也难以发觉,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少年派》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视频,讲述了一位初中女生遭遇网暴的事。
女生是班上的班长,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也强,经常帮老师处理一些班级事务。后来,班上转来了一个优秀的男生,担任副班长,两位同学经常交流,结伴出入教室和办公室。
一来二去,班上就传出了二人早恋的谣言,他们的照片还被同学拍下来发在了“校园集市”上。
“校园集市”是一款校内的社交媒体,在上面发言的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但大家可以选择匿名发言,因此它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温床。
后来,女生的妈妈发现,一向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还隐约透露出“网上有人骂我”的信息,向老师详细了解情况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网络霸凌,父母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波动通常都会有一定的征兆,比如在玩手机后突然情绪不佳,和父母说网上有人骂他,或者是面对父母的管教容易激惹。
父母需要及时对遭遇网络霸凌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还可以报警,通过法律手段找到发帖人,要求造谣者道歉。
03 
如何帮孩子走出数字社交困境?
想要帮孩子走出电子社交的困境,父母就要给孩子更多现实的陪伴,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接触,引导孩子在现实中找到自我满足的方式,增强自信心。
首先,家长要控制孩子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设置使用电子产品的年龄和时间限制。
越来越多的父母都不再给中小学的孩子配备手机,这也是隔绝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方式。对于有手机的孩子来说,父母要控制孩子使用的时间,同时尽量让孩子浏览积极健康的内容。
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多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在现实的社交中找到自我价值。
之前和其他家长讨论,究竟是要让孩子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还是早点把孩子接回家,写父母布置的家庭作业,对此我坚决支持孩子参与课后服务。
即使孩子在学校的一个多小时,并不会多学到什么知识,和其他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是有必要、有益处的社交。
最后,父母可以带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在运动、踏青和文艺比赛中结交朋友。
父母尽可能帮孩子创造机会,孩子总会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
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科技狂人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并没有限制孩子们使用社交媒体,但这可能是个错误。”
由此看来,即使是在广泛使用电子产品的家庭,在认可新兴科技的人们眼中,也认为限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不是父母的因循守旧,而是对孩子成长发展的保护。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用好这个工具,避免让孩子成为刀光剑影的牺牲品。